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的算法调整,是不是意味着新的内容推荐机制即将来临

算法调整不是小修小补, 而是“换引擎”

最近TikTok的动作有点频繁,特别是关于算法的调整,搞得不少跨境商家和创作者心里直打鼓。有人说这是要搞大事情,新的内容推荐机制要来了;也有人觉得,可能就是常规更新,别自己吓自己。但说实话,这次调整的动静确实不小,不是小打小闹的修修补补,更像是给推荐系统换了台“发动机”。比如至少有三个地方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内容怎么被推到用户眼前。

独立美国应用要搞“算法双轨制”?

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 TikTok正在准备给美国用户推一款独立的应用,而且这款应用的算法和数据系统,跟现在全球通用的那个完全不一样。这可不是简单换个界面或者加个滤镜,而是从底层逻辑上开始分家了。想想看, 如果美国市场的推荐算法真的跟全球版脱钩,那对跨境商家可就不是“换个打法”那么简单了——可能得从头研究用户喜好,重新优化内容策略。

TikTok也要改算法了?
TikTok也要改算法了?

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够琢磨一阵子。

毕竟算法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平台的“大脑”,大脑变了行为模式肯定也得跟着变。而且, 这事儿跟特朗普之前想收购TikTok美国业务的事儿也有点关联,当时美方就特别强调要控制支撑TikTok运行的算法,现在独立应用配独立算法,算是给对方一个“交代”?还是说TikTok想用这种方式,把核心技术和用户数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违规机制从“一刀切”到“算总账”

再说说平台对违规内容的处理方式,这次也玩出了新花样。以前创作者违规了平台最多就是删视频、限流,大家骂两句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一样了 TikTok引入了一个类似YouTube“罢工系统”的机制,不光删内容,还会“累计”违规行为。啥叫累计?就是这次违规了90天内再犯,处罚就升级,直到永久禁号。听起来是不是挺严格的?

今天发个视频被删,明天再发个类似的,会不会突然就被永久禁了?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可能让创作者束手束脚,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TikTok的全球产品负责人Julie de Bailliencourt还透露了个数据:超过75%的创作者会重复触犯同一条规则。这么一看,这“累计机制”好像挺有必要——创作者总得为自己的错误长点记性。但问题来了累计到底怎么算?是按次数还是按严重程度?这个“上限”到底是多少?TikTok没说清楚,这就让创作者有点懵了。

信息流加了个“刷新键”,真能打破茧房?

还有个变化跟用户直接相关:For You页面要加个“刷新”按钮了。以前用户刷到的内容, 都是算法根据你的喜好“量身定制”的,刷着刷着,就全是同一种风格、同一种类型的内容,慢慢就陷入了“信息茧房”。现在点一下刷新,算法会给你推一组新的推荐,跟之前刷到的内容不太一样。这个功能听着挺贴心,但也有人怀疑: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用户会不会点一下就忘了该刷还得刷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 TikTok的算法本来就以“懂用户”著称,93分钟的日均使用时间,比Facebook高出50分钟,说明用户确实上瘾。但太懂用户, 也意味着内容越来越固化,这对广告主来说可能不是好事——用户画像太单一,广告投放效果会打折扣。Meta之前优化Reels算法, 观看量增长了20%,就是想打破这种固化,TikTok这波操作,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

背后藏着几层盘算, 不只是“技术升级”

表面上看,TikTok这次算法调整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规范平台内容,但往深了挖,至少还藏着三层盘算,每一层都跟TikTok的生死存亡有关。

政策压力下的“求生欲”

TikTok这几年在美国的日子,说实话不太好过。从去年年底开始, 美国各州陆陆续续在政府设备和网络上禁用TikTok,理由无外乎“国家平安”和“青少年保护”。有家长在诉讼里说 孩子根本没主动搜过“昏迷挑战”,后来啊算法还是把相关视频推到了For You页面导致孩子出了意外。这种事儿一多,TikTok就成了众矢之的。

所以这次调整, 特别是对违规内容的严格管控,还有家庭平安模式的上线,明显是想向美国政府表明:你看,我们很重视平安和合规,能不能别再针对我们了?但话说回来这种“求生”策略能有多大用?美国政府要的可能是算法控制权,而不仅仅是删几个视频、封几个账号。所以独立美国应用配独立算法, 可能才是TikTok真正的“底牌”——既满足对方对“数据平安”的要求,又能保住自己的核心算法技术。

用户流失危机下的“自救”

除了政策压力,TikTok还得面对用户流失的风险。现在短视频平台竞争多激烈啊, 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还有国内的快手、抖音,都在抢用户时间。TikTok的优势就是算法够精准, 能留住用户,但如果用户觉得内容越来越没意思,全是同质化的东西,迟早会腻。所以那个“刷新按钮”, 表面上是给用户更多选择,其实吧是TikTok在担心:如果用户在平台里看不到新鲜内容,会不会跑到别的平台去?

而且, 用户抱怨“信息茧房”的声音越来越多,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平台的活跃度肯定会受影响。Meta之前优化算法,让Reels观看量增长了20%,就是前车之鉴。TikTok这波调整,也是想证明:我不仅能让你刷到喜欢的,还能让你刷到不一样的,别走。

商业变现需求下的“算法变现”

再说说算法调整肯定也跟商业变现有关。TikTok现在越来越依赖广告收入,但广告主最怕的就是内容太单一,用户画像不立体。如果算法一直给用户推同一种内容,广告主投了美妆,就看不到其他品类的用户,效果肯定打折扣。所以TikTok可能希望调整, 让用户接触到更多元的内容,这样广告主就能更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愿意花的钱自然就多了。而且,独立美国应用如果能单独运营,说不定还能搞出更本土化的广告模式,赚更多钱。说白了算法这东西,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钱袋子问题。

创作者的“生死局”还是“新赛道”?

对创作者TikTok的算法调整,到底是好是坏?这事儿得两说有人可能所以呢翻车,有人也可能趁机上位。

严管之下小创作者更难“混”了?

先说坏消息。违规机制从“一刀切”变成“算总账”,对小创作者风险可就大了。以前可能有时候发个违规视频,删了就完了现在搞不好就会累计违规,直接被封号。而且TikTok对“严重违规”的定义还挺模糊, 比如“宣扬暴力”“展示儿童性虐”,这些肯定不行,但有些擦边内容,到底算不算违规?创作者自己心里也没底。更麻烦的是 累计规则不透明,你不知道自己离“永久禁令”还有多远,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不敢尝试新内容,怕一不小心就踩雷。

有位美妆博主就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自己之前发了个用特效“打人”的搞笑视频,后来啊被判定为“宣扬暴力”,直接限流了她到现在都不知道这视频哪里有问题。这种情况下小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解释推荐原因,创作者能“对症下药”?

但也有好消息。TikTok宣布, 会在特定市场测试一个新功能:通知创作者,哪个视频被标记为“不适合推送到For You页面”,并且解释原因。这以前可没有,创作者发了视频没流量,只能瞎猜,是标题不行?还是BGM不对?现在好了平台直接告诉你“为什么”,你就能,那些能根据平台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的创作者,粉丝增长率比普通创作者高出40%。所以如果这个功能全面铺开,创作者的“运营效率”可能会大幅提升。

区域算法独立,跨境创作者的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潜在的机会:独立美国应用的算法可能跟全球版不一样。这意味着,跨境创作者如果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做内容,可能更容易获得推荐。以前全球版的算法,可能更偏向欧美用户,但现在美国市场单独搞算法,说不定会更“懂”美国本土用户的喜好。比如美国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梗?什么话题能火?跨境创作者如果能抓住这些,就能避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美国市场“吃肉”。有家做潮牌的跨境商家, 去年就专门针对美国TikTok用户做了“街头文化”系列内容,主要原因是算法调整后这类内容的推荐量提升了25%,店铺订单量直接翻了3倍。这说明,区域算法独立,对跨境创作者可能是个新赛道。

跨境商家的“流量密码”还是“陷阱”?

对跨境商家TikTok的算法调整,既是机会,也可能是陷阱。用得好,能蹭一波流量红利;用不好,可能白忙活一场。

类目调整,真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

之前有材料提到,改变TikTok店铺主营类目,能让店铺定位更清晰,吸引目标客户。这话说得没错,但得看怎么“调整”。比如一家做家居用品的商家,如果突然改成卖美妆,除非有供应链优势,否则很难成功。但如果是在原有类目下,2024年Q3,那些内容从“纯展示”转向“实用教程”的家居商家,转化率提升了35%。这说明,算法调整后商家不能只盯着“卖货”,得先研究算法喜欢什么内容,再根据内容调整产品策略。

区域算法限制,商家怎么“破局”?

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TikTok倾向于按地区限制内容, 你在中国发的视频,美国用户可能看不到。这对跨境商家简直是“流量拦路虎”。以前大家可能会用“更改位置”的方法,但现在TikTok对这种操作的检测越来越严,容易被限流。那怎么办?有经验的商家会采用“本地化内容策略”:比如做美国市场的, 就找美国本土的创作者合作,让他们用英文拍视频,内容贴近美国文化;或者直接在美国组建运营团队,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做内容。

有家做户外装备的商家, 去年在美国组建了5人内容团队,每周拍10条“美国户外探险”的短视频,主要原因是内容符合美国用户的喜好,算法推荐量蹭蹭往上涨,店铺月销售额突破了10万美元。这说明,区域算法限制虽然麻烦,但只要肯本地化,还是能找到突破口。

算法“懂用户”,商家怎么“跟用户做朋友”?

TikTok的算法本来就擅长“懂用户”,现在调整后可能会更精准。这对商家来说是好事,但前提是你得让算法“认识”你的用户。比如 你的目标客户是18-25岁的女性,那你拍的内容就得符合她们的审美和兴趣,不然算法觉得你的内容“不相关”,就不会推给她们。有家卖女装的商家,之前拍的内容都是“模特展示衣服”,效果一般。后来他们发现, 年轻女性更喜欢“闺蜜穿搭”“日常ootd”,就调整了内容方向,后来啊算法推荐量提升了40%,店铺粉丝数也涨了20万。这说明, 商家不能只想着“卖货”,得先理解用户,再用算法把内容推给用户,这样才能形成“用户喜欢-算法推荐-商家赚钱”的良性循环。

普通用户会被“算法宠坏”吗?

再说说咱们聊聊普通用户。TikTok的算法调整,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会被“宠坏”,还是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信息茧房,刷新按钮能“破”吗?

之前用户最常抱怨的就是“信息茧房”:刷来刷去都是同一种内容,想看点别的都难。现在加了“刷新按钮”,按道理讲能打破这种固化。但实际效果怎么样,还得打个问号。用户会不会主要原因是习惯了刷喜欢的内容,根本不想按刷新?就算按了刷到的新内容,是不是也是算法“精心挑选”的,还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如果用户频繁刷新,算法会不会觉得“原来的推荐不准确”,反而给你推更多你不喜欢的内容?这些都有待观察。不过至少TikTok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愿意做出改变,这比啥都不做强。

个性化推送,是“贴心”还是“监控”?

TikTok的算法之所以能“懂用户”,靠的就是对用户数据的分析。现在独立美国应用可能用不同的算法,意味着数据收集方式也可能不一样。这对用户到底是“贴心”还是“监控”?如果算法能推荐到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那当然是贴心;但如果平台过度收集用户数据,甚至把数据卖给第三方,那就有点可怕了。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比较弱,更容易被“算法操控”。所以TikTok在调整算法的一边,也得加强数据平安保护,不然用户迟早会用脚投票。

娱乐性提升,用户会“更沉迷”?

再说说算法调整后TikTok的“娱乐性”可能会更强。比如刷新按钮能带来新鲜内容,独立算法可能更懂本土用户的笑点。这对用户当然是好事,能获得更好的娱乐体验。但另一方面 用户花在TikTok上的时间可能会更长,93分钟的日均使用时间本来就够多了如果再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肯定有影响。TikTok虽然上线了“家庭平安模式”,但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或者觉得麻烦。所以平台还得在“娱乐”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别为了留住用户,把用户“宠坏”了。

差异化策略建议:别跟风, 要“懂算法”更“懂自己”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跨境商家,面对TikTok的算法调整,最重要的就是别盲目跟风,得先搞清楚算法到底想要什么再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策略。

创作者:把“透明化”变成“提分项”

对创作者 TikTok解释推荐原因的功能,是个大机会。与其瞎猜, 不如主动研究平台的反馈,比如哪些内容被标记为“不适合”,哪些内容推荐量高,然后规律,调整内容策略。一边,别再抱着“发视频就能火”的幻想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得做出差异化。比如别人做搞笑,你就做知识科普;别人拍剧情,你就拍幕后花絮。只有跟别人不一样,算法才可能给你更多推荐。还有,违规机制虽然严格,但只要不踩红线,其实问题不大。创作者得多关注平台的新规则,别主要原因是不了解被封号,那就得不偿失了。

跨境商家:本地化不是“口号”, 是“行动”

对跨境商家区域算法独立后本地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比如做美国市场的,就得找美国本土的创作者合作,用英文做内容,了解美国的文化和消费习惯。不能简单地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那肯定不行。还有,类目调整要谨慎,别盲目跟风热门类目,得看自己有没有供应链优势。比如最近户外装备在美国很火,但你家是做服装的,非要跟风做户外装备,再说说只会赔钱。再说说 要利用好算法的“个性化推送”功能,“认识”你的目标用户,这样才能精准触达,提高转化率。

普通用户:主动“打破茧房”, 别让算法“控制”你

对普通用户虽然TikTok的算法很懂你,但你也得有自己的判断。别光刷喜欢的内容,有时候点一下刷新按钮,看看别的内容是什么说不定能发现新大陆。还有,要注意保护隐私,别随便授权给TikTok访问你的联系人、相册等信息。如果觉得孩子用TikTok时间太长,就赶紧用家庭平安模式,设置使用时长。 算法是工具,不是“主人”,别被它牵着鼻子走。

TikTok的算法调整,到底是不是新的内容推荐机制来临?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这既是TikTok应对政策和竞争的“自救”,也是对创作者和商家的“重新洗牌”。不管怎样,变化已经来了谁能更快适应,谁就能谁抓住了用户,谁就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