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的GMV达到2010亿美元了吗
2010亿美金流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的“虚火”还是“真香”?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传得最火的一个数字,就是2010亿美金。有人说2022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的GMV已经摸到了这个门槛, 占比26%,预计2023年要冲到2380亿,占比28%。听着确实让人热血沸腾,仿佛整个跨境电商的春天都来了。但冷静下来想想,这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故事?是真的抓住了全球消费的红利,还是只是被平台算法捧起来的泡沫?
从480亿到2010亿:五年四倍的增长神话
时间拉回到2017年, 那时候中国卖家在亚马逊上的GMV还只有480亿美金,占总GMV的18%。五年过去,数字翻了四倍多,直接干到了2010亿。这个增长速度,放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炸裂级别的。eCommerceDB的报告里提到这个数据时很多从业者都忍不住拍了大腿——“我们这五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说这增长的密码,其实藏在几个关键词里:供应链、平台红利、疫情催化。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出第二个。深圳华强北的商家, 今天拿到样品,明天就能拆解出BOM清单,后天就能找到代工厂上线,效率高到让欧美同行眼红。再加上亚马逊早期对中国卖家的“偏爱”, 无论是品牌备案的绿色通道,还是FBA物流的倾斜,都让中国商家在起跑线上就占了先机。
2020年疫情算是个意外的大礼包。欧美消费者居家隔离,线上购物需求爆炸式增长,家具、健身器材、家用小电器的销量直接翻倍。有个做瑜伽垫的杭州卖家, 2020年3月的订单量是前一年的10倍,仓库里的货堆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不得不临时租了三个分仓。这种“躺着赚钱”的日子,让很多中小卖家尝到了甜头,也吸引了更多人涌入亚马逊这个“淘金池”。
别被流水迷了眼:GMV背后的“隐形账单”
但数字光鲜不代表日子好过。2010亿美金听着很厉害,可拆开细看,问题就来了。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平均利润率是多少?行业里有个说法是8%-12%,中国卖家可能更低。有个在深圳做3C配件的老板跟我说 他们2022年GMV做到了5000万美金,后来啊算完账,净利润只有5%,扣除广告费、物流费、平台佣金,再说说剩的钱还不够给员工发年终奖。
为什么利润这么薄?内卷呗。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你卖手机壳,我也卖手机壳,你的壳卖9.9,我就敢卖7.9,再说说价格战打得血肉模糊,平台坐收渔利。广告成本更是离谱, 2022年很多品类的CPC比2021年涨了50%,一个核心关键词点击一次要3美金,转化率却只有2%,算下来获客成本60美金,产品卖60美金就白干。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账单”——风险成本。2022年亚马逊大规模封号,中国卖家损失超过千亿美金。有做家居用品的福建卖家, 主要原因是产品侵权被关账号,300万美金的货款直接冻结,工厂的货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这种“辛辛苦苦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故事,在跨境电商圈子里根本不新鲜。
平台依赖症: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困局”
更麻烦的是中国卖家对亚马逊的依赖太深了。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显示, 2021年1月亚马逊上75%的新卖家来自中国,这个比例比2020年的47%和2019年的41%高了一大截。大家都挤在一个平台上,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一晃,全完蛋。
亚马逊的规则变化,对中国卖家的影响尤其大。2022年调整了A+页面的规则, 很多卖家的详情页被下架,流量断崖式下跌;又提高了FBA的仓储费,原本囤货还能赚点钱,现在仓储费一涨,直接变成负利润。有卖家吐槽:“感觉自己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给亚马逊打工,平台让怎么改就怎么改,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卖家,中国卖家的“平台依赖症”更明显。很少有美国卖家跑到亚马逊英国或德国市场去卖货,人家有自己的品牌渠道,或者独立站玩得溜。中国卖家呢?除了亚马逊,好像没几个能打的平台。后来啊就是平台稍微动动手指,中国卖家就得跟着跳,活得憋屈又被动。
跳出GMV迷思:从“卖货”到“造牌”的突围之路
那到底该怎么办?光盯着GMV没意义,得想办法从“卖货”变成“造牌”。安克创新就是个好例子。他们从做充电器起家, 现在自有品牌Anker在亚马逊上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研发投入和品牌故事。每年把营收的5%砸在研发上,做出来的产品比同行耐用30%,价格还贵20%,照样有人买。这就是品牌的溢价能力。
选品也得换个思路。别再扎堆做3C配件、家居用品这些红海品类了看看宠物智能用品、户外露营装备这些细分领域。有个做宠物智能喂食器的宁波卖家, 2022年GMV增长了200%,就主要原因是抓住了“铲屎官”们愿意为宠物花钱的心理,产品定价199美金,利润率能做到25%。选品就像找蓝海,别人没看见的时候冲进去,等大家都来了早就赚够了。
多平台布局也得提上日程。亚马逊固然是大头,但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上面。TikTok Shop现在流量起来了 2022年中国卖家通过TikTok卖出的家居用品增长了300%;SHEIN的跨境业务也在扩张,适合做快时尚的卖家可以去试试。把鸡蛋分到不同的篮子里抗风险能力才能上来。
2023年之后:2380亿美金目标下的生死局
2023年预计2380亿美金的目标, 听着是激励,但对很多中小卖家可能是催命符。新卖家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2023年Q1亚马逊上中国新卖家占比已经达到了80%,竞争只会更激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卖家,会被慢慢淘汰出局。
未来的路,肯定是精细化运营。用AI工具做选品分析, 提前三个月预测市场趋势;优化Listing的时候,不光要写关键词,还要讲好品牌故事,让消费者记住你;建立私域流量,通过邮件营销、社交媒体把公域流量变成自己的“铁粉”,复购率上去了利润自然就稳了。
2010亿美金不是终点,而是个新起点。中国卖家要想在亚马逊这个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 光靠“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够了得拿出真本事,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产品,讲出别人讲不了的品牌故事。否则,就算GMV冲到3000亿,可能也只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自己分不到多少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