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啥热蹭啥”的运营策略应用于海外小哥古怪的TikTok内容创作
从雪球夹子到可乐爆炸:海外小哥的“蹭热神操作”藏着什么流量密码
最近刷到一个让人忍不住看完的TikTok账号, 运营者是个海外小哥,卖时尚眼镜的,内容却古怪得离谱——用雪球夹子夹雪球扔挑战、把20瓶可乐倒进收纳箱加薄荷搞“爆炸”,甚至还在收纳箱里塞个人做实验。视频播放量动不动几百万,评论区全是“这什么脑洞”“下次试试这个”。你以为他是凭空创意?其实全是“啥热蹭啥”的狠活儿。中国卖家总爱追爆品选品,人家直接追爆内容,把产品塞进热点里当“道具”,流量蹭得比谁都自然。
第一招:蹭爆品产品, 但蹭的是“使用场景”不是“跟卖”
2021年冬天TikTok上突然火起雪球夹子,那种塑料长柄夹子,能快速捏雪球成型的玩意儿。全网都是“夹雪解压”“夹雪挑战”的视频,播放量蹭蹭涨。中国卖家一看,赶紧上架同款夹子,后来啊卷成价格战,利润薄得像纸。小哥偏不他卖的是眼镜,却盯上了雪球夹子的“场景流量”。

他的视频结构简单到离谱:前3秒用雪球夹子疯狂夹雪球, 雪球像子弹一样飞出来;中间段突然举起眼镜盒,说“扔中靶心送免费眼镜”;再说说镜头一转,有人戴着他的眼镜在雪地里笑。视频时长15秒,成本就是夹子+雪+眼镜盒,却收获了360万播放,官网流量直接翻了7倍。你猜怎么着?他根本没卖夹子, 而是蹭了夹子的“使用场景”,让眼镜成了“挑战奖励”,用户冲的不是夹子,是“免费拿眼镜”的机会。
这招绝在“蹭产品但不卖产品”。中国卖家蹭爆品总想着“我卖同款”,小哥想的是“这个产品火了用户为什么看?是解压、是挑战、是好玩,我的产品能不能成为这些‘理由’的一部分?”后来他又试过薄荷和可乐的化学反应——TK上有人用薄荷和可乐做火山喷发实验,播放量几百万。他直接买了超市所有薄荷+20瓶最大号可乐, 倒进大收纳箱里混合,薄荷炸开那一下可乐喷得比火山还猛,视频再说说露出眼镜说“戴上眼镜看这场面才够劲”,3000万播放,官网转化率直接提升27%。
第二招:蹭爆内容, 但做“更极端的翻版”
TikTok上永远缺“新内容”,但更缺“更刺激的旧内容”。小哥发现,TK上解压类视频已经泛滥,单纯模仿“捏泡泡”“撕纸”根本带不动流量。他琢磨出一个公式:找到已经验证的爆火内容,把“刺激程度”乘以10,再塞进产品。
比如“收纳箱坐人”梗,2022年TK上有人坐收纳箱被压变形,播放量500万。小哥觉得“不够狠”, 直接找来三个壮汉轮流坐收纳箱,箱子咔嚓一声裂开,他戴着眼镜慢悠悠捡起碎片说“这箱子质量不行,但我的眼镜经得住摔”,视频800万播放,评论区全是“求链接”“眼镜啥牌子”。更绝的是科比纪念视频——2020年科比逝世后 TK上全是悼念内容,他连夜做了款嵌着“Kobe”字样的定制太阳镜,镜头拍手工打磨镜架的过程,配文“带着他的光芒继续前行”,500万播放,定制款眼镜卖断货。
这招的核心是“比原版更极端”。中国卖家蹭热点总爱“差不多就行”,小哥偏要“卷死原版”。他做过便携手持电熨斗的实验——TK上“熨平衣服”的解压视频很火,但只是熨普通衬衫。他直接熨一件皱巴巴的羽绒服, 电熨斗烫到冒烟,羽绒服慢慢变平整,再说说镜头给到熨好的羽绒服和他眼镜的特写“戴上眼镜,再皱的衣服也能平”,视频300万播放,他卖的防烫手套连带火了转化率提升35%。你说这算蹭内容?算,但他蹭的是“用户的爽点”,把“普通解压”升级成“极限解压”,产品成了“爽点放大器”。
第三招:蹭新闻热点, 但蹭的是“情感共鸣点”
新闻热点转瞬即逝,但情感共鸣能留很久。小哥从不追“八卦新闻”,专挑“能戳中集体情绪”的大事件。比如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 TK上全是“战争中的温暖瞬间”,他没做产品植入,而是拍了自己戴着眼镜在雪地里给流浪猫喂食,配文“世界再乱,也要保护好眼睛,看清美好”。视频没提卖眼镜,却让他的“温暖眼镜”标签火遍TK,官网流量增长40%。
还有一次TK上“物价上涨”话题很热,很多人吐槽买不起菜。他拍了个视频:把20根胡萝卜堆成小山, 用眼镜盒当“买菜篮”,配文“再贵也要保护好眼睛,才能看见生活里的甜”。视频没卖胡萝卜,却让他的“平价眼镜”搜索量暴涨。你说这算蹭热点?算,但他蹭的不是“事件本身”,是“事件背后的情绪”——焦虑、温暖、乐观,产品成了“情绪载体”。
为什么中国卖家学不会?缺的不是技巧,是“敢疯的脑子”
你说中国卖家不想蹭热点?不是。他们天天盯着TK热榜分析选品,但总差口气。小哥的“蹭”和他们的“蹭”完全是两码事。中国卖家蹭热点是“功利性”的——看到火了就赶紧上同款, 想着“快速变现”;小哥是“娱乐性”的——看到火了就想“怎么玩得更嗨”,让产品成为“游戏的一部分”。比如雪球夹子, 中国卖家想着“卖夹子”,小哥想着“用夹子做游戏送眼镜”;比如可乐实验,中国卖家想着“卖可乐”,小哥想着“用可乐搞爆炸送眼镜”。本质区别是:前者把用户当“消费者”,后者把用户当“玩家”。
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中国卖家蹭热点总爱“砸钱”, 投广告、请达人,小哥的视频成本基本为零——雪球夹子是10块钱的玩具,可乐是超市促销买的,收纳箱是搬家剩下的。他拍“收纳箱坐人”视频,就找了三个朋友来家里拍完一起吃披萨,哪有什么“拍摄预算”。你说这low?但TK用户就吃这一套,真实、粗糙、有创意,比那些精修的广告视频强100倍。
普通卖家怎么学?从“蹭产品”到“蹭场景”的三个步骤
如果你也想学小哥, 别直接照搬“可乐爆炸”,先从“蹭场景”开始。第一步:找“低门槛高传播”的爆内容。比如TK上最近火“捏碎包装纸”,很多人拍捏薯片袋、快递盒,播放量很高。你卖零食的, 可以拍“捏碎自家薯片包装,看脆度有多高”;卖收纳用品的,可以拍“快递盒捏碎了用我的收纳盒照样立得住”。核心是“把产品变成场景里的‘道具’”,不是“主角”。
第二步:做“加量不加价”的升级。比如“捏包装纸”视频,别人捏普通袋子,你捏加了厚度的袋子,或者把袋子埋进雪里再捏,刺激感直接拉满。卖美妆的, 别人卸妆用棉片,你可以用“卸妆膏+夸张的揉脸动作”,再说说镜头给到“卸完妆的脸和眼影盘”,产品自然露出。
第三步:绑定“用户利益点”。小哥的“扔雪球送眼镜”为什么火?主要原因是“免费”是强利益点。你可以学“完成挑战送优惠券”“点赞过万抽免单”,让用户有动力看完视频。但别太功利,比如“点赞1000卖货”,用户一看是广告就划走了。学小哥的“游戏化思维”——“扔中靶心得眼镜”,听起来像玩游戏,不像卖货。
别踩坑:蹭热点的“红线”和“止损点”
当然蹭热点不是瞎蹭。小哥也翻过车, 比如有一次蹭“恐怖片热点”,拍了个“半夜戴眼镜照镜子,镜子里的眼镜突然自己动”的视频,后来啊被TK判定“低俗恐怖”,限流了。后来他出几个“红线”:别蹭灾难、死亡等敏感话题,别用低俗擦边内容,别让产品植入显得生硬。比如“可乐爆炸”视频,产品是“眼镜”,和爆炸场景没关系,但如果换成“防爆眼镜”,就显得刻意营销了。
还有“止损点”。蹭热点讲究“快”,但别“盲目快”。2023年TK上火过“打火机点可乐”实验,很多人模仿,后来啊有人被炸伤。小哥想做,但先做了平安测试,发现太凶险就放弃了。他说“流量重要,但平安更重要,别为了流量把自己搭进去”。对了 数据监测也很重要,他每周都会复盘视频数据,比如“雪球夹子”视频播放高,但完播率低,他就缩短到15秒;“可乐爆炸”完播率高,但转化率低,他就加了个“点击链接看更多实验”的引导。
再说说想说:蹭热点的本质, 是“和用户一起玩”
你看小哥的视频,从来没说过“我的眼镜多好”,全是“你看这个实验多好玩”“戴上眼镜看这个更带劲”。他把营销变成了“邀请用户一起玩”,用户不是被“推销”的,是“被吸引”的。中国卖家总想着“我要卖货”,小哥想着“我要让用户觉得和我玩有意思”。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流量密码”。
其实TikTok上的用户很简单:他们不想看广告, 想看“有意思的东西”;不想被教育,想被“逗笑”;不想被推销,想被“邀请参与”。小哥的“蹭热神操作”, 本质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把产品变成“有意思的东西”里的“小配件”,让用户在玩的过程中记住你,甚至主动找你。下次再蹭热点时别急着“卖货”,先想想“怎么让用户和我一起玩起来”,流量自然就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