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新店铺考察期要求有哪些更新

7月10日新规落地:TikTok美国区跨境店铺的“生存指南”变了

跨境卖家最近的日子不太平, TikTok Shop突然在7月10日扔出一颗“规则炸弹”——美国区跨境新店铺考察期直接砍半,从60天缩到30天成交单数要求也从原来的1000单直接降到500单。乍一看像天上掉馅饼, 但细品会发现,商责差评率标准直接卡到0.4%以下这哪是放宽条件,分明是换了副更紧的镣铐。有做了三年亚马逊的老卖家私下吐槽:“平台这是想让我们‘快跑’,但又怕我们‘跑歪’,两头卡着,玩命啊。”

单日限单量:不是所有商家都能“随便冲”

新规里最扎眼的是单日限单量的差异化调整。自主入驻的企业商家每天只能接30单,定向邀请的能到60单,而英国平台备货仓的商家居然能冲到200单。这差距直接把商家分成了“三六九等”。杭州做家居用品的张老板告诉我, 他7月15号刚注册的自主入驻店铺,第一天就主要原因是订单超限被系统拦截,客户投诉没及时发货,直接扣了店铺分。“你说气不气, 别人家备货仓能卖200单,我们新店只能卖30单,这哪是扶持新手,分明是让‘嫡系部队’先吃饱,我们‘杂牌军’喝汤都怕被烫。”

规则再调整!TikTok跨境新店铺考察期要求更新
规则再调整!TikTok跨境新店铺考察期要求更新

更离谱的是这个限单量不是死的。后台有提示说“平台会根据店铺履约情况”,但具体怎么调,没人说得清。深圳做电子产品的李姐分享了个案例:她家店铺第20天突然限单量从30单降到10单, 后台只给了一句“近期订单异常波动,需加强品控”。后来排查才发现,有个产品主要原因是物流慢被集中给了差评,触发了系统“保护机制”。“这哪是保护,是‘一刀切’啊!差评可能就一两个,直接把限单量砍到三分之一,新店根本扛不住。”

成交单数与差评率:500单的“及格线”藏着隐形门槛

500单, 30天平均每天17单。数学上看起来比原来每天16.7单稍微宽松点,但实际操作中,这500单可不是随便卖卖就能凑够的。关键在于“商责差评率”——新规要求必须低于0.4%, 也就是说1000个订单里平台认责的差评不能超过4个。这对新手来说简直是“生死线”。

广州做服装的陈哥团队踩过坑。他们7月1号注册店铺, 前20天天天爆单,第25天就卖了480单,眼看要达标,后来啊第26天突然接到3个差评,都是主要原因是“尺码不符”。平台审核后认定是商家责任,商责差评率直接飙到0.6%,500单的门槛瞬间成了“镜中花”。“我们当时就懵了卖得越多越容易踩雷,这规则到底是让我们冲量还是让我们摆烂?”陈哥说 后来他们花三天时间重新调整尺码表,增加客服主动沟通,才把差评率压下去,到头来在第28天勉强通过考察期,但整个团队瘦了5斤。

反观智能家居品牌Wyze, 他们2024年7月中旬入驻美国区TikTok Shop,7月30号就提前通过考察期,卖了650单,商责差评率只有0.2%。怎么做到的?Kalodata的数据显示, 他们把物流时效压缩到了3天以内,还专门做了“30天无理由退换”的承诺,售后响应时间平均15分钟。“不是我们产品多完美,而是我们把‘售后成本’算进了定价里。”Wyze的运营负责人说他们宁愿每单多花2美元买物流保险,也不愿让一个差评毁掉整个考察期。

提前通过考察期:申请流程藏着“潜规则”?

按新规,满足指标后可以申请提前通过考察期。流程看着简单:登录卖家后台,进“帮助中心”,点“我的工单”,创建工单,填写内容,上传文件,等审核。但实际操作中,不少商家栽在了“填写内容”和“上传文件”上。

深圳做美妆的王姐7月20号达标后提交申请, 后来啊被平台驳回三次理由分别是“提交材料不完整”“证明文件模糊”“未说明优化措施”。她后来才知道, 平台需要的是“第三方物流时效证明”“差评处理记录”“客服聊天截图”这三样,而且每样都要标注页码和日期。“这哪是审核,这是考我们细心度啊!我后来专门找了代运营公司帮忙整理材料,花800块钱才搞定,7月25号才通过多花了5天时间。”

更让人玩味的是同样7月20号达标的两家店铺,一家3天就通过另一家等了7天。后来才知道, 前者是TikTok的“战略合作伙伴”,后台有专属通道;后者是普通自主入驻商家,只能走普通队列。“平台这是明摆着‘看人下菜碟’。”做家居用品的张老板愤愤不平, “我们小卖家想早点通过考察期,不仅要达标,还得会‘填材料’,这门槛太高了。”

违规召回:考察期过了≠高枕无忧

很多商家以为通过考察期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新规明确说了如果店铺累计违规分达到24分及以上,或者运营绩效差,会被召回重新进入新手考察期。这就像拿到了驾照,但如果一年内扣满12分,驾照还是要吊销。

南京做数码配件的刘哥就吃了这个亏。他8月1号刚通过考察期, 8月15号主要原因是“虚假宣传”被扣了6分,原因是产品详情页写了“10000毫安超大容量”,实际只有8000毫安。后来又主要原因是“发货延迟”被扣8分, 两次加起来14分,还没到24分,但平台说他“运营绩效差”,直接把他召回考察期。“我当时就炸了虚假宣传是我错了但发货延迟是主要原因是疫情封控,物流停了平台能不能通融一下?后来啊客服只会说‘规则就是规则’。”刘哥说现在他店铺每天限单量又回到了30单,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比一比的话,做户外用品的杭州团队就聪明多了。他们7月通过考察期后 专门做了“合规自查清单”,每周五下午开会排查产品详情页、物流时效、售后政策的问题,8月份只被扣了2分。“平台召回考察期不是目的,是想筛选出‘优质商家’。我们主动合规,比被动挨罚强。”他们的运营总监说。

新规背后的博弈:平台想“快”, 商家想“稳”

TikTok这次调整考察期规则,表面看是“优化商家管理”,深层次其实是平台和商家之间的博弈。TikTok作为后来者, 想在跨境电商市场分一杯羹,必须快速起量,所以缩短考察期、降低成交单数,是想让更多新商家快速“上架”,丰富平台商品池。但另一方面 平台又怕商家“滥竽充数”,影响用户体验,所以用商责差评率、违规召回卡着,确保商家“质量”。

这种“快”与“稳”的矛盾,让商家左右为难。做3C产品的李姐说:“平台想让我们30天内冲500单, 又要求差评率低于0.4%,这简直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我们卖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差评率越难控制。”

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关键在于“精细化运营”。比如把产品分类,高利润、低退货率的产品主推,用来冲量;低利润、高退货率的产品少推,或者优化后再推。再比如用“预售”模式控制发货节奏,避免单日订单超限。还有,把售后客服团队扩编,提高响应速度,减少因沟通不及时导致的差评。

未来趋势:考察期会越来越“严”吗?

从7月10日的新规来看,TikTok对跨境新店铺的考察是越来越严格了。商责差评率从原来的“无明确标准”到现在的0.4%以下 违规召回的门槛从“无”到“24分及以上”,这说明平台在“扶上马”之后还要“送一程”,确保商家能长期稳定运营。

有业内人士预测, 接下来TikTok可能会引入更多“动态考核指标”,比如“复购率”、“好评率”、“粉丝转化率”等,而不仅仅是“成交单数”和“差评率”。这样商家不仅要“卖得多”,还要“卖得久”、“卖得好”。

对商家与其抱怨规则严,不如提前布局。比如 在入驻前就做好供应链调研,确保产品质量和物流时效;在考察期内,把每一单都当成“考试题”,认真对待;通过考察期后也要保持敬畏心,持续优化运营。毕竟跨境电商的赛道上,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笑到再说说。

给新商家的三条“保命”建议

1. 选品比冲量更重要。别为了凑500单,上一些“垃圾产品”,差评一多,直接被KO。选高性价比、低退货率的产品,哪怕每天只卖10单,也能稳稳达标。

2. 售后是“第二战场”。别以为产品卖出去就完事了售后响应速度、退换货政策,直接影响差评率。专门配1-2个客服,24小时在线,有问题及时解决。

3. 别碰“红线”。虚假宣传、刷单、卖假货,这些绝对不能碰。一旦违规,不仅会被召回考察期,还可能被永久封号。合规才是长久之计。

说实话,TikTok的新规对新手商家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在于, 你需要更精细化地运营,不能再“野蛮生长”;机会在于,规则放宽了单量和时间门槛,只要你做得好,就能快速通过考察期,享受平台流量红利。但记住平台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优质商家”的竞争力。与其抱怨规则,不如提升自己,毕竟真正能赚钱的,从来都是那些能把“规则”变成“工具”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