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Shop美国站内测规模扩大

内测扩大的信号:从“小范围试水”到“本土通关”

11月10日那天 TikTok Shop卖家后台悄悄多了一个“美国站入驻申请”按钮,没多少人注意,但这事儿不小——美区电商闭环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去年TikTok就在美国偷偷摸摸搞内测, 只放了一小波品牌进来这次不一样了内测规模直接扩大,想挤进来的卖家突然多了起来。据晚点财经那边消息, 去年11月到今年3月第一次内测时注册的商户有数百家,但真正在小店上卖货的零售商不足100家,这说明啥?很多人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真要落地运营,门槛可不低。

现在打开TikTok Shop美国站的入驻页面 要求写得明明白白:必须是美国本土公司,得有营业执照,还得有联邦税号,个人卖家直接劝退。这操作挺有意思,TikTok好像在说“别急着冲,我们先挑本地选手”。为啥?主要原因是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合规问题, 美国消费者对数据隐私、售后服务的挑剔程度,比其他市场高得多,没有本土公司背书,出了问题谁来兜底?所以这次内测扩大,与其说是“放水”,不如说是“筑堤”,先把地基打牢,再谈扩张。

TikTok Shop美国站内测规模扩大,电商全闭环渐进
TikTok Shop美国站内测规模扩大,电商全闭环渐进

本土卖家门槛:不是谁都能进的“闭环俱乐部”

不是注册个账号就能卖货, 得有美国公司营业执照,还得弄个联邦税号,这门槛直接把不少想“捞一笔”的国内卖家挡在门外。深圳某跨境服务商透露, 最近找他们代办美国公司资质的卖家数量翻了一倍,但很多人办下来才发现,就算有了资质,物流、客服、本地化运营这些坑,一个都躲不掉。去年内测时有个做家居的本土卖家, 主要原因是没在美国设仓,订单从中国直发,用户等了20天才收到货,差评直接把店铺评分拉到2.8分,再说说不得不暂停运营。

国内现在主流还是半闭环模式, 就是引流到独立站或者亚马逊,这种模式玩的是“流量游戏”,成本低,风险也低,但赚不了大钱。TikTok美国站搞全闭环, 是想把“刷视频”和“买东西”彻底绑在一起,用户刷到一个好物视频,点一下就能下单,不用跳出APP。这种模式体验是爽了 但对卖家的要求也高了你得懂美国人的喜好,会拍短视频,还得能处理本地售后不是随便找个货就能卖。

“风口论”背后:别被“割韭菜”的镰刀挥到

现在网上到处都是“TikTok美国站风口来了”的声音, 各种培训课、加盟费满天飞,动辄上万块,号称“带你轻松赚美金”。说真的,现在鼓吹风口的,基本都是割韭菜。去年内测时就有不少国内卖家交了“智商税”, 花几万块买所谓的“内测名额”,后来啊进去发现啥资源都没有,还得自己摸索。深圳某卖家吐槽:“我花3万买了套课程, 教我怎么用TikTok引流,后来啊老师自己都没在美国卖过货,全是理论,亏了钱还耽误了时间。”

美区电商全闭环才刚开始,现在入场就像在沙漠里种树,能不能活两说先得扛住风沙。TikTok自己也在摸石头过河, 去年11月开放内测通道后又主要原因是数据隐私问题被美国国会盯上,政策风险一直悬在头上。这时候大举投入,要么是真有实力熬到市场成熟,要么就是给平台交学费。普通中小卖家,特别是没有本土资源的,还不如先看看再说别被那些“三个月暴富”的故事忽悠瘸了。

半闭环的痛:流量来了钱却没赚到

半闭环模式玩得转吗?能,但赚的都是辛苦钱。杭州某做服装的卖家, 去年做TikTok半闭环,专门发穿搭视频引流到独立站,视频播放量能到几十万,但转化率只有1.5%,算下来广告费比利润还高。他说:“用户刷视频觉得衣服好看,点进去一看要等两周发货,直接划走了。想提升转化,就得在美国建仓,但建仓成本太高,我们小团队根本扛不住。”

还有更坑的,就是“流量陷阱”。有卖家花大价钱买TikTok广告, 把流量引到独立站,后来啊用户刷一圈啥也没买,反而记住了品牌,转头去亚马逊搜同款,亚马逊成了“搬运工”。这种事在圈内太常见了钱花了品牌也打出去了但利润全被中间商赚走了。半闭环就像在别人家地里种菜,长得再好,收成也得看房东脸色,哪有自己家地踏实?

合作生态:TikTok在下一盘“大棋”?

TikTok不傻,知道自己单打独斗搞不定美国市场,正在到处找盟友。去年底, 沃尔玛的广告业务Walmart Connect和TikTok打通了广告商可以用沃尔玛的用户数据在TikTok上定向投广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TikTok想借沃尔玛的本地资源,快速打入美国零售市场。沃尔玛在美国有上万家门店,还有完善的物流体系,这可是TikTok最缺的。

除了沃尔玛, TikTok还和Shopify、Big Commerce这些电商平台合作,商家可以在Shopify后台直接同步商品到TikTok Shop,订单来了还能自动处理。这对卖家来说是个好事,不用在两个平台重复操作,省了不少事。但问题来了合作归合作,TikTok会不会把流量优先给这些“盟友”?小卖家没背景没资源,是不是只能喝汤?

83%的用户数据:TikTok到底有多少“购买力”?

TikTok Shop在公告里说有83%的用户表示TikTok在他们购买决策中起着一定作用。这数据听着很厉害,但细想一下“一定作用”是啥作用?是“看到视频就买了”,还是“刷到视频去其他平台买了”?去年内测时有个数据, TikTok美国站的平均转化率只有0.8%,比亚马逊的3.5%低了不少,这说明用户虽然爱刷视频,但真愿意在TikTok下单的,还是少数。

更关键的是TikTok的用户画像和电商用户画像不太匹配。TikTok美国用户大多是Z世代,喜欢新鲜、有趣的内容,但消费能力有限。而电商主力军是35岁以上的中产,他们更看重价格、品质和售后。TikTok想把这些用户转化为电商买家,得下一番功夫,不是靠几个短视频就能搞定的。83%的数据听着漂亮,但实际转化率才是硬道理。

竞争压力:SHEIN和Temu的“围剿”,TikTok还有多少时间?

海外消费需求放缓,TikTok的日子并不好过。SHEIN正在从“快时尚品牌”转型“平台”, 吸引第三方卖家入驻,Temu更是“遍地开花”,全球站点一个接一个开,价格战打得飞起。这两个对手都有中国供应链优势,价格低、发货快,TikTok拿什么跟他们拼?

SHEIN的海外仓网络已经覆盖了欧美主要国家,订单从本地发出,3天就能到货。Temu背靠拼多多,供应链成本控制得死死的,9.9美元包邮的商品一大堆。TikTok现在还在靠跨境发货,从中国到美国,至少要7-10天等用户收到货,热度早就过去了。物流速度跟不上,用户体验就差一截,这是硬伤。

差异化破局:别走老路, TikTok需要“新打法”

TikTok要想在美国市场突围,得走出自己的路子。别学亚马逊搞“货架电商”, 也别学Temu搞“低价倾销”,TikTok的优势是“内容”,把内容和电商结合好,才是王道。比如搞“短视频+直播”的本地化运营, 找美国本土网红带货,他们更懂用户喜好;再比如在美国建区域仓,针对重点城市实现48小时达,先把用户体验做上去。

对卖家也别想着“一招鲜吃遍天”。做TikTok美国站,得先搞清楚美国人的“爽点”在哪。他们喜欢幽默、真实的内容,讨厌硬广。有个做宠物用品的本土卖家,发自家狗玩产品的视频,没一句提“买”,后来啊视频爆了订单量翻了10倍。这说明啥?用户要的不是“推销”,是“共鸣”。与其研究算法,不如研究人心,把内容做透了流量和转化自然会来。

内测规模扩大是好事,但别急着冲。TikTok美国站的赛道才刚开始,谁能熬过“烧钱期”,谁能做出差异化,谁才能笑到再说说。对普通卖家 现在最好的策略是“边看边走”,别被风口冲昏头脑,先练好内容、运营、本地化这些基本功,机会来了才能抓得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