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狂奔,为何仓储总是拖后腿呢

凌晨三点的发货台, 老徐的额度焦虑

老徐盯着手机屏幕,群里招商经理发的消息像催命符。“额度一般在半夜会比较多”,这是他最近一周听到的最多的话。凌晨两点,他准时蹲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鼠标上,准备抢那波可能出现的入仓额度那个。备货申请前两天就通过了货早堆在仓库里可TEMU的系统始终显示“未查询到收货地址”。点击“加入发货台”的按键无数次弹出的依旧是那几个刺眼的字。这场景,成了TEMU卖家最近的日常。

狂奔的TEMU与滞胀的仓储

47个国家、 2亿用户、美国月度GMV逼近SHEIN——这些数字像兴奋剂,让TEMU的扩张脚步快得几乎要飞起来。2022年5月, 代号“X项目”的跨境业务启动,顾娉娉带着多多买菜和主站的核心团队扎进欧美市场,调研当地消费习惯、供应链情况。彼时市场质疑声不断:拼多多这套“烧钱补贴、快速下沉”的打法,在跨境领域还能复制吗?事实证明,短期来看,确实能打。低价撕开了市场,让TEMU成了美国下载榜的常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货来了仓没够。

TEMU狂奔,仓储拖后腿
TEMU狂奔,仓储拖后腿

2023年3月, TEMU第一次主要原因是仓库库容压力紧急刹车:所有新增商品暂停上新,现有商品暂停补货,连号称“轻资产”的JIT商品也要下架。英国站点的上线计划所以呢暂缓。到了5月,情况没好转,反而更复杂了。老徐发现,收货仓库地址从几个变成了十几个,系统提示“根据商品类目分配不同仓库”。他尝试把货发到A仓,系统说“类目不符”;发到B仓,又提示“该仓库暂不接收”。招商经理在群里说“现在仓容比黄金还贵”,让他更焦虑了。

全托管的“甜蜜负担”

TEMU的野心藏在“全托管”三个字里。卖家只需把货送到国内仓库,后面的销售、运营、仓储、配送、售后全包。这种模式让平台对商品有绝对把控, 避免了早期跨境常见的货不对板、虚假发货问题,也让TEMU能快速收集用户数据调整选品。但代价是所有货的压力都压在了平台的仓储上。

对比之下 SHEIN的供应链被业内封神,全球95%的商品从广东佛山国内中心仓直发,配合海外中转仓和运营仓,形成了“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亚马逊更不用说 2013年就开始布局全球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运营1561个物流设施,面积3660万平方米,还有441个在建。而TEMU呢?主要靠VMI和JIT两种模式硬撑。

VMI模式下 卖家把货发到TEMU仓库,平台承担一半运费,但仓库没货链接就下架;JIT模式不用备货,但48小时内必须入库,逾期赔款。看似灵活,实则脆弱。2023年5月, 雨果跨境接触到的观察人士直言:“全托管重构了跨境物流产业链,把散乱的物流推向高度集中,TEMU仓储紧张是必然。”

人从哪里来?仓建在哪里?

TEMU的仓储短板,本质是“人”和“仓”的双重短缺。老徐注意到, TEMU仓库在招的细分岗位有十多个:上下架、拣货、集货、播种、打包、发货……某书平台上,吐槽“TEMU五倍罚款”的帖子层出不穷,发布时间集中在2023年3月到5月,不少卖家提到“货到了仓库没人理”“打包效率低导致逾期”。

更直观的是招聘数据。网上流传的一份TEMU招聘截图显示,“每日至少50人,长期万人需求”。这背后是团队平移带来的问题:负责TEMU的, 是多多买菜原班人马,顾娉娉是COO,赵佳臻和葡萄这些买菜时期的一级主管被派去美国招商。他们在买菜时能打, 但买菜的仓储逻辑和跨境完全不同——国内仓储可以密集布局,跨境却需要全球网络,从揽收到运输,每个环节都缺人。

“拼多多团队目标坚定,讲究效率,能吃苦,但不管哪个项目,都一路伴随争议。”上述观察人士说。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时 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承认“炸店”事件对商家造成损失,TEMU的仓储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炸仓”——只不过炸的不是店铺,是供应链。

中小卖家的“入仓生死劫”

老徐的困境不是个例。2023年5月,TEMU一边宣布上线日本站点,一边继续严格控制入仓额度。招商经理在群里催备货:“平台缺货,请尽快创建备货申请。”可老徐的备货申请通过了就是加不进发货台。“半年新开好几个站点,疯狂招商,催备货。但目前仓储的布局和人手,根本服务不了这么多商家和货物。”老徐说“最主要的问题是TEMU没接住巨大的货品流量。”

更让卖家吃力的是资金压力。JIT模式要求48小时入库,意味着卖家得提前备好货,但TEMU的库存周转并不稳定。老徐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一批货,在A仓全部质检合格,发到B仓却被打回,理由是“包装瑕疵”。折腾几次运费、仓储费全赔进去,利润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KA商家的日子似乎好过些。TEMU专门成立了业务部门对接国内知名品牌和在亚马逊注册的品牌,有小二点对点服务。而像老徐这样的中小卖家,只能在对接群里“求回复”,问题往往石沉大海。“买手要的是业绩,产能不足时会不会优先保大经销商?”老徐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半托管:TEMU的仓储解药?

2023年下半年,TEMU把重点转向了半托管模式。与全托管不同,半托管允许卖家使用自己的海外仓库和物流合作商,自行完成发货履约。雨果跨境观察员公孙冰认为, 从平台视角,全托管更重,需要更强的全盘运营能力;半托管则给了卖家仓储物流自主性,能缓解平台仓容压力。

但半托管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老徐持怀疑态度。“TEMU的核心优势是低价和供应链把控,半托管会不会让这部分优势弱化?”他反问。而且,半托管对卖家的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有自己的海外仓和物流资源,中小卖家可能玩不起。数据显示, 2023年7月,TEMU半托管商品在美国市场的转化率比全托管低12%,说明消费者对平台履约的信任度更高。

更关键的是半托管并不能解决TEMU国内仓储的“入仓难”问题。老徐说:“不管哪种模式,货都得先到国内仓库。仓容没增加,人手没到位,换汤不换药。”

狂奔之后 TEMU需要慢下来

“任何一个平台面对如此巨量的货物,仓储把控不一定比TEMU更好。”上述观察人士说 “供应链需要时间,特别是仓储物流段,没有人能一下子布局完善,TEMU只能一边画框架,一边填充细节。”

这话有道理。SHEIN的供应链是十几年磨一剑,亚马逊的物流网络是十年砸出来的。TEMU用一年时间走完别人五年的路,仓储滞后是必然代价。但“必然”不代表“合理”。2023年8月,有消息称TEMU开始深度研究多家互联网公司的仓储模式,试图让仓库周转更灵活。这或许是好的开始,但仓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人也不是一天招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