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奶奶TikTok粉丝200万
珍妮的TikTok日常:91岁奶奶的“反套路”养老院生活
加拿大艾伯塔省的一家养老院里 91岁的珍妮·克鲁帕每天早上会先给自己梳个利落的马尾,戴上墨镜,对着镜头喊一声“Hey,J-dog here”。这个自称“J-dog”的奶奶, 用带着皱纹的手比出剪刀手,背景是养老院的走廊,视频时长不到30秒,却能在TikTok上收获几十万点赞。她的粉丝数早已突破200万,比当红流量明星的互动率还高——评论区里全是“奶奶比我还会玩”“今天也想被奶奶骂一句傻孩子”的留言。
珍妮的视频没有精心设计的剧本,全是养老院的“真实碎片”。邻居摔伤了需要叫医生, 她趴在窗边看救护车,转头问镜头“医生帅不帅”;保洁阿姨快来了她把沙发垫扔到地上,嘴上嘟囔“还是得让他们为那5美分小费工作一下”;孙子来看她,她会抢过手机拍他啃汉堡的样子,配文“这小子吃相比我当年还难看”。这些看似随意的镜头,藏着最戳人的烟火气——不是刻意的“可爱”,而是活了几十年后的松弛感。

从“被遗忘”到“顶流”:老年创作者的逆袭密码
珍妮走红不是偶然。TikTok上像她这样的“奶奶网红”越来越多:82岁的斯蒂芬·奥斯汀拍自己修花园, 镜头里的她戴着老花镜,手上的老茧比泥土还明显,却能把多肉植物养出艺术感;79岁的汪奶奶55天涨粉400万,视频里她穿旗袍跳探戈,转身换上牛仔外套踩滑板,被网友称为“国际奶奶”;71岁的琳达·罗珀分享抗癌历程,她说“化疗掉头发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没用了”,后来啊评论区涌进来无数癌症患者家属说“跟着奶奶才敢面对明天”。
这些老年创作者的内容,彻底打破了年轻人对“老年人生活=晒太阳、等吃饭”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视频里没有滤镜, 没有摆拍,全是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沉淀下来的真实:琳恩·山田·戴维斯是日裔美国人,2020年为了帮摄影师儿子保持手感,开始拍自己做寿司的过程。六个月后 她的粉丝从0冲到100万,品牌找上门来合作,她笑着对记者说:“我这辈子都是书呆子,现在在星巴克会被要签名,做梦都笑醒。”
银发经济的“新风口”:跨境卖家盯上200万粉丝的奶奶
珍妮的200万粉丝,让不少跨境卖家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力。营销机构Upfluence的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4月,全球60岁以上的社交媒体创作者只有2700个,其中在TikTok活跃的仅174个。稀缺性意味着高价值——当年轻人对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疲劳时这些“奶奶级”创作者反而成了品牌眼中的“香饽饽”。
德国家居品牌Bauhaus曾找过79岁的汪奶奶合作,让她拍“改过老房”的系列视频。视频里她用布艺沙发盖住破旧的藤椅,把旧报纸卷成花瓶装饰,后来啊相关产品销量增长了37%。品牌负责人说:“年轻人觉得‘复古’是种风格, 老年人觉得‘实用’是种态度,汪奶奶的视频把两者融合了老年人买她的推荐,年轻人觉得‘我妈会喜欢’。”
不只是家居,美妆、食品、健康品类也在抢老年网红资源。琳恩·山田·戴维斯曾为一款老年营养品代言, 视频里她边做寿司边说“我这把年纪,吃什么都讲究个新鲜劲儿”,后来啊产品在北美老年群体中的复购率提升了28%。更夸张的是 美国保健品品牌GNC找71岁的琳达·罗珀合作抗癌系列,她没讲产品成分,只说“化疗期间嘴里没味,嚼这个糖莓干像在吃童年”,视频上线3天库存被抢空。
数据不会说谎:老年群体的“隐藏消费力”
很多人觉得老年人“不舍得花钱”, 但数据告诉你真相:德国Mondi公司2023年的调查显示,德国老年人网购比例同比增长49%,90%的老年人在互联网上买过东西;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55岁以上群体占TikTok美国用户9800万中的4%,但他们的平均单次消费额比18-34岁群体高18%。这些数字背后是跨境卖家还没挖完的“金矿”。
加拿大珍妮的粉丝里有30%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来看“奶奶多可爱”,而是想找一种“情绪替代”。23岁的粉丝艾米说:“我奶奶去年走了看珍妮的视频像在弥补遗憾,她笑起来的样子,和我奶奶一模一样。”这种情感连接, 让老年创作者带货时自带“信任光环”——琳达·罗珀推荐的一款助眠枕,评论区里全是“给妈妈买的,她说比安眠药管用”。
挑战与破局:老年网红变现的“三道坎”
老年创作者火了但“赚钱”没那么容易。79岁的汪奶奶曾坦言:“一开始连‘点赞’是啥都不知道,拍视频全靠孙子教。”操作门槛是第一道坎——TikTok的剪辑、 特效、直播功能,对年轻人来说分分钟上手,对老年人却像“学外语”。很多老年创作者的视频质量不稳定,今天拍得很好,明天主要原因是按错键重拍十遍,粉丝很容易流失。
内容可持续性是第二道坎。琳恩·山田·戴维斯曾遇到瓶颈:“做寿司做了半年,粉丝说‘奶奶能不能换个花样’?但我只会做这个。”老年创作者的内容往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验,容易重复。不像年轻人能追热点、玩梗,他们需要更长的周期挖掘新主题。汪奶奶的团队后来发现, 她年轻时当过模特,于是开始拍“奶奶的时尚进化史”,从旗袍到工装裤,从盘发到脏辫,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
最麻烦的是“商业化与真实的平衡”。71岁的琳达·罗珀第一次接抗癌产品代言时 视频里硬邦邦地说“这个好”,后来啊粉丝评论“奶奶变了以前不是这样的”。后来她换了个方式:拍自己化疗后没胃口, 啃着代言的糖莓干说“这酸劲儿,让我想起小时候摘野莓”,销量反而上去了。老年创作者的商业化,不能靠“喊口号”,得把产品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给跨境卖家的“银发经济”实战手册
想做银发经济的跨境卖家,得先扔掉“老年人只买便宜货”的偏见。德国一家卖老年助行器的品牌, 没打“价格战”,反而找珍妮拍视频:她拄着助行器在养老院花园里追猫,配文“这玩意儿比我年轻时的高跟鞋还稳”,后来啊助行器溢价30%卖断货。说明老年群体愿意为“体验”和“情感”买单,不是只看价格。
产品设计也要“适老化但不显老”。美国美妆品牌CoverGirl曾推出“奶奶也能用的眼影盘”, 字体放大三倍,配色主打“大地色系”,但销量一般。后来他们找汪奶奶合作, 改成“奶奶的化妆台”系列:眼影盘做成老式首饰盒的样子,刷柄加粗防滑,汪奶奶在视频里说“这玩意儿比我孙女的高跟鞋还好使”,销量直接翻倍。适老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细节”。
营销渠道要“线上线下结合”。日本一家卖老年茶的牌子, 没在TikTok投广告,反而找社区养老院合作:免费给老人试喝,让他们拍短视频发到自己的社交圈。后来啊这些“素人奶奶”的视频比网红更真实带动线上销量增长45%。老年群体的信任链在“熟人社会”,线下体验+线上分享,比单纯投流更有效。
从“网红奶奶”到“银发IP”:内容创业的终极形态
珍妮的孙子帮她运营账号, 现在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奶奶团”:58岁的维达·达维拉组了20人的“晨间咖啡馆”,每天早上8点半,老人们聚在TikTok直播间聊天气、聊孙辈;37岁的艾普尔·简斯住在养老院附近,成了“编外成员”,她说“和奶奶们聊天比上班解压”。这种“社群化”的内容创作,让老年网红从“个体IP”变成了“情感共同体”。
MCN机构也开始布局“银发网红孵化”。2019年10月, 汪奶奶签约了网红经济公司,团队专门为她设计了“国际奶奶”人设:从变装到时尚,从人生经历到旅行见闻,55天涨粉400万。公司负责人说:“老年创作者不是‘流量工具’,是‘内容IP’,得像对待明星一样做长期规划。”现在汪奶奶有了经纪人,视频报价从几千涨到5万,她还会把收入分给帮助她的团队。
更深远的影响,是改变了社会对“老年”的定义。珍妮的视频里她穿着皮靴跳摇滚,说“年龄只是数字,心态年轻比啥都强”。这种“反年龄焦虑”的内容,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5岁的粉丝汤姆说:“以前觉得30岁就老了现在看91岁的奶奶还在玩滑板,我突然觉得人生还很长。”
未来已来:当“银发经济”遇上全球短视频
TikTok在全球的扩张,让“银发经济”有了更多可能性。东南亚的TikTok上, 60岁的马来西亚奶奶拍自己做娘惹菜,粉丝从东南亚蔓延到欧美;南美的TikTok上,70岁的阿根廷爷爷跳探戈,视频里他抱着孙女说“舞步会老,但爱不会”,成了跨文化传播的符号。这些内容打破了地域和文化壁垒,证明“老年生活”是全球共通的情感话题。
对跨境卖家这意味着“银发经济”不是单一市场的机会,而是全球性的蓝海。但要注意不同地区老年群体的差异:欧洲老年人更注重“健康环保”, 北美老年人喜欢“实用有趣”,亚洲老年人偏爱“情感怀旧”。卖老年食品的卖家,在欧洲主打“有机无添加”,在亚洲可以打“妈妈的味道”情怀牌。
技术也在降低老年创作者的门槛。现在有AI剪辑工具能自动识别“微笑片段”, 语音转文字功能帮老年创作者写文案,甚至有虚拟主播能模仿他们的声音直播。这些工具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奶奶们也能轻松创作,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银发网红”涌现。
写在再说说:年龄从不是限制, 热爱才是
珍妮在最新一期视频里对着镜头比了个“耶”,配文“92岁生日快乐,准备学新舞步”。评论区里粉丝们刷着“奶奶下支视频跳什么”“我们等你100岁”。这个场景, 或许就是银发经济最好的注脚——当社会还在讨论“老年人该不该上网”时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自己的主角。
对跨境卖家 抓住银发经济,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理解“老年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尊重;不是廉价,是价值;不是被照顾,是被看见”。就像珍妮说的:“我老了但我没停止生活,你们也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