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在TikTok上做大促直播
7月的亚马逊Prime Day,向来是电商圈的年度大戏。但今年有点不一样——这场大戏的主战场,悄悄从亚马逊官网挪到了TikTok的直播间。美国时间7月11日晚上7点, 亚马逊官方团队在TikTok上开启了一场名为“Duel for Deals”的Prime Day大促直播,邀请网红阿利克斯·厄尔、迈克尔·斯特拉汉玩互动游戏,解锁专属优惠,观众点链接就能直接跳转亚马逊下单。这场直播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 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惊叹“连亚马逊都开始向TikTok低头了”,也有人质疑“这不过是流量游戏,转化率能有多高”?
Prime Day的新战场:当电商巨头闯入社交流量池
亚马逊在TikTok上的这场直播, 不是简单的“卖货”,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捕捞”。要知道,亚马逊一直是“货架电商”的代名词——用户想买东西,才会打开APP搜索。但TikTok不一样,这里是“内容为王”的娱乐场,用户刷视频是为了消遣,顺便被“种草”。亚马逊明摆着想打破这种“被动搜索”的局限,把Prime Day的促销信息,塞进Z世代的娱乐时间里。

直播内容的设计很能说明问题。亚马逊没直接吆喝“快来买Prime Day折扣”, 而是让网红玩起了“抢优惠券”的游戏:比如在30秒内说出5个亚马逊Prime会员专属福利,就能解锁“满50减10”的码;或者和观众连麦PK,赢了的人能拿到“免运费券”。这种互动游戏,把促销变成了“玩着买”的体验,用户刷视频时不知不觉就被卷入了促销氛围。更关键的是 所有优惠都标注了“TikTok专属”,制造了“错过就亏了”的紧迫感——毕竟谁不想在刷视频时白捡个便宜?
跳转路径的设计也藏了心思。传统电商直播往往需要用户记链接、打开浏览器、再跳转APP,流程繁琐。但亚马逊在TikTok的直播里 直接嵌入了“购物车”功能:用户看到心仪的商品,点击屏幕下方的小黄车,就能直接跳转到亚马逊的商品页面无需离开TikTok。这种“无缝跳转”的设计, 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就像你在短视频里刷到喜欢的衣服,点开就能买,根本不会觉得麻烦。
从“货架”到“内容”:亚马逊的“社交求生”
亚马逊突然扎进TikTok的直播间,背后其实是“流量焦虑”在作祟。要知道,TikTok的全球日活用户已经突破10亿,在美国就有1.5亿人,其中Z世代占比超过60%。这批年轻人不爱逛传统电商平台, 他们更习惯在TikTok上刷“#amazon finds”这样的标签,看网红测评、跟风买同款。数据显示, “#amazon finds”话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334亿次平均每天有数百万用户在TikTok上“种草”亚马逊商品。
亚马逊明摆着感受到了这种“流量倒流”的压力。去年4月, 亚马逊就开通了名为“Prime”的TikTok账号,开始发短视频,但效果平平——毕竟用户刷TikTok是为了看“有趣的内容”,不是看“商品广告”。直到今年Prime Day, 亚马逊才想明白:与其在TikTok上发硬广,不如直接做“直播互动”,把促销变成一场“娱乐节目”。
这种转变,其实暴露了亚马逊的“短板”。作为货架电商的老大, 亚马逊擅长“商品推荐”和“用户体验”,但在“内容创作”和“用户互动”上,一直不如TikTok这样的社交平台。去年年末, 亚马逊模仿TikTok推出了短视频功能“Inspire”,试图让用户在APP内刷短视频种草,但后来啊不尽如人意——用户打开亚马逊,还是为了“买东西”,不是为了“刷视频”。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说:“亚马逊的基因里 没有‘娱乐’这两个字,它现在学TikTok,就像大象学跳舞,有点别扭。”
数据背后的真相:直播带货的“虚火”与“实锤”
亚马逊在TikTok上的这场Prime Day直播,到底有没有效果?官方没公布具体数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中找到答案。据Marketing Dive报道, 直播当晚,TikTok上“#PrimeDay”话题的浏览量在2小时内增长了120%,其中带“#TikTokMadeMeBuyIt”标签的视频,平均点赞量是平时的3倍。这说明,亚马逊确实通过这场直播,吸引了大量Z世代的注意力。
但“流量”不等于“销量”。有跨境电商卖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数据:某场TikTok直播带货中, 虽然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但跳转到亚马逊后的下单转化率只有0.8%,远低于Instagram直播的1.2%和亚马逊站内广告的2.5%。这说明,用户可能在直播间里“点了关注”,但真正下单的并不多。为什么?主要原因是TikTok的用户, 本质上是“娱乐用户”,他们刷视频时容易被“种草”,但下单前往往会去亚马逊比价、看评价,决策链条比传统电商更长。
不过也有卖家通过TikTok直播实现了“高转化”。比如一位做家居用品的中国卖家, 去年6月在TikTok上做了一场直播,用“场景化”内容展示商品:比如用她的收纳盒整理化妆台,配上“3秒搞定凌乱桌面”的BGM,视频播放量7734万,到头来8小时内进账9万多美金。她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不是“卖货”,而是“讲故事”。她没说“我的收纳盒容量大”, 而是说“再也不用花10分钟找口红”;没说“材质好”,而是说“摔过3次都没坏”。这种“真实场景+情感共鸣”的内容,比硬广更能打动用户。
网红带来的流量,真能转化为订单吗?
亚马逊在TikTok的直播里 邀请了多位网红,其中Alix Earle的粉丝量超过500万。这位网红以“真实、 接地气”的风格著称,她会在视频里分享“熬夜后的素颜”“学生党平价好物”,粉丝粘性很高。在她的直播中, 她试用了亚马逊的一款“便携榨汁机”,边用边说“这个我每天早上都用,做奶昔超方便,今天直播间专属价只要29.9美元”,后来啊这款商品在直播结束后1小时内就卖断货。
但网红带货也有“双刃剑”效应。比如另一位网红Michael Strahan, 主要受众是体育迷,他在直播中推荐了一款“运动手环”,但很多粉丝留言“我买来是为了看你的比赛,不是运动手环”,到头来销量平平。这说明,网红的“选品”和“人设”必须匹配,否则很容易“翻车”。亚马逊明摆着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选的网红都是“生活方式类”,和Prime Day的“家庭消费”场景高度契合。
更关键的是网红带货的“复购率”往往不高。有数据显示, TikTok上通过网红直播下单的用户,30天内的复购率只有15%,远低于亚马逊站内用户的40%。这说明,网红带来的“新客”,很多是“一次性消费”,忠诚度不高。亚马逊如果想长期依赖TikTok流量, 还需要想办法提高这些用户的复购率——比如通过Prime会员体系,让他们“买了还想买”。
中国卖家的“ TikTok 优势”:比亚马逊更低的跨境门槛
亚马逊在TikTok上做直播, 其实也给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提了个醒:TikTok的“流量红利”,可能比亚马逊更适合中小卖家。为什么?主要原因是TikTok对卖家的“友好度”,超过了亚马逊。
先说说TikTok的“本地化”支持更好。比如在英国市场, TikTok允许卖家使用本地仓库,这样就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速度;还提供“运费险”服务,当订单价值超过3英镑时运费由TikTok承担。这对中国卖家简直是“雪中送炭”——毕竟在亚马逊上,卖家的物流成本和运费险,都需要自己承担。
接下来TikTok的“内容创作”门槛,比亚马逊的“店铺运营”门槛低。在亚马逊上开店, 需要处理“选品、listing优化、广告投放、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对卖家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但在TikTok上,卖家只需要“会拍视频”,就能吸引流量。比如一个做小众饰品的中国卖家, 不需要复杂的店铺装修,只要拍一个“饰品搭配教程”视频,就能吸引大量粉丝,然后通过直播带货卖出商品。
再说说TikTok的“流量获取”成本,比亚马逊的“广告投放”成本低。在亚马逊上, 一个关键词的点击成本可能高达1美元,而且竞争激烈;但在TikTok上,一个优质视频的“自然流量”可能达到百万,成本几乎为零。正如一位中国卖家所说:“在亚马逊上卖货,得‘花钱买流量’;在TikTok上卖货,得‘花时间做内容’。对我们中小卖家后者更容易。”
争议声中:社交电商是“伪命题”还是真趋势?
亚马逊在TikTok上做直播,引发了行业内的巨大争议。有人觉得, 这是亚马逊的“流量投降”——毕竟它一直试图用Inspire复制TikTok的成功,现在却亲自下场,向TikTok“低头”;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电商巨头的“常规操作”,毕竟Z世代的钱不好赚,谁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谁就能赢得市场。
但更核心的争议是:社交电商到底是“伪命题”还是“真趋势”?支持者认为, 社交电商是“未来”——用户已经习惯了“边刷视频边购物”,就像当年“边看电视边购物”一样,是消费习惯的必然转变;反对者则认为,社交电商是“虚火”——用户刷视频时“种草”,但下单时还是会去传统电商平台,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商品更全、价格更低、服务更好。
其实社交电商的“真假”,取决于“用户需求”。如果用户在TikTok上刷到一个“超便宜的商品”, 他们会愿意跳转到亚马逊下单;但如果用户在TikTok上刷到一个“超小众的商品”,他们可能更愿意直接在TikTok小店购买——主要原因是不需要跳转,更方便。这说明, 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传统电商负责“全品类、高性价比”,社交电商负责“小众化、高情感共鸣”。
用户真的会为了购物打开TikTok吗?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让100个Z世代用户,每天记录“打开TikTok的目的”。后来啊显示,只有12%的用户说“为了购物”,88%的用户说“为了娱乐”。但有趣的是在这88%的用户中,有65%的人表示“刷到喜欢的商品会买”。这说明,TikTok的用户,虽然不是“为了购物”打开APP,但“购物”是“娱乐”的“附加价值”。
国际购物中心理事会的最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85%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社交媒体会影响到自己的购物选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TikTok,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内容更真实、更接地气”。比如一个网红分享“我用这个面霜半年, 皮肤变好了”,比亚马逊上的“商品详情页”更有说服力——主要原因是用户更相信“真实的人”,而不是“冰冷的商品”。
但用户也不会“为了购物”专门下载TikTok。就像当年没有人“为了购物”专门下载抖音一样, 用户下载TikTok,是为了“看有趣的内容”,购物只是“顺便”。这说明, 社交电商的“核心”,不是“购物”,而是“内容”——只有做出“足够有趣的内容”,才能让用户“顺便购物”。
亚马逊的“ TikTok 情结”:防御大于进攻?
亚马逊在TikTok上的布局,其实更像“防御”,而不是“进攻”。它害怕TikTok成为“新的电商平台”, 抢走自己的用户——毕竟TikTok已经推出了“小店”功能,允许用户直接在APP内下单,而且正在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如果TikTok真的成为“中国卖家的主要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的“中国制造”生意,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亚马逊也试图“复制”TikTok的成功。去年推出的Inspire功能, 就是模仿TikTok的“短视频推荐”,但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用户,是“购物者”,不是“娱乐者”。他们打开APP,是为了“买商品”,不是为了“刷视频”。亚马逊想用“购物APP”做“社交”,就像用“冰箱做微波炉”,有点不伦不类。
所以 亚马逊现在只能“退而求接下来”:在TikTok上做直播,把TikTok当成“营销渠道”,而不是“销售渠道”。这样既能吸引Z世代的注意力,又能避免“培养竞争对手”。就像一位亚马逊高管所说:“我们不会让TikTok成为‘电商平台’,但我们会让TikTok成为‘亚马逊的营销阵地’。”
未来怎么走:直播大促之后电商与社交如何共生?
亚马逊在TikTok上的Prime Day直播,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电商和社交的融合,会越来越深。但怎么融合?不是“电商把社交变成自己的渠道”,也不是“社交把电商变成自己的功能”,而是“互相学习,互相成就”。
对亚马逊需要“学会做内容”。比如 可以邀请更多“生活方式网红”入驻,在Prime Day期间做“场景化直播”,把“促销信息”藏在“故事”里;也可以优化Inspire功能,增加“用户生成内容”,让普通用户分享“自己在亚马逊上的购物体验”,这样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对TikTok需要“学会做电商”。比如 可以优化“跳转路径”,让用户从TikTok跳转到亚马逊时更流畅;也可以和亚马逊合作,推出“TikTok专属会员权益”,比如“在TikTok上看直播下单,享受Prime会员折扣”,这样能提高用户的“复购率”。
对跨境电商卖家需要“学会做内容+电商”。比如 可以拍“场景化视频”,展示商品的使用场景,让用户“代入感”;也可以做“直播互动”,和用户“连麦PK”,增加“粘性”;还可以优化“商品详情页”,让用户从TikTok跳转过来后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从“流量搬运”到“生态共建”:亚马逊的下一步棋
亚马逊在TikTok上的直播, 目前还停留在“流量搬运”阶段——把TikTok的流量,搬运到亚马逊的APP里。但未来亚马逊可能会走向“生态共建”——和TikTok合作,打造“社交电商的闭环”。
比如 亚马逊可以在TikTok上推出“直播+小店”功能:用户在TikTok上看直播,可以直接下单,不需要跳转到亚马逊;亚马逊也可以把Prime会员体系,和TikTok的“用户体系”打通:比如TikTok的用户,如果开通了Prime会员,就能在TikTok上享受“专属折扣”;亚马逊还可以把“商品推荐”和“TikTok的内容推荐”结合起来:比如用户在TikTok上刷到“美妆教程”,亚马逊会推荐“同款美妆产品”。
这种“生态共建”, 对双方都有好处:亚马逊能留住Z世代的用户,TikTok能提高“电商转化率”,用户能享受“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跨境卖家的“ TikTok 运营避坑指南”
对跨境电商卖家 TikTok的“流量红利”确实诱人,但“坑”也不少。比如 有些卖家为了“涨粉”,拍“低俗内容”,后来啊被TikTok封号;有些卖家为了“带货”,刷“虚假流量”,后来啊被平台处罚;有些卖家为了“卖货”,发“硬广”,后来啊用户直接划走。
那么怎么避坑?
第一,内容要“本地化”。比如做美国市场的卖家, 要了解美国的文化习惯,拍“符合美国人口味”的内容——比如“感恩节的餐桌布置”“圣诞节的礼物推荐”,而不是“中国的春节习俗”。
第二,内容要“真实”。比如卖化妆品的卖家, 不要说“我的面膜能让你年轻10岁”,而是说“我用这个面膜半年,皮肤状态变好了痘痘少了”。真实的内容,更能打动用户。
第三,内容要“互动”。比如在直播中,可以设置“问答环节”,回答用户的问题;也可以设置“抽奖环节”,吸引用户参与。互动能增加“粘性”,让用户“记住你”。
第四,选品要“符合TikTok调性”。TikTok的用户,喜欢“小众、新奇、高性价比”的商品。比如“便携榨汁机”“创意收纳盒”“宠物智能玩具”,这些商品更容易“火”。
7月的亚马逊Prime Day直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电商和社交的“融合趋势”。未来 亚马逊可能会继续在TikTok上做直播,TikTok可能会继续拓展电商功能,跨境卖家可能会继续在TikTok上“掘金”。但无论怎么变, “用户需求”永远是核心——谁能做出“让用户满意的内容”,谁能提供“让用户满意的购物体验”,谁就能赢得市场。
当亚马逊的Prime Day遇上TikTok的流量狂欢, 这究竟是电商巨头的“流量自救”,还是社交平台的“商业觉醒”?或许答案藏在每个消费者的手机里——他们刷视频时顺手下单的那个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