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女孩如何励志变身企业主,一夜之间在TikTok上成功走红
当癌症遇上陶艺:一个女孩的意外人生转折
2016年的夏天 20岁的Shelby Sherritt还只是个喜欢在家捣鼓DIY项目的普通女孩,捏捏黏土、做点小手工,对她来说不过是打发时间的小爱好。直到医院的一纸诊断书摆在她面前——阑尾癌和肠癌,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化疗的日子漫长而痛苦, 躺在病床上的她常常感到一种“被掏空”的无力感,身体不受控制,连下床走路都成了奢侈。她实在厌倦了无所事事, 感觉自己正在日渐消瘦,直到某天她重新拿起那些被遗忘的陶泥,才发现原来创造力才是对抗病魔最好的武器。
被诊断出的那一年, 创造力成了唯一的解药
“我又回到了艺术之中......我把所有的沮丧、快乐和愤怒都抛在了粘土上。”Shelby后来在采访里说。癌症让她失去了对身体的部分控制,但通过捏陶土,她找到了一种新的掌控感。泥土在她手里慢慢成型,从歪歪扭扭的小碗,到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在和病痛对话。她没想过要靠这个赚钱, 只是单纯地需要一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暂时忘记那些冰冷的检查报告和刺鼻的消毒水味。

从病房到工作室:陶艺如何成为她的“救命稻草”
治疗间隙,Shelby的陶艺技术竟在不知不觉中越练越好。她开始尝试更复杂的造型, 给作品涂上明亮的色彩,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鲜艳的底色配上可爱的动物形象,特别是考拉,憨厚又带着点倔强。2020年, 当考拉被正式列为濒危物种的新闻登上热搜时Shelby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做点什么。她捏出了第一只考拉雕塑, 拍下制作过程,随手上传到了TikTok,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那些粘土里的情绪, 比药物更能治愈
视频里的Shelby没有刻意卖惨,只是安静地展示着如何用陶泥捏出考拉的圆耳朵、毛茸茸的鼻子,再给它们涂上标志性的灰绿色。镜头外她有时候会轻声哼着歌,手指沾满陶泥,却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评论区里 有人问“你在做什么”,她回答“在做考拉,它们需要被更多人看见”;有人留言“看起来好治愈”,她回复“捏陶的时候,我也在被治愈”。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 很快让视频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播,点赞数从几百涨到几千,甚至有人私信她:“能买一只吗?想送给生病的妈妈。”
TikTok上的“泥巴魔法”:为什么她的作品总被抢光?
2020年初,因为TikTok算法的推荐,Shelby的陶艺视频突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一条展示“如何用10分钟捏出一只微笑考拉”的视频, 播放量突破了500万,评论区被“太可爱了”“想学”刷屏。她发布的视频节奏很快, 几十秒内就能看完一个作品的完整制作过程:从揉泥、塑形,到上釉、烧制,再说说用丙烯颜料画上细节,配上轻快的背景音乐,像给观众施了“魔法”一样。这种“过程可视化”的内容, 恰好击中了海外用户对“手工温度”的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看着泥土在自己手里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20秒视频里的匠心, 藏着海外用户最爱的“手工温度”
Shelley的作品定价并不便宜,一只小小的考拉雕塑要卖到35美元,但依然供不应求。账号里的马克杯、 盘子、水壶雕像等作品,通常在上线的几分钟之内就会被澳大利亚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用户抢购一空。有粉丝在评论区晒出收到的包裹,配文“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我的考拉杯了每天喝水都开心”。这种“稀缺性+情感连接”的模式,让她的商业变现变得异常顺利。她后来透露, 疫情期间自己的生意迎来了大幅增长,甚至“压钱太多都没钱买肉吃”——虽然是句玩笑话,却道出了爆单的真实状况。
跨境卖手工艺:她的成功给中国卖家哪些启示?
Shelby的故事,恰好印证了近年来跨境电商的一个新趋势:手工艺品的“文化出海”。在TikTok上,像木雕、竹编、陶艺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正被越来越多海外用户看见。比如景德镇的80后陶瓷师王文化, 他的账号@Chineseporcelain拥有超50万粉丝,最火的视频播放量超过4500万,通过展示微型陶艺的制作过程,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陶瓷的魅力。比一比的话, 国外普遍缺乏手工艺品生产经验,中国制造的手工艺产品在海外成了“香饽饽”,转化率比普通工业品高出30%以上。
从景德镇到世界:中国陶瓷师已经在TikTok“偷师”她的路
Google Trend的数据显示, 近几个月“pottery”的搜索热度一直居高不下#pottery标签在TikTok上的观看量更是高达126亿次。海外用户对手工艺的兴趣, 本质上是对“反工业化”的向往——他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更愿意为“有人情味”的买单。Shelby的成功,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她的作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故事载体”。每一只考拉背后都有她对野生动物的关注;每一件彩绘陶器,都藏着她对抗病痛的勇气。这种“产品+情感+价值观”的组合,比单纯的价格战更有吸引力。
不只是卖产品:当商业与公益撞了个满怀
因为生意越做越大,Shelby没有忘记自己一开始的念头——帮助考拉。她将部分利润捐赠给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每卖出一个考拉作品,就为保护基金捐出5美元。这个举动让她在粉丝中的形象更加立体,有人评论“买的不是陶艺,是参与保护的力量”。数据显示,带有公益属性的手工艺品店铺,复购率比普通店铺高出25%,用户忠诚度也更强。Shelby的案例证明,跨境电商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认同”。
每卖出一个考拉, 就为野生动物保护攒下一份“善款基金”
2021年,在经历五年的治疗和康复后Shelby终于拿到了“无癌生存”的诊断书。她彻底告别了“癌症女孩”的标签,现在的她,更愿意被叫做“陶艺师”或“创业者”。“癌症确实激励了我成长,但现在陶器本身就是我的故事。”她说。如今的账号@shelbysherritt在TikTok上积累了200万粉丝和4930万点赞, YouTube也有超30万订阅,每条视频的播放量基本稳定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她不再需要刻意“卖惨”, 主要原因是作品本身就足够打动人——那些鲜艳的色彩、可爱的造型,背后是一个女孩用泥巴拼出来的逆袭人生。
康复之后 她终于不用再做“抗癌女孩”
有人质疑过Shelby的成功“靠的是同情分”,但看过她的视频就会明白,真正让人买单的,从来不是她的故事,而是故事里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她捏陶土时专注的眼神, 给作品上色时认真的模样,甚至有时候失误时的懊恼表情,都让隔着屏幕的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营销技巧都更能打动人心。在TikTok上, 像Shelby这样的“内容创作者+企业主”并不少见,但能像她一样把个人经历和产品完美结合的,却寥寥无几。
陶艺成了她的新标签, 比“癌症幸存者”更耀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