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全球品牌,借鉴这位外国人创立的中国品牌成功经验
一个外国人的“中国密码”:从龙胜山村到全球护发品牌
2019年,美国创业者布莱斯·费舍尔带着妻子走进广西龙胜的古村落。他们没想过这次旅行会成为日后一个全球护发品牌的起点。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里他们遇到了红瑶族部落——女性们头发乌黑浓密,年长者竟少见白发。当地老人说 秘诀是用了几百年的发酵米水洗发:金沙江的水混合发酵米浆,加上柚子皮、茶糠和草药,每三天洗一次。这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头发秘密”,让布莱斯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这种源自中国的天然护发方式带给全球女性。
三年后 这个叫Viori的品牌在TikTok上播放量突破4亿次月访客稳定在20-30万,洗发皂单价卖到18美元,复购率比同类产品高出35%。更耐人寻味的是 这是一个外国人创立的“中国品牌”——不避讳Made in China,反而把红瑶族文化、龙胜大米、竹篓包装这些中国元素打造成了全球消费者追捧的“东方神秘感”。

画面感比卖点更值钱:消费者大脑里的“品牌滤镜”怎么炼成的
你可能没听过Viori, 但一定被“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刷过屏。为什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能让品牌溢价翻倍?主要原因是它在消费者脑子里画了一幅画:千岛湖的湖面、 茂密的森林、纯净的水源……这种“画面感”,比“富含偏硅酸”的技术参数更有说服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 快与慢》里说人类80%的决策依赖“快思考”——也就是直觉和画面感。当你说“红瑶族女性的千年护发秘方”, 消费者脑海里会自动生成场景:云雾缭绕的梯田、妇女在溪边洗头、竹篓里的大米发酵……这些画面比“含有维生素B群”更能触发情感共鸣。
Viori深谙此道。他们的产品是月饼状的洗发皂,包装用竹篓手工编织,打开能闻到大米的发酵香气。网站上全是红瑶族妇女在龙胜梯田边的照片:她们梳着长辫子,笑容淳朴,背景是青山绿水。这些细节不是随便放的, 每个都在构建“天然、传统、神秘”的画面感,让消费者觉得:“这不是普通洗发水,是来自东方的头发魔法。”
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头发秘密:发酵米水的千年智慧
红瑶族的护发传统,远比“用米水洗头”更复杂。他们种植的水稻是高海拔山区的有机品种, 远离污染;发酵过程要控制温度和时间,让淀粉分解成氨基酸;洗发时还要加柚子皮控油、茶糠去屑、草药养护。这些细节被Viori写进品牌故事,变成了“千年传承的东方智慧”。
有意思的是布莱斯团队没有“发明”新配方,而是原封不动保留了传统工艺。他们甚至请红瑶族妇女参与生产,确保每一块洗发皂都复刻古法。这种“不改过、 只传承”的态度,反而让品牌故事更真实——消费者能感受到,这不是营销编造的“伪传统”,而是活生生的文化。
拆解Viori的“标签矩阵”:每个细节都在给品牌加分
一个好品牌, 不是只有一个标签,而是一整套“标签矩阵”。Viori的社媒账号上,每个帖子都在强化不同的标签,共同构建“东方美发专家”的形象。
“健康天然”:从原料到工艺的全链路标签
他们的标签不是喊口号,而是用细节支撑。比如“龙胜大米”标签:解释大米种植在海拔800米的山区, 用山泉水灌溉,不用农药;“发酵工艺”标签:展示米浆发酵48小时的监控画面强调氨基酸含量;“环保包装”标签:竹篓可降解,包装盒用再生纸。这些标签让“天然”不再是空话,而是可验证的事实。
“文化保护者”:用社会责任给品牌镀金
Viori有个独特的做法:把5%的利润捐给红瑶族文化保护基金。他们拍纪录片记录红瑶族的生活,建网站介绍他们的传统。这招很聪明——消费者买洗发皂时不仅是“买产品”,还在“支持文化保护”。数据显示, 带有社会责任标签的产品,复购率能提升20%-3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会觉得“我的消费在做有意义的事”。
“高端小众”:用稀缺感制造溢价
他们的产品不打价格战,反而强调“限量”。比如“春节限定款”添加了桂花蜜,“红瑶族合作款”包装由部落妇女手工编织。这种“稀缺性”让消费者觉得“买的是收藏品,不是日用品”。月销不高,但客单价和利润远超普通护发品牌——这正是高端品牌的玩法:不求销量,求利润。
反常识操作:不避讳“中国制造”, 反而成了全球通行证
很多中国品牌出海,喜欢给自己“披洋外衣”:明明是广州生产的,非要说是“法国实验室研发”;明明创始人是中国人,非要编个“海归背景”。但Viori反其道而行之:大张旗鼓宣传“中国龙胜”“红瑶族秘方”,连产品包装都印着“Made in China”。
这招为什么有效?主要原因是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反套路”。他们厌倦了“伪洋品牌”的虚假宣传,反而对“真实、独特”的
对比那些“假洋鬼子”品牌:名创优品曾标榜“日本设计师”, 后来被扒出是广州公司;元气森林早期宣传“日系品牌”,后来改口“中国品牌”。这些品牌试图用“洋标签”掩盖“中国制造”,却失去了文化自信。而Viori证明:真正的全球品牌, 不是把自己“包装成外国人”,而是把中国文化“翻译成世界能懂的语言”。
“东方神秘感”:中国文化的全球表达密码
中国品牌出海最大的障碍, 不是质量,是“文化翻译”。怎么把“中医”“节气”“传统工艺”这些概念,让外国消费者理解?Viori的方法是“具象化”:不说“中医理论”, 说“红瑶族用草药洗发”;不说“发酵工艺”,说“大米发酵48小时释放氨基酸”。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具体的生活场景,消费者才能“看懂”。
就像农夫山泉不说“我们符合GB8537标准”, 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前者是技术语言,后者是情感语言。Viori的品牌故事, 本质上也是在“翻译”中国文化——把“传统”翻译成“智慧”,把“天然”翻译成“治愈”,把“中国制造”翻译成“东方匠心”。
聚焦比铺开更重要:为什么先啃下北美市场比全球同步更明智
很多中国品牌出海, 喜欢“全球同步”:今天进美国,明天进欧洲,后天进东南亚。后来啊资源分散,哪个市场都没做透。Viori的策略很聪明:先聚焦北美,再慢慢扩张。
2019年品牌成立时他们只做美国市场。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北美消费者对“天然有机”产品付费意愿最高, 而且TikTok、Instagram的社媒生态成熟,适合传播“文化故事”。他们请美发博主测评,拍红瑶族纪录片,在亚马逊站投精准广告。两年后北美市场贡献了70%的销售额,才陆续进入加拿大、澳大利亚。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的张云说:“市场越大越需要聚焦单品, 面对全球市场时更要聚焦一个战略性市场。”Viori的实践证明:与其在十个市场都做到60分,不如在一个市场做到90分。高口碑带来的自然流量, 比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有效——他们现在70%的流量来自品牌词搜索,说明消费者是“主动找上门”的。
“小众市场”的大机会:为什么护发类目能杀出黑马
你可能觉得, 洗发水市场已经被宝洁、联合利华垄断,新品牌没机会。但Viori选了一个“细分中的细分”:针对“天然护发”这个垂直领域,做“文化+功效”的组合。
他们的目标用户不是“随便买洗发水的人”, 而是“关注成分、喜欢东方文化、愿意为溢价买单”的女性。这类用户在北美有2000万,而且付费能力强。Viori没有和巨头正面竞争, 而是开辟了“文化护发”的新赛道——就像特斯拉没有造更好的燃油车,而是直接做电动车。
数据显示, 2023年全球天然护发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年增速15%,远高于传统洗发水的3%。这个“小众市场”正在变大,而Viori已经提前卡位。他们2023年在北美的复购率达45%, 远超行业平均的25%——这说明,聚焦细分领域,反而能获得更高的用户忠诚度。
社会责任不是噱头:文化保护带来的品牌溢价, 转化率提升35%
很多品牌把“社会责任”当成营销话术,捐点钱、拍个宣传片就完事。但Viori的社会责任是“深度绑定”品牌的——他们不仅捐钱, 还让红瑶族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甚至把部落的故事做成品牌纪录片。
这种“真实的社会责任”,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信任度提升。消费者知道,买Viori的钱真的用在了保护红瑶族文化上,不是“作秀”;二是差异化竞争。当其他品牌还在比“谁的价格更低”时Viori在比“谁的故事更有温度”。这种“情感溢价”,让他们的转化率比同类产品高出35%。
更意外的是社会责任还带来了“文化反哺”。红瑶族主要原因是Viori火了很多年轻人开始回流村里学习传统工艺,甚至开民宿。品牌不仅没“剥削”文化,反而让文化“活”了过来。这种“共生关系”,让品牌故事更有说服力——消费者能感受到,品牌和文化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品牌升级的终极路径
Viori的成功,本质是完成了“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升级。早期他们也纠结过:“要不要强调‘美国团队研发’来吸引消费者?”后来发现,真正的全球品牌,不是把自己“包装成外国人”,而是把本土文化“变成全球资产”。
就像LV卖的不是包,是“法国奢侈文化”;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美式生活方式”。Viori卖的不是洗发皂,是“东方美发智慧”。这种文化赋能,让产品有了“灵魂”,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功能,更是情感认同。
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常犯的错误,是“只卖功能,不卖文化”。比如卖陶瓷, 只说“我们的陶瓷耐高温”,不说“景德镇匠人手工拉坯”;卖茶叶,只说“我们的茶叶含茶多酚”,不说“武夷山岩茶的千年传承”。Viori证明:文化不是“附加值”,而是“核心价值”——有了文化,普通产品也能卖出溢价。
中国卖家的“故事卡点”:不是不会讲,是没找到跨文化的“情感密码”
为什么很多中国品牌讲不好故事?不是能力问题,是“文化翻译”没做好。Viori的创始人布莱斯是美国人,但他比中国卖家更懂“怎么让外国消费者理解中国文化”。主要原因是他知道:跨文化故事的关键,不是“讲我们的文化”,而是“讲文化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红瑶族的故事,如果只讲“我们的头发有多黑”,外国消费者可能无感。但布莱斯换成“西方女性经常染发, 头发受损严重,红瑶族的自然方法能修复损伤”——直接戳中外国消费者的痛点。这就是“情感密码”:把中国文化翻译成“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语言。
中国卖家常犯的错,是“自我感动”。比如讲“我们的茶叶有5000年历史”,但没告诉消费者“这茶能帮你缓解压力”。讲“我们的陶瓷是手工制作”,但没说“这质感比机器生产的更有温度”。跨文化故事,不是“炫耀我们的文化”,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文化带来的价值”。
“反套路”的故事逻辑:为什么“拯救文化”比“传承文化”更有共鸣
Viori的品牌故事有个经典套路:“发现一个濒临消失的文化,带着拯救任务归来”。这种“英雄叙事”比“我们有多传统”更有感染力。布莱斯的故事线是:去龙胜旅游→发现红瑶族文化→担心文化消失→决定用商业方式保护→成功拯救文化。消费者看完会觉得:“买这个产品,我成了文化拯救者的一部分。”
对比中国卖家常讲的“传承故事”:“我们三代人做这个产品”“工艺有100年历史”。这些故事很真实但缺少“冲突”和“使命感”。而“拯救文化”的故事,有“问题-冲突-解决”的完整结构,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好故事不是“讲历史”,是“讲命运”。
全球品牌的“中国路径”, 不是模仿,是创造
Viori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品牌不是“模仿西方”,而是“用中国文化创造新赛道”。他们不避讳Made in China, 反而把中国元素变成了全球卖点;不追求全球同步,而是先在一个市场做深做透;不空谈社会责任,而是让文化保护成为品牌的核心。
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最大的机会, 不是“做出更好的外国产品”,而是“把中国文化翻译成全球能懂的语言”。就像Viori用红瑶族的头发秘密,打开了全球护发市场的新可能。未来十年, 真正能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一定是那些“把文化变成价值,把传统变成创新”的品牌——主要原因是全球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另一个外国品牌”,而是“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