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为何成为多国公敌?卖家生意难做
印尼一纸禁令, 600万卖家“一夜回到解放前”
2023年10月,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刚在公开场合喊出“抵制进口产品”,TikTok Shop的关停通知就火速传遍市场。那些还在仓库里囤着秋季服装的卖家,甚至来不及清仓,就被迫退出这个全球第四人口大国的电商舞台。据21世纪经济报道数据, 33%的TikTok Shop卖家在印尼有大量库存,22%有少量库存——这些压在仓库里的货,成了压垮中小商家的再说说一根稻草。有在雅加达经营服装厂的小老板, 上个月还在直播里喊着“年底冲百万订单”,现在只能对着堆积如山的库存发愁,连夜联系物流公司转运,运费比货值还高。
“中国制造”成靶心:低价冲击还是本土焦虑?
谁曾想,分明不是“中国制造”,中国卖家却无辜躺枪。东南亚各国政策频频出台,矛头直指低价进口商品。泰国工业联合会2023年10月的数据显示, 钢铁、铝、塑料、陶瓷等20个本地制造业被廉价中国进口商品冲击严重。泰国商会大学主席Thanavath Phonvichai直言:“每个泰国人每月在线消费1485泰铢,这些钱本该留在本土企业口袋里。”

印尼财政部海关总署10月17日突然宣布, 对箱包、书籍、纺织品等8类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跨境电商还要额外收7.5%固定进口税和11%增值税。政策从起草到实施不过两周,快得让卖家来不及反应。有深圳的3C卖家回忆, 10月初还在和印尼客户谈百万级订单,10月中旬就收到客户邮件:“新税出来订单做不了了。”
贸易摩擦加剧:从“反倾销”到“数字保护”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素来以“价廉物美”著称,但低价如今成了原罪。国际金融报数据显示,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监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
东南亚国家打的“保护本土”牌,背后是制造业生存焦虑。越南、印度这些人口大国,制造业是消化劳动力的关键。2023年泰国电商用户渗透率达57.4%, 预计2027年将达63.5%,庞大的网购市场让本土企业眼红。中国卖家凭借供应链优势, 把手机壳、充电线这些小商品卖到9.9美元包邮,本土企业成本比我们高30%,怎么拼?
卖家求生:库存、成本与政策的“三座大山”
“关关难过”成了2023年出海卖家的真实写照。印尼TikTok Shop关闭后 有在泗水卖家居用品的夫妻档,仓库里堆满了没卖出去的收纳盒,进价8美元,现在清仓价3美元都无人问津。他们算了笔账:运费、仓储费、退货费,再说说可能还要倒贴钱。
成本压力也在飙升。2023年三季度,深圳至东南亚的海运费同比上涨15%,亚马逊FBA仓储费上调20%。有服装卖家透露, 一款卖29.9美元的连衣裙,原材料、生产、物流、平台佣金加起来成本要22美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不足8%。再遇上汇率波动——人民币对印尼盾2023年累计升值5%,卖100万人民币的货,无形中少赚25万。
危机中的转机:东南亚电商的“暗流涌动”
东南亚市场虽满布荆棘,但电商的“滚烫”数据藏不住。Statista预测, 2023年泰国电商市场规模209亿美元,2023-2027年增速11.93%,2027年将达328.1亿美元。Shopee母公司SEA创始人Forrest Li在上市周年信里透露, TikTok Shop的退出,让Shopee缓了口气——10.10促销期间,Tokopedia交易量增长12倍,GMV外溢流量达566万亿盾,相当于每年36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平台动作也透露出信号。2023年10月22日银联国际宣布与Lazada合作,为东南亚消费者新增支付选项。Lazada泰国区负责人说:“中国卖家的供应链优势,配上我们的本地化运营,能撬动更多Z世代消费。”数据显示, Lazada新增孵化团队后Q4招商量环比增长40%,不少从TikTok Shop转过来的卖家,在新平台实现了20%的转化率提升。
中国供应链:打不破的“护城河”
东南亚国家想“去中国化”,但现实骨感得很。中国邮政2023年9月数据显示, 出口“一带一路”及RCEP区域业务量达7909.8万件,同比增长51.6%,支撑贸易额超127.4亿元。深圳一家电子厂老板说:“客户要求15天打样,30天交货,东南亚工厂做不到。我们的柔性供应链, 能根据平台实时调整库存——TikTok Shop爆单了3天就能加产10万条数据线。”
低价策略也在升级。以前是“9.9美元包邮”,现在是“高性价比+本地化设计”。有卖充电宝的卖家,针对印尼潮湿天气推出防潮款,成本增加15%,售价却卖到19.9美元,利润翻倍。本地化运营更关键:泰国的Z世代喜欢“开箱视频”, 卖家就找本土网红拍测评;印尼穆斯林多,商品详情页加上清真认证,转化率提升18%。
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面对东南亚的政策高压,卖家得学会“戴着镣铐跳舞”。2023年四季度, 深圳一家家居用品公司的做法值得参考:他们提前6个月布局泰国本土仓,避开跨境关税;产品线砍掉低价引流款,主推39.9美元的智能收纳盒,内置防潮模块,上市首月销量破万。
合规是底线。泰国工业部要求6个月内撤出不符合标准商品, 有深圳卖家专门成立“合规小组”,对照泰国TISI标准整改产品,虽然增加了2美元/件的认证成本,但避免了200万泰铢罚款。更重要的是 合规后产品溢价空间打开——普通收纳盒卖19.9美元,合规款能卖到29.9美元,利润不降反升。
平台红利也要抓。Shopee近期加大直播补贴,有卖家组建5人本地化直播团队,每天播6小时单场GMV突破5万美元。Lazada的“孵化计划”提供流量倾斜, 转过去的卖家前三个月免佣金,不少卖家反馈:“比在TikTok Shop时还赚钱。”
未来已来:在“围剿”中寻找新增长极
东南亚市场的“保护主义”不会是终点,但中国卖家的韧性也不会消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从“低价卖货”到“价值创造”,这条路或许难走,但走得通。就像深圳那位做充电宝的老板说的:“他们抵制的是低价,不是好产品。我们把产品做精,把服务做透,照样能杀出一条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