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在以色列站稳脚跟了吗?这是其出海再下一城的里程碑吗
拼多多在以色列站稳脚跟了吗?这是其出海再下一城的里程碑吗
中东的电商市场一直像块难啃的硬骨头, 玩家不少,能啃下肉的没几个。拼多多旗下的Temu却偏要试试, 2023年中悄悄溜进以色列,没想到几个月后数据直接给市场来了个下马威。有人说这是Temu出海的又一座里程碑,也有人觉得,以色列市场的特殊性,让这场胜利显得有点“虚”。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看。
百万访问量:Temu在以色列的“闪电战”
先上硬菜——数据。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2024年1月,Temu以色列站的访问量达到了476万次比前一个月直接涨了37%。这个数字可能看起来不算惊天动地, 但往前倒推几个月,2023年9月,Temu以色列站的访问量还只有27.5万次。这意味着,从2023年7月到2024年1月,Temu在以色列的月均访问量稳稳超过了百万大关。

更夸张的是用户粘性。2023年底,Temu全球独立客户访问量已经干到4.67亿,用户平均使用时长直接超过了亚马逊。在以色列市场,这种“逛上就停不下来”的感觉同样明显。本地消费者反馈, Temu上9.9美元的家居小物件、19.9美元的服装,价格低到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加上“砍一刀”式的社交裂变玩法,跟拼多多在国内的套路如出一辙。
但问题来了:以色列人真的就这么吃“低价+社交”这套吗?要知道,以色列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是妥妥的中高收入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敏感度可不低。Temu能在短时间内冲高,到底是“真香”,还是“图便宜”的尝鲜?这得打个问号。
广告烧钱换增长:以色列市场的“拼多多式”逻辑
Temu在以色列的爆发,背后少不了“钞能力”的推动。2023年再说说几个月,Temu的广告开支直接超过了亚马逊,成了当地市场的“广告霸主”。在社交媒体上, Facebook和Instagram的Feed里全是Temu的推荐,本地网红测评铺天盖地,甚至有以色列博主专门开频道拆解“如何在Temu上薅羊毛”。
这打法,跟Temu在美国、欧洲的套路一模一样。2024年超级碗, Temu豪掷1400万美元买了两个30秒广告位,后来啊超级碗当天下载量比前一天暴涨34%,创下11个月来的最快日增长纪录。而在以色列, Temu虽然没烧到超级碗这个级别,但本地化广告投放一点没含糊,针对犹太节日、家庭消费场景的精准营销,直接戳中了当地用户的痛点。
不过烧钱换增长的老路,能走多远?以色列市场体量有限,全国才900多万人,广告投放的边际效应肯定会递减。更关键的是本地消费者对“低价”的新鲜感过去后如果没有品质和服务的支撑,复购率能不能跟上?这可是拼多多在国内吃过亏的——当年靠低价起家,后来被诟病“质量差”,花了好几年才扭转形象。
半托管试水:从“全托管依赖”到“本土化破局”
跨境电商的“命门”之一,就是物流。Temu一开始主推“全托管”模式, 商家负责供货,平台包揽运营、物流、售后听起来省心,但对用户体验的“坑”也不少——物流时效慢、退换货麻烦,一直是跨境电商的通病。
2024年1月, Temu传出要推“半托管”模式,计划3月15日先在美国上线,月底 到欧洲。这个模式下有海外仓的商家可以自己安排本地发货,物流时效和售后体验能直接拉满。而在以色列市场, Temu其实已经在悄悄试水这种“半本土化”策略:部分热销商品通过本地第三方仓发货,配送时间从原来的15-20天缩短到了5-7天退货也能直接在本地完成。
这个调整很聪明。以色列消费者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可不低,本地电商巨头如KSP、DSW的配送基本能做到次日达。Temu要是还靠跨境物流“慢悠悠”,迟早会被用户抛弃。半托管模式, 本质上是把“控价权”还给商家,让平台从“大包大揽”转向“服务赋能”,这步棋走好了Temu在以色列的“根基”才算真正扎稳。
中东战场:以色列只是“敲门砖”还是“试验田”?
以色列是Temu中东市场的第一站,但肯定不是再说说一站。有消息称, Temu很快要上线巴西和中国台湾站点,加上已经覆盖的欧美、澳洲,拼多多的全球化版图越画越大。但中东这块“肥肉”,Temu怎么可能只啃以色列一个点?
中东电商市场的潜力巨大:沙特阿拉伯、 阿联酋这些国家,年轻人多,互联网渗透率高,消费能力却不低,但对性价比的追求跟以色列很像。Temu在以色列积累的经验——比如如何适配中东用户的宗教习惯、 如何搞定本地物流、怎么玩转社交媒体——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中东国家。
不过中东市场的复杂性也不容小觑。各国政策差异大,沙特对女性购物的限制、阿联酋的外资电商法规,都得单独应对。而且, 中东本土电商玩家也在崛起,比如沙特的Noon、阿联酋的Souq,对Temu的“低价入侵”肯定不会坐视不管。Temu在以色列的“闪电战”,在中东其他地方能不能复制?得打个对折。
争议与隐忧:高增长背后的“暗礁”
Temu在以色列的高歌猛进,不是没有争议。以色列本地商家就抱怨, Temu的低价商品抢走了他们的生意,特别是家居、3C这类标准化产品,本地实体店根本没法跟9.9美元的“拼多多价”竞争。有媒体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些小商品店主,已经开始在门口贴上“抵制Temu”的标语。
更麻烦的是合规问题。2023年,以色列数据保护局曾对Temu展开调查,怀疑其存在用户数据收集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再说说不了了之,但跨境电商的“数据雷区”踩不得。再加上欧美市场对Temu“低价倾销”的质疑声不断, 以色列作为“桥头堡”,要是先被扣上“不公平竞争”的帽子,Temu在中东的布局可能会受阻。
还有供应链的隐忧。Temu的低价依赖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 但中东市场的物流成本比欧美高不少,特别是从中国跨境到以色列的空运费用,动辄每公斤十几美元。要是物流成本涨了Temu还能不能守住“低价”这个护城河?这可是个未知数。
300亿目标:Temu出海的“里程碑”还是“起跑线”?
拼多多对Temu的野心,早就写在财报里了。2024年,Temu定下了300亿美元GMV的目标,这个数字相当于2023年GMV的三倍多。从目前来看, Temu的增长速度确实能支撑这个目标——2023年全球GMV接近200亿美元,以色列市场的百万月访问量,不过是其中的“零头”。但问题在于, 高增长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利润薄得像纸,烧钱烧得手软,还要应对各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说Temu在以色列“站稳脚跟”,有点为时过早。百万月访问量、 超长的用户时长,这些数据亮眼,但能不能转化成持续的消费习惯,能不能在本地市场建立起品牌信任,还得打个问号。以色列只是Temu出海的一个“试验田”, 成功了复制到其他中东国家;失败了经验教训,再换个打法。所谓的“里程碑”,更像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
拼多多的出海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Temu在以色列的“闪电战”, 打的是低价和营销的组合拳,但要想在这片复杂的市场里长期生存,还得靠产品、服务、本地化的真功夫。至于是不是里程碑, 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Temu已经让所有玩家都看到了:中东这块硬骨头,拼多多啃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