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投影仪行业谁在全球市场一跃成为销量冠军

投影仪江湖变局:谁从“搅局者”坐上全球销量王座?

2020年疫情像一把双刃剑,把人们锁在家的一边,也让家庭娱乐需求突然爆发。投影仪这个曾经小众的品类,一夜之间成了客厅里的新宠。就在这时 一个成立刚满两年的品牌Magcubic,带着炮筒式的HY300投影仪杀入海外市场,在速卖通上首日就爆卖1万单,当月销售额破百万美金,10万件新品被抢购一空。谁能想到,这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会在半年内杀进全球投影仪出货量Top10,排名第八?

而另一边, 极米科技——这个被称作“中国投影仪第一股”的品牌,2023年以6.5%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式登顶家用投影市场冠军宝座。一个靠性价比逆袭的白牌, 一个主打高端的国货巨头,投影仪行业的全球战场,正在上演一场“新旧王者”的较量。

出海狂揽9亿,“投影仪一哥”冲上全球第一!
出海狂揽9亿,“投影仪一哥”冲上全球第一!

从“无屏电视”破局:极米用iPhone5视频点燃的创业火苗

2012年, 在晨星半导体拿着百万年薪的钟波,突然辞职回到成都,一头扎进了投影仪赛道。改变他决定的, 是一个偶然看到的iPhone5概念视频——手机能投影出键盘和屏幕,这种“没有屏幕的设备”让他着了迷。“未来的电视一定是没有屏幕的。”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2014年4月, 极米推出第一款无屏电视Z3S,定价2999元,比当时市面上的传统投影仪便宜一半,却配上了1080P分辨率和自动对焦功能。没想到, 这款产品成了市场炸弹,上线4个月就卖了10万台,极米也所以呢拿到1亿元A轮融资,创下当时国内智能硬件公司A轮融资纪录。

钟波对产品的偏执, 从团队初创时就立下规矩:如果试用者说有“痛点”,就算成型的样机也得砸掉。团队真把一把铁斧叫“极米锤”,创始人钟波至少用它砸毁过50台新样机。2015年,极米无屏电视市场份额冲到51.4%,终结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15年的统治。2018年前三季度,40万台出货量让它超越爱普生、索尼,成为中国投影机市场第一。到2023年, 极米已经连续六年拿下国内销量冠军,IDC公布的国内投影机销量TOP10里它独占6款,堪称“遥遥领先”。

极致主义的代价:为1毫米厚度推迟上市, 散热材料试了数千种

极米的成功,藏着对产品细节的“变态式”打磨。2016年研发Z4Air时 团队发现用户握着投影仪总觉别扭,研究后得出23.5毫米是手握感的最佳厚度。可当时的技术方案,机器厚度得24.5毫米。为了这1毫米, 极米硬生生把新品发布推迟了几个月,试验了数千种散热材料,直到找到既能薄下去又不会过热的方案。Z4Air到头来上市,不仅拿下韩国Good Design设计大奖,还成了极米出海的“敲门砖”。

这种极致也体现在日本市场的“神灯”上。2016年极米开始出海, 初期在欧美水土不服——当地客厅大,传统桌面投影够用,直到2019年把目光转向日本。团队发现日本家庭房间小,桌面投影占地方,可吸顶灯却有统一接口。他们干脆把投影仪“倒过来”装,把吸顶灯、投影仪、蓝牙音箱三合一,做出“阿拉丁神灯”。2020年这款产品在日本上市, 直接颠覆了家用投影的使用场景,连续5年成为日本家用投影机销量冠军,还帮极米2023年境外收入做到9.12亿,同比增长15.6%。

出海本土化:从“卖产品”到“融生活”, 极米的“本地化密码”

极米出海走的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入乡随俗”的深耕。在日本, 除了“阿拉丁神灯”,他们还发现日本用户喜欢在投影上玩任天堂游戏机,便和任天堂合作,在极米投影里内置“合成大西瓜”游戏,下载量突破500万,成了品牌的“隐形IP”。在俄罗斯, 当地电压不稳定,极米就专门加了宽电压设计;在东南亚,用户喜欢边投影边K歌,他们便优化了音响系统,支持实时降噪麦克风。

渠道上更是“本地化”到极致。初期极米靠海外众筹试水, 后来和谷歌、亚马逊合作,慢慢打入了Best Buy、MediaMarkt这些欧美主流连锁卖场。到2023年, 极米全球门店数达4500家,线上有亚马逊、Walmart,线下有Fnac、Darty,连西班牙最大的连锁百货El Corte Ingles都有它的专柜。创始人钟波说:“本土化不只是和用户交流,更要依赖本地渠道和本地品牌建设。”极米在海外市场没打“价格战”,反而靠设计和技术硬刚国际大牌——90多项国际大奖成了最好的“广告牌”。

光环下的隐痛:被“卡脖子”的光机, 与增收不增利的财报

但极米的冠军之路,并非全是高光。2024年2月, 极米发布2023年年报:归母净利润3.77亿,同比暴跌75.26%;扣非净利润降了83.8%。财报一出,股价连续两天暴跌14%,创下历史新低。从2021年3月上市时股价626.98元的巅峰, 到如今的“腰斩再腰斩”,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极米泼了盆冷水。

问题的根源,藏在“技术护城河”里。极米自研光机占比超90%, 毛利率从2019年的23%升到2023年的31.25%,但核心的光源和DMD芯片仍靠外采——激光光源被日本日亚化工垄断,LED光源来自德国欧司朗、美国朗明纳斯,DMD芯片更是德州仪器的“独家生意”。说白了极米只是把别人的零件“组装”得更好,却没能掌握“命门”。洛图科技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340.1万台,环比降7.5%,消费降级下白牌品牌靠低价疯狂抢市场,极米的高端路线首当其冲。

白牌逆袭:深圳Magcubic的“炮筒神话”, 撕开性价比突破口

就在极米为高端市场降温发愁时深圳的Magcubic用“炮筒”投影仪杀出了一条血路。2023年双11, Magcubic的HY300在速卖通上线第一天就爆卖1万单,当月销售额破百万美金,10万件新品库存被清空。这款长得像炮筒的投影仪, 主打“极致性价比”:价格不到极米的一半,亮度却有1000 ANSI流明,还支持无线投屏。半年后Magcubic杀进全球投影仪出货量Top10,排名第八,成了白牌出海的“样板案例”。

Magcubic的崛起, 踩中了两个风口:一是疫情后海外消费者对“低成本家庭娱乐”的需求,二是跨境电商平台让白牌绕过了传统渠道。它没像极米那样砸重金研发, 而是直接找工厂代工,把省下的钱全砸在营销上——在TikTok上找网红测评,在YouTube上投“千元投影仪vs万元电视”的对比视频,用“花小钱办大事”的打法,精准打中下沉市场。BrandArk数据显示, 亚马逊投影仪BSR榜单上,安克的Nebula、Netflix授权的Vopll和白牌产品霸榜,极米的MoGo是少数能冲上榜的国产品牌。

内卷漩涡中的突围:极米的车载投影,能否成为第二曲线?

面对白牌的“降维打击”,极米也在找新路。2023年年报里它明确说要“积极开拓新业务领域,加大车载产品布局”。车载投影成了极米的救命稻草——传统汽车中控屏小、 导航不便,把投影仪装进车里就能把挡风玻璃变成“巨幕”。2024年,极米推出了首款车载投影仪H1,支持语音控制、实时路况投影,还和多家车企谈合作。但车载市场比家用更卷:华为、 小米都在布局,传统零部件巨头博世、大陆也在入场,极米能否复制“家用投影”的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更麻烦的是极米自己就陷入了“重营销轻研发”的质疑。2023年研发费用3.8亿,占营收10%,销售费用却高达6.4亿,占18%。对比苹果研发投入占营收15%以上,极米的“技术投入”明摆着不够。钟波曾说“做市场的颠覆者”,但现在当白牌用性价比颠覆高端市场时极米自己反而成了被“颠覆”的对象。

没有终局的竞赛:投影仪全球战场的“下一张王牌”

投影仪行业的全球竞争, 早就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而是“技术+渠道+本土化”的综合比拼。极米靠“无屏电视”打开市场, 用“本土化产品”站稳海外却始终被“卡脖子”的技术束缚;Magcubic用性价比快速起量,但白牌的“低研发”短板,可能在技术迭代中露出破绽。未来 谁能突破光机技术的封锁,谁能把投影仪从“家庭娱乐”做到“全场景应用”,谁就能真正坐稳“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

2023年,全球家用投影仪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300亿。这个还在增长的市场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玩家。极米也好,Magcubic也罢,他们比拼的从来不是“谁更高端”或“谁更便宜”,而是“谁能更懂用户”。就像钟波当年被iPhone5视频启发时一样,真正的颠覆,永远藏在用户还没说出口的需求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