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前高管为何选择出海创业,将智能割草机做到同类产品销量第一
从无人机到割草机:一个技术老兵的跨界突围
魏基栋站在松灵机器人东莞总部的落地窗前, 看着园区里测试的智能割草机缓缓移动,突然想起2017年刚创业时的场景。那时候他带着6个人挤在40平米的办公室, 对着停车AGV的图纸争论到深夜,谁能想到7年后这家做机器人底盘的公司会带着子品牌Mammotion,在亚马逊割草机类目杀出重围。
被逼出来的转型
2018年的冬天对魏基栋来说格外难熬。松灵机器人刚成立一年, 主打停车AGV项目,可漫长的项目周期让公司现金流像漏气的皮球,研发投入越投越多,市场反馈却冷得像冰。他记得有次为了等一个客户的回款,连续一周睡在办公室,凌晨三点盯着手机银行余额发呆。

“公司账上只剩3个月工资的时候,我知道必须调头。”魏基栋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像在回忆当时的紧迫感。机器人底盘这个赛道, 当时国内有20多家初创公司扎堆,大多盯着安防巡检、物流配送这些“大而散”的市场,可魏基栋发现这些领域要么需求碎片化,要么被传统巨头把持,留给新玩家的空间太窄。
转机出现在2019年的一次行业展会上。魏基栋看到国外展会上展出的割草机器人, 大多还是“撞线式”“循迹式”的落后技术,草坪边缘处理得歪歪扭扭。他突然意识到, 欧美家庭对草坪的执着程度,可能比想象中更疯狂——美国有2.27亿人拥有庭院设备,占总人口的68%,平均每户每年在草坪上要花155美元,这相当于中国一个家庭半个月的菜钱。
2500美元的“赌注”
2022年1月, 松灵正式推出子品牌Mammotion,专攻智能割草机市场。这个决定让内部很多人捏了把汗:当时国内智能割草机渗透率不到4%, 传统割草机巨头Worx、Husqvarna已经深耕十几年,渠道铺得比草坪还密。更关键的是 Mammotion给首款产品LUBA定下了2500美元的售价,这个价格几乎是传统高端割草机的两倍。
“定价2500美元不是我们贪心,是成本逼的。”魏基栋解释说 LUBA搭载了他们自主研发的GPS-RTK厘米级定位系统,融合了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避障,光是传感器成本就占了售价的40%。当时有投资人直接泼冷水:“欧美消费者会花2500美元买个‘割草玩具’?除非你把草坪割出花儿来。”
但魏基栋赌对了。2022年5月, LUBA在Kickstarter上线,首日众筹金额突破100万美元,52%的早鸟折扣被一抢而空。更意外的是 Mammotion的运营团队几乎回复了每一条用户留言,有个美国用户抱怨“说明书看不懂”,团队连夜重新制作了英文视频教程,24小时内上传到YouTube。这种“死磕用户”的劲头,让众筹转化率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技术老兵的“降维打击”
很多人不知道,Mammotion的智能割草机里藏着松灵做机器人底盘的老底子。魏基栋带着团队把四轮阿克曼转向技术从工业机器人移植到割草机上,让机器在复杂草坪上的转向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传统割草机这个数据通常是20厘米。
“我们做无人机出身的,对‘稳定性’有执念。”魏基栋说 大疆时期养成的习惯,让他们给割草机加了200多项平安防护,比如暴雨自动回充、儿童误启动锁死、刀片碰撞马上停止。有次德国用户测试时 机器被花园里的雕塑卡住不仅没损坏,还自主规划了新路线继续作业,这段视频被发到Facebook后一周内带来了3000多个订单。
技术优势在数据上更明显。根据第三方机构Statista的统计, 2020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301亿美元,但智能割草机占比不足5%,Mammotion凭借2500美元的高价,却实现了30%的毛利率,远超行业15%的平均水平。在亚马逊平台上,LUBA的用户评分稳定在4.8星,差评率只有2%,比传统品牌低了近一半。
社媒上的“草坪经济学”
打开Mammotion的独立站,你会发现他们的社媒策略很“反常”。当同行都在Instagram上发美女抱着割草机的照片时他们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Facebook和YouTube。原因很简单:Facebook的用户平均年龄超过40岁, 正是购买庭院设备的主力人群,而YouTube上的科技博主测评,比硬广更有说服力。
2023年, Mammotion找了一位拥有50万粉丝的英国园艺博主,让他连续30天直播用LUBA打理自家草坪。后来啊直播第7天博主在视频中吐槽:“这机器太省心了我没事干只能去钓钓鱼。”这条视频意外走红,带动英国地区销量增长了180%。后来他们发现,这种“真实场景+轻度吐槽”的内容,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4倍。
在德国市场, Mammotion甚至和当地草坪养护协会合作,举办“智能草坪日”,让用户体验厘米级割草效果。有个参加过活动的老太太说:“以前请人修剪草坪要花200欧元, 现在买个机器,两年就回本了还能喝着咖啡看它干活。”这种口碑传播, 让Mammotion在德国独立站的排名从2022年的200多位,一路冲到2023年的第52位。
被巨头盯上的“新物种”
当Mammotion在亚马逊BSR榜单上待了整整47天时传统玩家终于坐不住了。2023年秋天 瑞典巨头Husqvarna推出了对标产品,价格直接比LUBA低了500美元,还在欧洲主流媒体上投了广告。魏基栋对此的反应很平静:“让他们来我们比他们更懂‘智能’两个字。”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Husqvarna的新产品虽然价格便宜, 但厘米级定位功能需要额外订阅服务,每年要交99美元;而Mammotion的所有智能功能都是一次性买断,没有隐藏费用。更致命的是 传统割草机的软件更新周期长达半年,Mammotion却能做到OTA远程升级,2023年就推送了5次系统更新,新增了“雨天作业”“草坪模式切换”等功能。
根据品牌方BrandArk的监测数据, 2023年第四季度,Mammotion在欧美高端割草机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2%,超过了日本品牌Yamaha,成为仅次于Husqvarna的第二大品牌。这个成绩让红杉中国的投资团队在2024年初 追投,松灵机器人的估值也所以呢突破了10亿美元。
从“割草”到“户外”的野心
现在的松灵机器人总部已经扩大到1000多平米, 研发团队占比60%,手里握着100多项专利。魏基栋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插满了小红旗,标记着Mammotion的销量分布点。他的眼神里少了2018年的焦虑,多了几分从容:“割草机只是个起点,户外场景才是机器人的未来。”
他说的没错。根据GMI Research的报告, 消费级机器人市场正在以每年30.7%的速度增长,而户外场景的增长率达到了45%。松灵已经在研发下一代产品:既能割草又能扫地,还能监控庭院平安的“庭院机器人”。魏基栋开玩笑说:“未来你家草坪的每一根草,可能都知道自己多高。”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2024年夏天 有媒体报道Mammotion在北美遇到了物流瓶颈,部分订单延迟交付,导致亚马逊评分短暂下降。魏基栋对此没回避,他在内部会议上说:“做硬件就像种草坪,急不得,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根扎深。”
站或许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颠覆,而是把理所当然做到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