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近期是否会因重复违规而进一步收紧降权封号的红线政策

180天魔咒:亚马逊重复违规政策收紧的信号已经拉满

“哪个账号没来点绩效, 180天还得算上误判的”这句话最近在跨境电商圈子里被反复提起,带着一股无奈又调侃的意味。亚马逊卖家们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特别是看到“重复违规”这四个字,估计后脊梁都能冒冷汗。从2024年10月底开始, 亚马逊悄悄更新了“账户状况评级-重复违规”政策,简单说就是:180天内多次犯同样的错,账号可能直接停用。这个政策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下来。有人说这是亚马逊在“清场”,净化市场;也有人觉得这是“误伤”合规卖家的借口。到底这红线是不是越收越紧?卖家们又该怎么躲开这180天的“魔咒”?

从“警告”到“停用”, 180天内的重复违规正在成为卖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亚马逊的“重复违规”政策其实早就存在但这次的更新明显动了真格。以前可能就是警告、 扣分,现在直接和账户状况评级挂钩,180天内同一种政策违规超过次数上限,AHR分数直接归零,然后就是账号停用。最要命的是停用前只有3天宽限期,3天内没解决掉问题,账号就彻底凉了。这速度比以前快太多了以前可能还能申诉拖一阵子,现在基本就是“秒杀”。

降权封号!亚马逊“重复违规”红线收紧
降权封号!亚马逊“重复违规”红线收紧

更让人头大的是重复违规的次数上限不是固定的,和违规严重性挂钩。比如侵权这种严重违规,可能两次就停号;而商品信息不符这种轻微违规,可能三次四次才触发。但问题是谁又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违规到底算“严重”还是“轻微”?亚马逊的标准有时候像雾里看花,卖家自己都摸不着头脑。有卖家反映,同一个侵权投诉,这次警告,下次直接停号,中间连个缓冲都没有。

大卖家和小卖家的“冰火两重天”

面对这个政策,大卖家和小卖家的感受完全是两个世界。大卖家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和法务支持, 平时就盯着账户健康面板,出了问题能第一时间处理,甚至提前加入“账户状况保障计划”,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联系亚马逊专员。比如深圳某大卖家2024年11月主要原因是变体违规被警告, 团队48小时内就提交了申诉材料,成功避免了重复违规,账号没事。

但小卖家就没这么好运了。很多小卖家就是一个“夫妻店”,既要选品、发货,又要处理客服,根本没时间天天盯着账户健康面板。一旦收到侵权投诉, 可能还在忙着处理退货,没来得及解决,180天内的第二次投诉就来了然后就是3天宽限期,慌慌张张提交申诉,后来啊材料不充分,账号直接停用。杭州某小卖家2024年10月就遇到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是一个产品图片侵权被投诉,第一次警告时没当回事,第二次投诉来的时候,3天内根本没法解决,账号停用了库存还在FBA仓库,损失惨重。

账户状况保障计划:是“救命稻草”还是“智商税”?

亚马逊推出的“账户状况保障计划”成了很多卖家的“救命稻草”。加入这个计划后 卖家账号出现违规时健康面板上会亮起黄色按钮,点击就能直接联系账户专员,专员会指导卖家怎么申诉,成功率确实比自己瞎搞高不少。数据显示, 加入这个计划的卖家,申诉成功率比没加入的高了30%左右,特别是对于复杂侵权问题,专员的建议能少走很多弯路。

但这个计划也不是万能的。先说说 得交年费,对很多小卖家来说也是一笔开销;接下来专员的指导也不是“包过”,只是提供方向,具体申诉材料还得卖家自己准备。而且,只有当违规影响账户状况评级时才能通过专员联系,如果只是轻微警告,可能根本用不上这个计划。更关键的是 有卖家反映,加入计划后亚马逊对违规的审核反而更严格了好像在“盯着”你似的,生怕你出问题。

2024年11月深圳卖家的“申诉血泪史”

深圳某3C卖家老王,2024年11月遇到了“重复违规”的噩梦。他的一款蓝牙耳机主要原因是外观设计专利被投诉侵权,第一次投诉时亚马逊只是警告,让他下架产品。老王觉得可能是对方恶意投诉,就没太在意,想着等180天过去就行。后来啊没过两个月,同样的投诉又来了这次直接被标记为“重复违规”,AHR分数归零,给了3天宽限期。

老王慌了 赶紧找讼师准备材料,但3天根本不够用,提交的申诉被亚马逊驳回,账号直接停用。更惨的是他还有3000多件库存在FBA仓库,账号停用后库存既不能移除也不能销售,全砸手里了。老王后来算了笔账,加上库存损失、店铺运营成本,这次“重复违规”让他亏了差不多50万。他说:“早知道180天内不能犯同一个错,我第一次警告就彻底解决了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像老王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据某跨境电商服务机构统计, 2024年Q3因“重复违规”导致账号停用的卖家中,有62%是主要原因是第一次违规时没有及时处理,抱着“180天会自动消失”的侥幸心理。后来啊180天没到,第二次违规就来了直接“game over”。

别让“同一问题”重复犯错:卖家自查的三个致命盲点

很多卖家觉得“重复违规”就是“故意犯同样的错”,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卖家没意识到自己犯了同一个错,或者觉得“这次和上次不一样”。比如变体违规, 上次是图片不一致,这次是标题滥用,看起来是不同问题,但都属于“变体政策”违规,就会被计入重复违规。所以卖家自查时得重点盯着这三个盲点:

一是“政策归类盲区”。亚马逊的政策有几百条,很多卖家根本记不住哪些属于同一类政策。比如“知识产权侵权”就包括商标、专利、版权,三者只要重复违反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被算作重复违规。卖家得把和自己产品相关的政策都整理出来标注清楚,避免“无意识违规”。

二是“误判未处理盲区”。亚马逊的误判率其实不低,有数据显示2024年Q3亚马逊对卖家的侵权投诉误判率大概在8%左右。很多卖家收到投诉后第一反应是“我没错”,然后直接忽略,等着180天过去。但问题是 即使误判,投诉记录也会在系统里存着,如果对方 投诉,亚马逊可能还是会判定违规,主要原因是系统只看“有没有重复”,不管“对不对”。所以遇到误判,一定要申诉,哪怕知道申诉成功率不高,也得留个记录,证明自己“第一次已经处理过”。

三是“旺季操作盲区”。年底旺季是违规高发期,很多卖家为了赶订单,在产品信息、图片描述上容易“打擦边球”。比如为了突出卖点,在标题里加一些绝对化用语,或者用未经授权的品牌图片。平时可能没事, 但旺季期间亚马逊审核更严,一旦被查到,加上旺季订单多,可能没时间及时整改,很容易触发重复违规。有卖家反馈, 2024年11月旺季期间,因“商品信息违规”被警告的卖家比10月多了40%,很多都是主要原因是赶工没注意细节。

亚马逊的“精细化监管”:是在净化市场,还是在制造焦虑?

亚马逊为什么要收紧“重复违规”政策?官方说法是“提升客户体验,减少违规商品对买家的伤害”。这话没错,侵权商品、虚假信息确实会损害买家信任。但卖家们不买账:“为什么只盯着卖家?平台上的恶意投诉怎么处理?”“误判了申诉这么难,是不是故意为难卖家?”

其实亚马逊的政策收紧,背后是平台和卖家之间的“权力博弈”。亚马逊作为平台,要维护生态平衡,不能让违规卖家破坏规则;但卖家作为平台生态的参与者,也需要生存空间。现在的问题是亚马逊的监管越来越“精细化”,但卖家的申诉渠道却没跟上。很多卖家反映, 申诉时亚马逊只给模板化的回复,让提供“更详尽的凭据”,但具体要什么凭据,根本没人说清楚。这种“模糊标准”让卖家很无奈, 就像在玩一个“没有规则的游戏”,你不知道哪里会踩坑,只知道踩了坑就可能出局。

但换个角度想,政策收紧对合规卖家其实是好事。以前违规成本低,很多卖家抱着“先卖再说被封号就换号”的心态,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在重复违规直接停号,违规成本大大提高,那些“擦边球”卖家不敢乱来了合规卖家的竞争环境反而变好了。有资深卖家说:“以前我们卖产品, 要和侵权低价货抢市场,现在好了侵权的基本都被清光了我们的转化率提升了20%左右。”

2025年:重复违规政策会不会更“狠”?

从亚马逊最近的动作来看,“重复违规”政策只可能会更严格,不会放松。AI技术的应用让亚马逊能更精准地识别违规行为,以前可能需要人工审核的复杂问题,现在AI几秒钟就能判断,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意味着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更高了。

有传言称, 2025年亚马逊可能会把“重复违规”的180天周期缩短到90天甚至引入“动态评分机制”,卖家的每一次违规都会影响账户的“长期健康分”,分数低于某个阈值就直接限权。虽然这些还没官方确认,但卖家们最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把每一次违规都当作“再说说一次”来处理。

对卖家现在要做的不是抱怨政策严,而是主动适应。比如定期检查账户健康面板, 收到警告第一时间处理;加入“账户状况保障计划”买个“保险”;把所有相关政策整理成清单,发给运营团队学习;遇到误判坚决申诉,哪怕耗时耗力,也要留个记录。毕竟亚马逊的规则永远在变,但“合规经营”这条底线,什么时候都不能破。

这场关于“重复违规”的博弈,到底谁会赢?亚马逊想通过严格监管打造一个“纯净”的电商生态,但卖家的生存压力也不容小觑。或许,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在规则中找到平衡点的“幸存者”。而对于普通卖家 与其担心政策会不会更严,不如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别让同一个错误,在180天内犯第二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