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商家为何哭诉商品退款高达8900亿美元

8900亿美元退款漩涡:美国商家的生死局

跨境电商的赛道上,卖家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退款风暴”。2024年美国零售业退款总额预计达到8900亿美元, 占零售销售总额的16.9%,这个数字像一把悬在商家头上的剑,让无数跨境卖家夜不能寐。退货率从2019年的8.1%一路飙升到如今的近17%, 节假日甚至冲破20%,商家们一边忙着应对黑五的订单洪峰,一边消化着退货潮留下的残局,这其中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退货率飙升:从“购物自由”到“退货狂欢”

美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先买再退”成了新潮流。NRF和Happy Returns联合发布的2024年零售业退款报告显示, 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会一边购买多种尺寸或颜色的商品,把不满意的退回去;69%的人为特定活动购买商品,用过一次就申请退货;更夸张的是46%的消费者每月退货多次比去年增加了29%。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是把这种行为玩到了极致, TikTok上#KeepOrReturn的话题高达1100万个,年轻人一边晒着“战利品”,一边分享退货技巧,退货成了社交货币。

商品退款8900亿美元,美国商家“哭了”
商品退款8900亿美元,美国商家“哭了”

黑色星期五的数据更让人揪心。万事达卡“消费冲动”报告显示, 2024年黑五在线销售同比激增14.6%,但商家们高兴不起来——退货率跟着水涨船高。一位做女装的广东商家吐槽:“11月份退货率还是个位数,黑五一结束,直接飙到近10%。我们客单价高, 自认质量和包装都优于同行,后来啊退回来的很多都是买家穿过的,甚至有污渍,我们还得承担退货费,这生意做的,简直是给别人免费试穿。”

退货成本:藏在物流里的“利润黑洞”

退回来的商品,处理起来比想象中更复杂。要么重新上架, 但换标贴标的损耗、二次仓储的成本,算下来至少占商品原价的10%;要么直接销毁,特别是亚马逊上破损或过季的商品,平台直接拒绝销售,只能委托第三方销毁,又是一笔费用;要么退运回国,国际物流费高得吓人,有时候运费比商品本身还贵;再说说的选择是找海外仓合作,虽然能省点事,但仓储费、处理费加起来也是个无底洞。

Optoro公司的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了真相:跨境电商处理一次退货的成本,通常占商品原价的30%。这意味着一件100美元的商品,退货就要花30美元,如果商品本身利润只有20%,这一单直接亏10美元。更残酷的是很多被退回的快消品,根本等不及重新上架,商家直接选择扔掉。《纽约客》记者曾采访过一位美国零售商, 他说:“有些衣服,从仓库到消费者手中再退回来折腾一个月,早就过季了不如直接当垃圾处理,至少省仓储费。”

政策倾斜:平台“消费者至上”下的商家困境

为了讨好消费者,各大平台把退货政策越放越宽。亚马逊在美国站实行30天无理由退货, 电子产品、服装甚至能延长到45-60天;退款方式也五花八门,全额退款、部分退款,还有让商家头疼的“仅退款”——买家不用退商品,直接拿钱。2023年速卖通的数据显示, “仅退款”订单占比高达15%,其中不少是“薅羊毛”党,网上甚至有“Refund Without Return”的详细教程,教买家怎么钻空子。

平台也不是没想过管管。速卖通升级了商家保护措施, 平台出资抽检退款订单,拦截异常行为,高频退货用户会被100%核查;TikTok在东南亚推出“不再需要”商品无理由退货,承诺卖家不承担运费,指标不受影响。但效果有限。一位亚马逊卖家无奈地说:“平台嘴上说要保护商家,实际施行时还是向消费者倾斜。买家只要说‘商品与描述不符’,哪怕是我们提供的材质检测报告,平台也可能偏向买家。我们只能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差评保险’了。”

退货乱象:当“正当权益”遇上“薅羊毛”

消费者当然也有自己的道理。一位美国买家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我买了一件裙子, 卖家图片是丝质,收到的却是聚酯纤维,色差大到像两个颜色。这种情况下不退货,难道留着过年?”女装类目的退货率一直是重灾区, 从2023年前的10%-30%,涨到如今的60%-80%,2024年不完全统计,已有近40家女装店铺关店,包括百万粉丝的大店“少女凯拉”“罗拉密码”,原因都指向高退货率。

但滥用退货权的消费者也不少。Appriss Retail的报告显示, 2023年诈骗性退货事件占比14%,比2022年高出10.4%。93%的商家表示,这种行为已经成了重大威胁。常见的套路包括:把旧衣服当新品退、用廉价商品仿冒高价商品退、甚至买同款不同颜色,退掉穿过的那个。一位多伦多的超市经理曾愤怒地说:“我们不是抵制商品,是在抵制傲慢。有些买家把用过的奢侈品退回来包装盒都是我们新给的,这种欺诈,商家只能吃哑巴亏。”

全球难题:不同地区的“退货率战争”

退货率高的问题,根本不是美国独有的。Statista的消费者洞察调查显示, 2023年印度跨境电商退货率高达80%,是全球最高的;中国退货率70%,位居第二;日本相对好点,约23%。欧洲地区,亚马逊站点的退货率也让人头疼:德国站55%,英国54%,法国44%,西班牙46%。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习惯差异,直接影响了卖家的运营策略。

为了应对,商家们开始各出奇招。有的推出“无包装无标签”退货选项, 减少二次处理的成本;有的在详情页里放超多细节图,甚至找真人模特拍摄不同角度、不同光下的效果,降低“色差退货”;还有的干脆把退货成本算进定价里商品卖贵一点,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但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 一位做了十年跨境电商的老炮儿说:“退货就像个无底洞,你堵不住只能尽量减少损失。但问题是现在平台和消费者都在推着你往里跳,你跳不跳?”

商家自救:在退货漩涡中寻找破局点

面对8900亿美元的退款漩涡, 商家们没时间抱怨,只能想办法自救。提升产品质量是根本, 有卖家开始和工厂合作,把质检标准从“合格”变成“零瑕疵”;优化购物体验也很关键,详情页写清楚材质、尺码,甚至标注“色差提示”,减少误会;还有的卖家推出“虚拟试穿”服务,用AR技术让消费者在线“试衣服”,降低服装退货率。

亚马逊也在帮卖家。平台对新卖家有专门的课程,教他们怎么写商品描述才能避免退货;定期抽检商品,质量不达标的下架整改。但这些措施对老卖家杯水车薪。一位深圳的3C卖家说:“我们产品本身没问题,退货大多是‘买错了’‘不想要’,这种你防不住。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平台能更公平一点,别让‘仅退款’成了消费者的‘免死金牌’。”

退货问题,本质上是一场消费者、商家和平台之间的博弈。消费者想要“购物无忧”,商家想要“利润空间”,平台想要“用户增长”。这三者怎么平衡,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8900亿美元的退款不会凭空消失,它会继续挤压商家的利润,改变行业的规则。或许未来会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模式,让退货不再那么痛苦。但现在商家们能做的,就是在漩涡中抓住每一根浮木,努力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