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清关高筑、税门槛重,近20万卖家纷纷退场
越南电商变天:清关文件+增值税新政, 卖家集体“渡劫”
最近打开越南电商卖家群,消息刷屏的都是“这买卖没法做了”“准备收摊吧”。政策这把刀,这次是真的砍在了卖家的命根子上。一边是三方仓清关文件卡得死死的, 打款转不动;另一边是小额进口增值税豁免说没就没,每件商品成本硬生生涨一截。两下夹击,近20万卖家扛不住悄悄退了场。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藏着多少卖家的血泪史?
三方仓清关文件“紧箍咒”:打款受阻, 资金链绷紧
2025年3月底那天做家居饰品的刘芳盯着手机屏幕,手心全是汗。她的越南三方仓店铺, 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提交完整的清关文件,平台打款按钮直接灰了——整整15万的货款,卡在半道。之前她总觉得“清关嘛, 差不多就行”,没想到这次新规来得这么狠:从3月31日起,所有三方仓店铺的订单,必须向电商平台提交全套清关文件,否则打款一律暂停。

“文件?啥文件?”刘芳一开始没当回事, 直到客服甩过来一长串清单:原产地证明得有,自由销售证明不能少,运输单据、报关单、发票……每一样都有固定格式,错一个标点都可能被打回。更麻烦的是之前她的货都是从国内工厂直接发到越南三方仓,压根没留过这些“玩意儿”。临时补?工厂那边说“没做过这个,开不了证明”;找中介?报价2万块,还说“不一定能过”。那半个月, 她每天凌晨三点爬起来等消息,库存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客户催货催到拉黑,再说说只能咬牙亏本处理了一批积压货,才把资金盘活。
像刘芳这样的卖家,不在少数。据Metric平台2024年Q4的数据显示, 越南三大电商平台中,因清关文件问题导致打款延迟的卖家占比达37%,其中中小卖家占比超80%。这些卖家本就靠快速周转赚钱,资金一卡,直接断了粮草。有卖家在群里吐槽:“以前是货卖不出去愁,现在是货卖出去了钱拿不到,更愁!”
小额增值税豁免取消:每件加10%, 利润被“啃”一口
如果说清关文件是“卡脖子”,那增值税新政就是“割肉”。2025年2月18日越南财政部突然发文:取消价值不超过100万越南盾进口商品的增值税豁免政策。这意味着, 以前通过快递进口的小额商品,现在到海关时得乖乖交10%的增值税——一件卖50万越南盾的商品,突然要多掏5万块成本。
做服装批发的张伟,最先感受到了这阵痛。他的主力产品是299元人民币的连衣裙, 折合越南盾约100万,以前走小额豁免,成本控制在150万越南盾左右,售价定到250万,还有100万利润。新政一出,成本直接飙到165万,他想都没想就把售价提到270万,后来啊呢?销量从每天50件掉到30件,客户在评论区骂“抢钱啊”。后来他试着把成本涨到160万, 售价265万,销量勉强回到40件,但利润从每件50万越南盾缩水到35万——一个月少赚近2000万越南盾。
据越南电商协会2025年3月发布的《小额进口商品税收影响报告》显示, 新政实施后低价值商品的卖家平均利润率从18.2%下降至11.5%,其中家居、服饰、3C配件等受影响最严重,部分品类利润率腰斩。更让卖家憋屈的是这10%的增值税,根本转嫁不出去。越南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要命,涨1万越南盾都可能流失客户,涨10万?直接放弃购买。有卖家哀嚎:“以前是薄利多销,现在是‘薄利难销’,这生意做的,不如回去种地。”
左右为难的转型路:本土店≠救命稻草, 成本投入是道坎
被政策逼到墙角,不少卖家把希望寄托在“转型本土店”上。成为越南本土店铺,不仅能避开三方仓的清关麻烦,还能享受平台流量倾斜,听起来像是“救命稻草”。但真上手了才发现这“草”带刺——成本高、流程杂,不是谁都能啃得动。
卖电子配件的陈明,2025年4月动了转型念头。他联系了某电商平台本土店经理, 对方直接甩来一份清单:越南公司注册、本地银行开户、法人越南身份证、本地仓储地址……最麻烦的是“数据迁移”——他之前三方仓店铺的5万条商品信息、2万条订单记录,得一件件核对、重新录入,光这一步就耗时20天还请了两个本地员工帮忙,工资花了800万越南盾。更扎心的是本土店需要交8%的营业税,加上平台佣金15%,综合成本比三方仓还高3个点。“以前赚100万,现在到手60万,图啥?”陈明苦笑,“但转吧,至少不用再天天提心吊胆怕清关文件出问题;不转吧,迟早被新政淘汰。”
转型本土店的卖家,普遍面临“三座大山”:注册成本、运营成本、时间成本。据越南本土电商服务商“本土通”2025年5月统计, 从三方仓店铺转型本土店的平均投入成本约为1.2亿越南盾,周期在2-3个月。这对月利润只有几千万越南盾的小卖家无异于“豪赌”——赌赢了活下去,赌输了直接出局。难怪有卖家说:“转型本土店,就像跳进一个更深的池子,会不会淹死,两说。”
20万卖家退场背后:市场洗牌加速, 合规化成生死线
政策一压,成本一涨,越南电商市场的“淘汰赛”直接进入了加时赛。Metric平台数据显示, 2024年越南五大电商平台卖家数量为81.5万,到2025年4月,这一数字降至61.3万——短短4个月,20.2万卖家消失了。这中间, 有像刘芳那样因清关文件被“劝退”的,有像张伟因成本太高扛不住的,也有像陈明还在转型路上挣扎的……他们退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核心就一个:不合规,就淘汰。
“以前越南市场像个野路子,谁都能来捞一笔,现在不一样了。”做了5年越南跨境电商的李军感慨道。他2019年入行时清关靠“包税”,小额商品直接“裸奔”,成本压得极低,一年能赚几百万。但2023年开始,越南海关查得严,“灰清”模式行不通了他才开始老老实实做清关文件,交增值税。“现在回头看,那些还在走‘野路子’的,基本都死光了。留下的,都是肯花钱、花时间合规的。”
这场洗牌,其实早有预兆。据越南海关总局2025年1月发布的《电商进口合规报告》显示, 2024年越南电商进口商品因清关问题被扣留的批次同比增长45%,其中虚假产地、低报价值的占比超60%。这些数据背后 是越南政府“规范市场、保护本土产业”的决心——不让越南成为“假货中转站”,也不让本土卖家被“低价倾销”挤垮。所以无论是清关文件新规,还是增值税新政,本质上都是要把跨境电商“逼”上海合作规化轨道。只是这个过程,太痛了——痛得让20万卖家选择了离开。
未来怎么走?卖家们的“三条腿”走路策略
退场的退场, 转型的转型,还在坚守的卖家,也开始琢磨“怎么活下去”。毕竟越南电商市场潜力还在——2024年GMV达200亿美元,增速15%,谁也不想放弃这块肥肉。但要想站稳脚跟,光靠“蛮劲”不行,得有策略。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走“三条腿”走路了。
第一条腿:供应链本地化。把工厂搬到越南,或者和越南本土工厂合作。比如做服装的卖家, 可以在胡志明市找个小工厂,面料从中国进口,越南加工,这样既符合“原产地规则”,又能省掉清关麻烦。李军去年就是这么干的, 他在越南平阳省租了个小车间,组装手机壳,成本比从国内发过去低20%,还不用交小额增值税。“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长期看,比在政策夹缝里求生强。”
第二条腿:运营精细化。以前靠“铺货”就能赚钱,现在不行了——成本高了必须靠“精耕”。有卖家开始做私域流量, 在Facebook、Zalo上建粉丝群,定期搞活动,把公域流量沉淀下来降低对平台流量的依赖;还有的做“小众品类”,不跟大卖家拼价格,拼特色——比如卖越南传统布料的改良款,或者针对越南年轻人喜欢的“国潮”饰品,客单价高,利润也高。Metric数据显示, 2025年Q1,越南电商“小众垂直品类”卖家数量同比增长32%,平均客单价比通用品类高50%。
第三条腿:合规常态化。把合规当成“日常功课”,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比如专门请个懂越南清关的员工, 或者和靠谱的清关公司签长期合作,确保文件不出问题;定期学习越南税收政策,提前做好成本核算,别等政策落地了才手忙脚乱。有卖家甚至开发了自己的“合规管理系统”,自动追踪订单清关状态、计算增值税,大大降低了出错概率。“合规不是负担,是‘护身符’。”做了8年越南市场的王丽说“现在敢在越南市场活得好的,都是把合规刻进DNA里的。”
越南电商这场“变局”,对卖家是危机,也是转机。淘汰掉不合规的“游击队”,才能给愿意扎根、愿意合规的“正规军”腾出空间。只是这个过程,注定不会轻松——有人倒下有人站起来有人还在路上。但无论如何,越南市场的大门,并没有关死,只是换了一把更复杂的锁。想打开它,光有勇气不够,还得有钥匙——那把钥匙,叫“合规”,叫“适应”,叫“活下去的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