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低价商城Haul为何急匆匆进军欧洲市场
蹒跚起步的Haul,为何急着闯欧洲?
Haul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亚马逊却急着把它推上更复杂的舞台。这个诞生仅几个月的低价商城,在美国市场的测试还没走完流程,就匆匆忙忙杀进了欧洲。要知道,欧洲可不是好啃的骨头——本土平台根深蒂固,消费者挑剔又认死理,环保法规严格到让人头疼。亚马逊到底图什么?是急着给Temu们一记重拳,还是另有隐情?
美国市场的“成绩单”: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2024年11月,Haul在美国上线,带着一股“不计成本”的狠劲。满屏都是20美元以下的商品,折扣、满减、免运费砸得消费者眼花缭乱。黑五期间,亚马逊低估了美国人对低价的疯狂,后来啊不少类目直接卖断货——这算不算“成功”?算,但又不算。深圳卖家李蓉说:“日出千单是常态,但单价低,算下来交易额撑死也就和主站小卖家持平。”她身边有人把Haul当成“试水场”,卖得动就继续,卖不动就撤,反正投入不大。

消费者这边,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刷到9.9美元的家居用品,兴奋得发朋友圈:“比超市还便宜!”也有人吐槽:“等了两周才到,包装还破了质量跟地摊货似的。”更离谱的是物流标签,总有人晒图:“地址打错了东西发到隔壁州去了。”这些问题在美国市场还能靠低价糊弄过去,但到了欧洲,怕是没那么容易过关。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倒是挺实在 接受采访时承认:“Haul确实有一定商品用T86模式运到美国,但数量比Temu、SHEIN少多了。”言下之意,Haul的低价,还没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地步,更像是一次小范围试验。可试验没做完,亚马逊就把Haul扔进了欧洲的“绞肉机”,这操作让人看不懂。
特朗普的“关税刀”:美国市场的“紧箍咒”
Haul在美国的发展,早就被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卡住了脖子。2025年初, 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关税豁免——这对Temu、SHEIN这些靠低价走量的平台是致命打击,Haul自然也跑不了。虽然后来特朗普又“心软”暂缓了政策, 但影响已经传开了:Temu的全托管商品悄悄涨价,不少卖家开始从全托管“切”到半托管,想把成本压一压。
关税这把悬在头顶的刀,让Haul在美国的“低价游戏”玩不下去了。商品进不来成本下不去,价格优势自然就没了。亚马逊总不能眼睁睁看着Haul在美国“胎死腹中”吧?与其坐等政策落地再想办法, 不如提前把战火引到欧洲——那里没有特朗普,没有高额关税,有的是对低价商品的渴望。
深圳一位做3C配件的卖家说:“Hail在美国,关税一加,价格比Temu还高,谁买?但欧洲不一样,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关税又低,只要东西够便宜,就不愁卖。”这或许就是亚马逊的算盘:美国市场暂时“苟一苟”,欧洲市场必须“冲一冲”,把低价的阵地守住。
欧洲战场:亚马逊的“低价防御战”
Temu们的“合围”:亚马逊不得不出招
欧洲早就不是亚马逊的“后花园”了。Temu、速卖通、SHEIN这些“中国系”平台,像一群饿狼,啃得亚马逊主站直“掉肉”。数据不会说谎:欧睿国际的报告显示, 67%的欧洲消费者更愿意买低价商品,这部分市场,亚马逊以前没太重视,现在被别人抢走了急得直跺脚。
更麻烦的是这些平台专攻亚马逊的“软肋”——低价白牌商品。亚马逊主站上,卖10美元以下商品的卖家,最近半年流量普遍下跌了20%以上。有卖家抱怨:“以前一天能接50单,现在30单都悬,订单全跑Temu去了。”亚马逊再不拿出点“真家伙”,低价市场就要被瓜分干净了。
Haul就是亚马逊的“真家伙”。它不跟主站抢中高端客户,专攻“9.9包邮”的极致低价市场。亚马逊的想法很简单:你要便宜?我给你更便宜。你想一站式购物?主站买品牌,Haul买白牌,一个账户全搞定。这招“左右手互搏”, 看似冒险,实则是在给Temu们设“防火墙”——不管你怎么低价,我都有更低价的挡在前面。
“1+1模式”的野心:全球低价版图
亚马逊早就对“低价商城”动了心思。Haul在美国试水成功后高层立刻拍板:要把“一个主站+一个低价商城”的“1+1模式”复制到全球。2025年2月, 亚马逊悄悄放出两个招聘信息:一个是“Haul软件开发工程师”,职责是“协助全球推广”;另一个是“Haul高级产品经理”,目标是在“墨西哥推广”。墨西哥之后就是欧洲——这是亚马逊早就规划好的“扩张路线图”。
亚马逊的野心不小。S级团队给Hault定了“大干一场”的目标:不仅要守住美国,还要在欧洲、东南亚、拉美抢下低价市场。这就像下棋, 主站是“车马炮”,稳扎稳打;Haul是“卒”,过河了就不回头,一路拱到底,直到把Temu们的“老巢”端了。
欧洲市场的“水土不服”:挑战与
环保主义下的“包装难题”
欧洲人把环保刻进了DNA。亚马逊主站早就实现了100%可降解包装,但Haul的“低价基因”,让它很难跟上这个节奏。低价商品最常用的塑料包装,在欧洲人眼里就是“原罪”。环保组织已经盯上了Haul:“一边喊着低价,一边制造塑料垃圾,亚马逊的脸呢?”
调整包装意味着成本增加。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工厂主王伟说:“塑料袋一毛钱一个,纸袋五毛钱,还要做可降解的,成本直接翻五倍。Haul的商品本来就卖9.9美元,包装成本一高,利润还剩多少?”亚马逊或许能补贴一阵子,但长期来看,低价与环保的矛盾,Haul很难调和。
消费者的“降级需求”:低价的诱惑与担忧
欧洲经济不算景气, 德国、西班牙这些国家,很多人开始“降级消费”——以前买品牌,现在买白牌;以前去市中心商场,现在去三环外的折扣店。Haul的低价,正好戳中了这部分人的需求。有德国消费者在论坛上说:“以前觉得亚马逊的东西贵,现在Haul上5欧元能买个充电宝,不香吗?”
但低价的背后是质量的担忧。英国消费者艾米丽最近在Haul上买了条裙子,洗了一次就褪色。“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哪儿都适用。”她说“如果Haul的东西老是这种质量,我最多买一次不会再来了。”欧洲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定义,不只是价格低,还包括“不踩坑”,这对Haul的品控是个大考验。
卖家的“赌注”:陪跑还是逃离?
低价卖家的“新舞台”
亚马逊主站的流量下跌,让很多低价卖家坐不住了。深圳卖家林雷把部分商品搬到Haul上试试水:“Haul的规则简单, 没有复杂的手续费,只要价格够低,就能上首页。”他发现, 轻小件商品在Haul上卖得最好,“手机支架、数据线、小饰品,这些东西运费低,价格敏感度又高,最适合Haul。”
有工厂资源的卖家更积极。东莞一家电子厂老板说:“Haul缺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他们要10美元以下的蓝牙耳机,我们就做成本压缩到8美元的,只要能走量,利润薄点没关系。”这些卖家把Haul当成“救命稻草”,陪跑的态度很坚决——毕竟留在主站等死,不如去Haul拼一把。
与Temu的“根基差异”:Haul的先天不足
Haul和Temu, 虽然都是低价商城,但“底子”完全不一样。Temu的很多卖家,一边在做国内拼多多。商品在Temu上卖不掉,还能转回拼多多,只要单件赚1-2元人民币,就能撑下去。Haul呢?它没有国内市场做“后盾”,商品卖不出去,只能砸手里。
“Temu的卖家是‘两条腿走路’,Haul的卖家是‘单腿蹦’。”一位跨境电商观察人士说“Haul想学Temu,但没学像。低价市场拼的不是价格,是抗风险能力,Haul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卖家的担忧不是没道理——Haul的规则还在摸索, 今天说“免运费”,明天可能就改了;今天能“日出千单”,明天可能就“颗粒无收”。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卖家心里打鼓。
未来之路:Haul能复制“Temu神话”吗?
物流与体验的“致命短板”
Haul在美国的物流问题,到了欧洲可能会更严重。欧洲国家多,语言复杂,物流成本比美国还高。有卖家反馈:“把商品从中国发到德国, 运费都要3美元,商品才卖9.9美元,运费占比30%,这生意怎么玩?”亚马逊或许能建欧洲仓,但建仓需要时间,短期内Haul只能靠空运,成本降不下来。
体验问题也不容忽视。欧洲消费者对“时效”的要求比美国人高, 他们习惯了亚马逊主站的“次日达”,Haul的“15-30天送达”,很多人接受不了。再加上标签出错、客服响应慢这些问题,Haul想留住用户,不容易。
本土对手的“顽强抵抗”
欧洲本土平台, 比如德国的Zalando、法国的Cdiscount,早就深耕多年,用户基础比Haul牢固得多。Zalando主打时尚, Cdiscount专注家电,它们熟悉本地消费者的喜好,知道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要避坑。Haul想“一刀切”地卖所有低价商品,很容易被本土对手“精准打击”。
更麻烦的是欧洲本土平台也在“向低价看齐”。Zalando最近推出了“Outlet”频道, 专门卖打折商品;Cdiscount则和大量中国工厂合作,把价格压到和Haul一个水平。“亚马逊想用低价碾压欧洲对手?想多了本土平台不会坐以待毙。”一位欧洲电商从业者说。
亚马逊的“耐心”与“野心”
Haul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它要走的路还很长。亚马逊愿意给它时间和空间,但也不会无限度地“烧钱”。未来几年, Haul可能会经历“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卖家,都是真正懂低价、懂供应链的;能留下来的消费者,都是被“极致性价比”吸引的。
亚马逊的野心不止于欧洲。Haul的扩张脚步不会停,东南亚、拉美、中东,哪里有低价市场,它就会冲到哪里。但“低价”这把双刃剑,既能砍开市场,也能伤到自己。Haul能走多远,取决于亚马逊能不能平衡好“低价”与“体验”、“扩张”与“品控”的关系。
对于卖家Haul是个“机会”,但也是个“赌局”。陪跑,可能分一杯羹;逃离,可能错失风口。对于消费者Haul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要擦亮眼睛——便宜的东西,不一定划算。
欧洲市场的这场“低价战争”,才刚刚开始。Haul是“黑马”还是“炮灰”,时间会给出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