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最近又推出了什么新举措,导致众多商家纷纷调整策略

亚马逊促销政策大变阵, 卖家利润空间被压缩还是迎来新机遇

2025年3月21日亚马逊官网突然甩出一则公告,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巨石——从6月2日起,促销和优惠券政策要动刀了。美国站和欧洲站的卖家陆续收到邮件, 不同站点收费标准各异,但核心玩法全变了:原本“固定收费”模式直接改成“预付+抽佣”,优惠券费用直接跟商品销售额挂钩。消息一出, 卖家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连夜改定价,有人干脆暂停促销活动,还有人蹲在电脑前反复算账:这波操作到底是要让钱袋子鼓起来还是直接戳个窟窿?

优惠券费用“换马甲”, 高客单价卖家首当其冲

以前卖家用优惠券,简单粗暴:美国站每张券收0.6美元,欧洲站干脆免费。现在倒好,美国站变成5美元预付费+销售额2.5%抽成,欧洲站是2.5欧元预付费+0.5%抽成。派代跨境电商团队拿美国站算了笔账, 假设一个卖家的优惠券促成了1000美元销售额,新规下要付5+1000×2.5%=30美元,旧规才0.6美元,直接翻了50倍。更扎心的是 只要产品价格高于24美元,无论销量多少,新政策下的费用永远比旧政策高——这哪是调整,分明是给高客单价产品上了道“紧箍咒”。

亚马逊又搞了个大动作,大批商家受到影响
亚马逊又搞了个大动作,大批商家受到影响

“24美元就是生死线, ”做了5年亚马逊的李明在卖家论坛吐槽,“我这把人体工学椅客单价129美元,以前用优惠券引流,一个月能多出200单,现在光券成本就得多花3000多美元,利润直接抹平。”他给记者看后台数据, 3月份测试新规后优惠券转化率从12%降到8%,广告花费却被迫增加35%来弥补流量缺口。像他这样的家居类卖家不在少数,客单价普遍在50美元以上,新政后普遍面临“促销即亏损”的窘境。

秒杀活动“门槛抬高”, 小卖家玩不起的“数字游戏”

优惠券刚说完,秒杀政策又来补刀。以前非旺季秒杀虽然也收费,好歹按效果付费。现在倒好,美国站非旺季搞Z划算,每天固定收70美元基础费,外加销售额1%抽成,单日封顶2000美元。欧洲站更狠,基础费加抽成后小卖家的利润空间直接被压缩到“喝西北风”的地步。

“我有个做厨房小电器的卖家朋友, 上个月试了三天Z划算,销售额1万美元,费用是70×3+10000×1%=310美元,”深圳跨境电商服务商张薇透露,“以前按旧规,这种销量可能就收50美元固定费,现在直接涨到6倍多。”她说中小卖家普遍资金有限, 产品销量又上不去,基础费就成了“无底洞——哪怕一单没卖,每天70美元照样扣。”更麻烦的是 Prime专享折扣费用在大促期间直接翻倍,Prime会员日从50美元涨到100美元,大卖还能扛,小卖家直接被“劝退”。

低价商品迎来“春天”,但真能笑到再说说吗?

不过政策这东西,从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当高客单价卖家哀鸿遍野时做低价商品的卖家反而看到了转机。亚马逊官方说这是为了“提高低价产品竞争力”, 派代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价格低于24美元的产品,只要销量够大,新规下反而比旧政策更划算。比如一个9.9美元的手机壳, 旧规用优惠券成本0.6美元,新规是5+9.9×销量×2.5%,当销量超过20单时新规成本反而更低。

“我们3月测试了3个低价新品, 价格定在14.99美元,用新规优惠券后转化率从5%冲到18%,”深圳3C卖家王芳说“以前不敢用优惠券,0.6美元成本对1美元利润的产品来说太伤,现在有了销量支撑,反而能薄利多销。”但她也担心,低价市场本就卷得要死,大家纷纷跟风降价,再说说可能陷入“比谁亏得少”的恶性循环。果然4月份亚马逊低价类目的广告竞价普遍上涨20%,流量是多了但利润反而薄了。

卖家“求生欲”爆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政策大地震,卖家们不可能坐以待毙。有人改定价,有人转赛道,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平台之外。这些应对策略里藏着跨境电商运营的“真功夫”,也藏着对平台规则的无奈博弈。

重新定价:在“生死线”上找平衡

面对高客单价的成本压力,最直接的应对就是改价格。但改价可不是简单数字游戏,得算清楚“盈亏平衡点”。李明算了笔账:他的人体工学椅成本价300美元, 旧规下售价129美元,运费和佣金扣完,净利润20%左右。新规下优惠券成本暴涨, 他不得不把售价提到139美元,一边把折扣力度从20%降到15%,后来啊转化率又掉了3个百分点。“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算成本, 连快递费涨了5毛都要改定价,”他苦笑,“感觉不是在卖货,是在玩数字俄罗斯方块。”

低价卖家也没轻松到哪去。王芳把手机壳从9.9美元降到8.99美元, 配合新规优惠券,销量确实上去了但净利润从30%压缩到15%。“以前一单赚1美元,现在赚0.5美元,但量起来了总体利润还能看。”她说这种策略就像“走钢丝”,价格降一点,利润少一点,但销量必须跟得上,否则直接掉下去。

广告投放:“去优惠券化”的突围战

既然优惠券靠不住了卖家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广告上。自动广告和手动广告结合,成了大家的标配。“以前广告是辅助, 现在成了主力,”张薇说“很多卖家现在把70%的预算砸在广告上,反而减少了对优惠券的依赖。”她举例, 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通过精准投放“长尾关键词”,把广告点击成本降低了18%,转化率提升12%,硬生生把优惠券的缺口给补上了。

不过广告也不是万能的。亚马逊广告经理陈浩透露, 新政后广告位竞争加剧,CPC普遍上涨15%-20%,“特别是3C和家居类目,以前1美元能拿到的流量,现在要1.3美元。”他建议卖家多做“A/B测试”, 优化Listing关键词,提高广告相关性,才能在“烧钱”大战中活下来。

站外引流:给流量找“备胎”

亚马逊的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多的卖家把目光投向了社交媒体。TikTok、Instagram、Facebook成了新战场。“以前站外引流是‘加分项’, 现在是‘必选项’,”张薇说“有个做服装的卖家,在TikTok上找了10个千粉博主做测评,单条视频带来500单,比亚马逊优惠券还划算。”

站外引流的关键是“精准”。王芳的做法是在Facebook建了个“手机壳爱好者群”, 定期发新品和优惠码,群成员3000多人,每月能带来200单左右。“这些客户复购率高,而且对价格不敏感,”她说“比亚马逊上‘薅羊毛’的买家靠谱多了。”不过她也提醒,站外引流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小卖家可以先从1-2个平台试水,别贪多嚼不烂。

活动节奏:避开“坑”, 抓住“风口”

亚马逊新规给了卖家更多灵活性:非旺季Z划算可以选一周中的任意一天促销时长1-14天自由调整。这反而让卖家更头疼了——什么时候搞活动,搞多久,成了大学问。“以前旺季搞秒杀是‘标配’, 现在得先算账,”李明说“Prime会员日那天Z划算要1000美元固定费,我算了下至少要卖5万美元才能不亏,干脆放弃了改在平时搞3天的小活动。”

有卖家发现, 周二和周三的转化率比周末高20%,主要原因是周末大家忙着线下活动,没空逛亚马逊。还有卖家把促销时间定在发薪日后一天客户“手头松”,购买欲更强。这些看似“小聪明”的调整,背后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

平台与卖家的“博弈战”,谁能笑到再说说?

亚马逊这波操作,到底是“优化体验”还是“变相加价”?卖家们的吐槽很直接:“它明明可以直接抢钱,却还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这操作,商家还有什么利润,还非得找个理由来掩饰。”但平台给出的理由是“让卖家更轻松测试促销策略,更精准控制促销持续时间”。真相到底如何?

从行业趋势看,亚马逊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欧罗巴联盟反垄断调查、自有品牌产品线缩减,这些变化都在倒逼平台调整规则。对卖家适应变化是唯一的出路。正如一位资深卖家所说:“平台永远在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跟着变,甚至在变化中找机会。”

这场政策风波里有人倒下有人崛起。高客单价卖家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产品定位, 小卖家或许能借低价东风杀出重围,而那些擅长灵活调整、多渠道布局的卖家,大概率会成为再说说的赢家。跨境电商这条路, 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危机里往往藏着转机——就看谁能先一步看透规则,找到自己的“破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