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登山神器如何征服老外,轻松斩获百万美金订单
从科幻片走进现实这件2公斤的“机械战甲”凭什么征服欧美登山客?
想象一下 背着30公斤的登山包,在海拔3000米的陡峭山路上挪动,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铁板上,肺部像被卡车碾过——直到有人递来一件轻便的“外骨骼”,套在腿上瞬间,重量仿佛被抽走一半,脚步变得像踩在弹簧上,连山风都变得温柔。这不是科幻电影, 而是2025年峨眉山景区的真实场景:一群登山客穿着银灰色的机械装置,轻松登顶,引得路人围观拍照。这件“登山神器”, 正是中国品牌极壳科技推出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Hypershell,它不仅让欧美户外爱好者为之疯狂,还在Kickstarter上狂揽123万美金预售,成为2023年平台最火爆的科技单品。
外骨骼的60年:从“钢铁侠”到“背包里的电子宠物”
外骨骼机器人的故事,要从1960年代说起。那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造出了人类第一套全身动力外骨骼“Hardiman”, 液压驱动能让人举起150公斤重物,可惜重达680公斤,像个移动的铁皮罐头,连实验室都出不去。此后几十年, 外骨骼始终困在实验室里要么是军工用的重型装甲,要么是医疗康复的笨重器械,普通人连摸一摸的机会都没有。

直到2021年,极壳科技创始人孙宽突然发现:外骨骼的“民用化”窗口可能打开了。当时美国外骨骼公司Sarcos Robotics上市, 估值冲破10亿美元,资本疯狂涌入,但市面上全是工业级产品,价格动辄几十万美元,重得像小汽车,续航不到2小时——这哪是给普通人用的,分明是给“钢铁侠”准备的。孙宽盯着手机里登山爱好者背着50公斤包爬泰山的视频,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外骨骼做得像手机一样轻便?让普通人也能体验“机械飞升”的快乐。
为什么是登山?户外运动的“痛点清单”里藏着答案
极壳团队一开始就排除了医疗赛道——康复外骨骼需要海量医疗数据, 还要医生操作,普通人根本用不上。他们把目光投向户外运动, 后来啊发现了一片蓝海:全球户外爱好者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25年预计突破1.97亿人,市场规模高达279.6亿美元,但这些人的痛点太扎心了:登山要背帐篷、食物、水,负重30公斤是常态,膝盖磨损严重;徒步穿越时走到后半程腿像灌了铅,连路都走不稳;露营装备越来越重,但谁也不想轻装上阵——毕竟没有装备的户外等于“裸奔”。
“血肉苦弱,机械飞升”,这句科幻圈名言恰好戳中了户外人群的痛。极壳团队决定:不做“医疗拐杖”,要做“户外翅膀”。他们把目标用户锁定在25-45岁的硬核户外爱好者——这群人愿意为装备一掷千金, 始祖鸟一件羽绒服上万,但没人愿意为“省力”买单,主要原因是传统登山杖只能分担10%的重量,还得用手握着,累得手腕酸痛。
799美元的“革命”:用消费电子逻辑重构工业产品
2023年3月, 极壳科技在Kickstarter上发布了首款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Go,定价799美元,比一部iPhone 16还便宜。参数表炸裂:整机仅2公斤, 折叠后只有A4纸大小,续航15公里能减少20%的体力消耗——相当于背30公斤包时瞬间变成24公斤。更绝的是它支持“自学习”,能根据用户步态调整助力模式,第一次穿就能适应,不像工业外骨骼要培训三天。
这价格是怎么打下来的?极壳团队干了件“离经叛道”的事:把工业供应链换成消费电子供应链。传统外骨骼用进口关节电机, 一个要2000美元,他们自研了Omega架构,把多个关节电机变成一个中置电机,成本直接砍到50美元;工业传感器要2000块,他们用消费级芯片替代,成本降到几十块。创始人孙宽说:“我们不是造火箭,是造‘户外版平衡车’。”
众筹不是“圈钱”, 是给用户发“邀请函”
极壳科技没急着上亚马逊,而是选择Kickstarter当“第一站”。这招大疆早年用过:众筹不只是筹钱,更是给核心用户发“邀请函”。他们拍了一支酷炫的宣传片, 展示产品在登山、骑行、涉水等场景的应用,连细节都抠到了——比如外骨骼表面用的是防刮涂层,登山时树枝划过不留痕;电池可拆卸,户外没电了换一块就像换手机电池。
更聪明的是“限时早鸟价”。前500名下单的用户立减200美元,还送专属登山包。后来啊上线24小时2600台被抢光,筹款突破50万美元。支持者里70%来自欧美,德国登山爱好者留言:“这玩意儿比我的车还便宜,必须买!”
社媒矩阵:YouTube上的“硬核科技博主”成了“野生代言人”
众筹只是开始,极壳团队把80%的精力砸在社媒运营上。他们没找百万粉丝的大V, 而是精准匹配“垂直领域小博主”——比如户外博主@Stephen J Reid,13.7万粉丝,专门拍野外露营和越野跑视频,受众全是“装备党”。极壳寄了台样机给他, 博主拍了一期“背着30公斤包爬雪山,外骨骼帮我省了多少力”,视频里他穿着Hypershell,轻松跑过其他徒步者,再说说镜头怼着外骨骼说:“这玩意儿让我在山道上飞起来了。”
这期视频曝光21万次直接带火了独立站流量。Similarweb数据显示, 2025年2月,极壳独立站月访问量24.4万,其中社媒流量占比48.69%,YouTube贡献了94.46%的社媒流量——他们没在YouTube投广告,全靠博主自发种草。用户评价更真实:“背着它爬黄山,膝盖不疼了还能多拍100张照片。”
独立站不是“摆设”, 是品牌的“数字客厅”
极壳的独立站像个“科技博物馆”,首页放满了权威媒体评价:FOX NEWS称它“CES 2024最酷科技单品”,Yahoo Finance夸“让户外运动进入机械时代”。他们还做了“用户故事”专栏, 晒出欧美登山客的反馈:美国用户Mike说:“用Hypershell登落基山,比开车还轻松。”英国用户Emma晒出对比照:“同样路线,没穿外骨骼用了6小时穿了4小时。”
更绝的是“内容营销”策略。博客里写“外骨骼如何改变户外运动”, 教用户“选购外骨骼的3个误区”,连“登山杖vs外骨骼,谁更省力”都做了实验。这些内容让独立站自然流量占比达30.70%, 用户停留时间超过5分钟——要知道,普通独立站用户平均停留才1分钟。
资本狂追:外骨骼爆发前夜的“玩家们”
极壳科技的融资速度,像坐了火箭。2022年拿下奇绩创坛天使轮, 数百万元;2023年Pre-A轮,德迅投资领投,数百万美元;2024年Pre A轮,绿洲资本领投,数千万元。投资人看中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品类定义权”——就像大疆定义了航拍无人机,极壳想定义“户外外骨骼”。
赛道热度肉眼可见。2023年全球外骨骼融资67起,金额超57亿元,早期项目占80%。国内玩家里有的做医疗康复,有的搞物流搬运,极壳是唯一锚定户外的。创始人孙宽说:“我们不做‘万金油’,要做‘登山杖终结者’。”
挑战:当“神器”遇到“现实场景”
当然极壳也踩过坑。早期产品续航只有10公里用户反馈:“爬一天山,半路就没电了。”团队立刻升级电池,换成了能量密度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冲到15公里。还有重量问题,第一代原型机2.5公斤,用户说:“背着还是累。”他们把电机从钛合金换成碳纤维,硬生生减了500克。
更大的挑战是市场教育。欧美用户一开始觉得:“外骨骼?是不是像《阿凡达》那样复杂?”极壳在TikTok上发“开箱30秒”短视频,展示“穿脱像穿鞋一样简单”,播放量破百万。还有用户担心:“下雨天能用吗?”他们做了防水测试,把外骨骡泡在泥水里照样正常工作——视频发出去后订单量涨了30%。
未来:从“登山神器”到“日常装备”
极壳的野心不止于登山。2024年8月, 他们发布了新款Hypershell Go X,增加了骑行模式,还能当“城市助力工具”——上班族穿它挤地铁,背电脑包也不累。创始人孙宽说:“外骨骼不该是‘玩具’,该是‘身体的延伸。”
行业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Fortune预测, 2030年全球可穿戴外骨骼市场规模将达14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2.2%。银发经济也是个蓝海——日本老龄化严重,外骨骼能帮助老人走路,国内养老机构也开始试点。
当极壳的工程师在实验室里调试电机时 或许没想到,他们造的不只是外骨骼,而是一个“机械与肉体共生”的新时代。从泰山之巅到城市街头,这件2公斤的“战甲”,正在悄悄改变人类对“力量”的定义。下一个问题:当外骨骼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还需要健身房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