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康生化被跨境物流巨头纵腾集团拟控股
一场跨界收购:物流巨头为何盯上亏损兽药股?
4月的资本市场,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这个。一家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净资产可能为负的兽药企业,突然被跨境物流巨头盯上了。没错, 就是绿康生化,那个在2024年上半年光伏胶膜毛利率跌到-14.74%的公司,现在要变成纵腾集团的了。根据4月27日的公告, 纵腾网络拟以每股13.73元的价格,受让绿康生化46,608,397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99%,交易总价近6.4亿元。交易完成后纵腾网络将成为绿康生化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从赖潭平变成王钻。
绿康生化的“双主业”困局:兽药下滑, 光伏拖累
绿康生化这事儿,得从2017年说起。那年5月,这家专注兽药研发、生产的企业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开盘那会儿,多少人羡慕它“兽茅”的头衔。上市当年,归母净利润还有8593万元,看起来风光无限。谁能想到,这竟是它的高光时刻。从2018年开始,业绩就跟坐滑梯似的,一路下滑到2022年,扣非净利润直接亏了1.2个亿。没办法,公司只能想办法“找新路”,2023年一头扎进光伏胶膜行业,想搞个“兽药+光伏”双主业。

后来啊呢?光伏行业那会儿正经历“内卷”,原材料价格跌得厉害,市场供需全乱了套。绿康生化的光伏胶膜业务,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直接干到-14.74%,每卖一平米亏一平米的钱。更麻烦的是 根据深交所规则,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为负,或者最近一年净资产为负,就要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绿康生化这两条都快占了2024年净资产大概率是负的,退市警报已经拉响了。
纵腾的资本棋局:271亿营收后的上市野心
再说说纵腾集团, 这家跨境物流企业,可能普通消费者没听过但做跨境电商的商家没几个不知道它。2009年成立,现在已经是全球跨境电商基础设施服务商,母公司就是纵腾网络。有意思的是纵腾2024年营收做到271亿人民币,利润11.2亿,利润率约4%。这个数字在物流行业不算低,但跟互联网巨头比,还是差了点意思。关键是跨境物流这行,现在太“烧钱”了——建海外仓、买飞机包机、搞数字化系统,哪样不要钱?不上市,怎么融更多资?
所以纵腾一直在找上市路径。2023年市场传它要IPO,后来啊没下文。这次直接借壳绿康生化,相当于绕开了排队审核,直接“上车”。公告里写得明白,交易完成后纵腾集团将通过绿康生化登陆资本市场。这对纵腾简直是“抄近道”;但对绿康生化,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行业视角:跨境物流的“上市焦虑”与兽药企业的“转型求生”
这事儿往大了说其实是两个行业的“双向奔赴”。跨境物流企业现在普遍有“上市焦虑”, 市场竞争太激烈了递四方、燕文这些对手都在抢份额,不融资怎么扩大规模?而兽药企业呢,传统主业增长乏力,跨界转型又屡屡碰壁,绿康生化不是第一个“卖壳”的,也不会是再说说一个。
跨境物流的“军备竞赛”:钱从哪来?
跨境物流这行,早就是“红海”了。2024年行业增速放缓到15%左右,比前几年直接腰斩。企业要想活下去,只能靠“拼服务”——谁的海外仓多、谁的清关快、谁的尾程成本低,谁就能抢到商家。但这些都需要钱堆起来。比如建一个1万平方米的海外仓,光设备、租金就得几千万;包一架全货机一趟,少说几百万。纵腾集团2024年营收271亿,但利润才11亿,利润率4%,说明大部分钱都砸在扩张上了。
再看行业里的“前辈”, 递四方2018年被收购后2023年营收突破300亿,但依然在持续融资。燕文物流2022年冲刺IPO,虽然失败了但至少说明这条路走得通。纵腾这次借壳, 算是个“聪明办法”——不用排队,不用解释业务模式,直接把绿康生化的“壳”拿来用,省了不少事。
兽药企业的“跨界试错”:光伏胶膜的教训
绿康生化的光伏转型,堪称“跨界翻车”典型案例。2023年它宣布进入光伏胶膜行业,当时光伏行业正处在“高光时刻”,原材料价格低,市场需求大。但问题是绿康生化没有任何光伏行业经验,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客户资源,只能从零开始。
后来啊2024年光伏行业突然“变天”, 多晶硅价格从30万一吨暴跌到8万一吨,下游组件厂商纷纷降价,胶膜跟着跌价。绿康生化的光伏胶膜业务,主要原因是采购成本高、销售价格低,毛利率直接变负。更惨的是兽药主业也没起来2023年兽药业务营收才3.2亿,比2022年还降了10%。双主业不成,反而成了“双拖累”。
争议与挑战:纵腾接手后能“翻盘”吗?
这事儿传出来后市场争议不小。有人觉得这是“神仙组合”, 物流巨头有了上市壳资源,兽药企业活了过来;但也有人嘀咕,一个送包裹的,怎么突然懂起兽药和光伏了?这不是“跨界”是“跨栏”吧?
协同效应还是“两张皮”?物流与兽药的基因差异
纵腾的核心业务是跨境物流, 服务对象是跨境电商卖家,帮他们把商品从中国送到国外消费者手里。绿康生化呢,主业是兽药,客户是养殖户、饲料厂,产品在国内销售。一个做“出口”,一个做“内销”;一个服务中小企业,一个服务行业大客户。这两者的业务协同性,实在看不出在哪里。
更麻烦的是绿康的光伏胶膜业务。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14.74%,这个业务要不要保留?如果要保留,纵腾得派多少人去管理?如果不要,怎么处理?直接关停会亏损,卖掉可能没人接。这些都是纵腾接手后要头疼的问题。
借壳上市的“隐形成本”:业绩承诺与监管压力
借壳上市听着美,但“隐形成本”高着呢。根据A股规则,借壳方一般要做出业绩承诺,比如未来三年净利润要达到多少。纵腾2024年利润11.2亿,如果承诺2025年净利润15亿,压力不小。万一达不到,就要补偿股份,这对纵腾的股东可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监管压力。绿康生化现在是“ST股”风险,如果2024年净资产为负,直接就会被ST。纵腾接手后得想办法把净资产做正,不然就算上市了也是个“ST股”,谁愿意买?而且绿康生化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 比如应收账款,2023年应收账款余额2.3亿,占营收的30%,能不能收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跨境电商物流的下一个风口:纵腾的“借壳”给行业什么启示?
不管怎么说 纵腾这次借壳,给跨境电商物流行业提了个醒:光靠“烧钱”扩张不行,得有稳定的资本支持。而中小传统企业,遇到主业瓶颈时“卖壳”也不是坏事,关键看接手方是谁,能不能真正盘活资产。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物流行业的洗牌加速
跨境电商物流行业,早过了“野蛮生长”的年代。2020年疫情那会儿,多少物流企业靠“一柜难求”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呢?运价跌回原形,企业开始比拼“内功”。比如某头部物流企业, 2023年通过优化海外仓布局,将尾程配送时效提升了20%,客户复购率从35%涨到52%。这说明,行业正在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
纵腾这次借壳,可能会加速行业洗牌。小物流企业没资本支持,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大企业有了资金,可以更放心地搞技术创新,比如开发AI智能分拣系统,或者布局海外本地化配送网络。未来几年,行业可能会出现几家“巨无霸”,剩下的只能在细分领域找生存空间。
中小卖家的“物流依赖”:巨头控价背后的议价权变化
对中小跨境电商卖家物流成本直接决定利润率。以前物流企业多,卖家可以货比三家,现在巨头整合后议价权可能向物流企业倾斜。比如某卖家透露,2024年上半年物流成本占营收比例从18%涨到22%,利润被压缩了不少。
但也不全是坏事。巨头有了资金,可能会推出更多增值服务,比如海外仓一件代发、退货处理、关税代缴等。这些服务虽然贵点,但能帮卖家省心省力。比如某服装卖家用了巨头的海外仓服务, 订单处理时效从3天缩短到1天差评率从8%降到3%,销量反而提升了15%。这说明,卖家愿意为“效率”买单。
绿康生化的“出路”:剥离还是转型?
纵腾接手绿康生化后最可能的操作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光伏胶膜业务毛利率负,留着就是个坑,大概率会卖掉或者关停。兽药业务呢?虽然现在不行,但绿康生化毕竟有十几年行业经验,技术积累还在。说不定纵腾会保留兽药业务, 但换个玩法——比如把兽药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东南亚、非洲市场,那里畜牧业正在发展,需求大。
有意思的是2024年东南亚兽药市场规模增长了12%,但中国兽药企业占比不到20%。如果纵腾能把绿康生化的兽药通过跨境物流渠道卖出去,说不定能盘活这个业务。这比搞光伏靠谱多了毕竟物流是纵腾的老本行。
写在再说说:一场“各取所需”的资本游戏
说到底, 纵腾控股绿康生化,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资本游戏。纵腾需要上市壳资源,绿康生化需要“救命钱”。至于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后续整合。但不管后来啊如何, 这事儿给行业提了个醒:传统企业遇到瓶颈时别死磕主业,看看能不能找个“好婆家”;物流企业想做大,光靠烧钱不行,得学会“借力打力”。
对普通消费者可能觉得这事儿离自己很远。但跨境电商物流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影响你买到的商品价格和配送时间。说不定哪天你买的宠物用品,就是通过绿康生化+纵腾的组合送到你手里的呢?谁知道呢,资本这东西,变数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