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与Tokopedia加速重组裁员数百人

6月的印尼雅加达,TikTok和Tokopedia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丝不安。字节跳动旗下的电商业务正在经历一场“瘦身”——数百张工位即将空置, 员工总数从5000人砍到2500人,降幅像一把刀,直接劈向了合并后的冗余。这并非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TikTok在东南亚市场遭遇监管铁拳与竞争绞杀后的战略收缩。有人说是“断臂求生”,也有人质疑“为时已晚”,但无论如何,这场裁员潮正在 印尼电商的格局。

裁员不是终点,是战略收缩的信号

从15亿美元收购到50%裁员:算不过来的账?

2024年1月, 字节跳动豪掷15亿美元收购Tokopedia 75%股份,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TikTok破局印尼电商禁令的妙棋。彼时印尼政府刚以“保护中小微企业”为由, 叫停了TikTok Shop的社交电商服务,而Tokopedia作为本土头部平台,拥有现成的电商牌照和用户基础,两者合并似乎能让TikTok曲线救国。只是仅仅一年多后 当初的“强强联合”就变成了“大规模裁员”,这背后的账恐怕连字节跳动的财务部门都算得头疼。

TikTok与Tokopedia加速重组:裁员数百人背后的战略调整与市场博弈
TikTok与Tokopedia加速重组:裁员数百人背后的战略调整与市场博弈

合并初期, TikTok Shop与Tokopedia的员工总数飙升至5000人,涵盖物流、运营、市场、技术等全链条。但实际整合效果却差强人意——物流系统对接不畅, 运营团队各自为政,市场活动重复投入,高昂的人力成本像无底洞般吞噬着利润。据知情人士透露, 2025年第一季度,合并后的Tokopedia业务运营成本同比上涨了35%,而GMV增速却不到15%,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让字节跳动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用裁员来止血。

被裁掉的员工:谁在为“效率”买单?

这次裁员并非“一锅端”,而是精准打击。消息人士称, 物流运营部门的裁员比例最高,接近60%;接下来是市场营销团队,裁掉了约40%;技术研发和客服部门也未能幸免,但幅度相对较小。一位在Tokopedia工作了5年的物流经理在离职后无奈表示:“我们刚把三个仓库的系统打通, 下一周就收到裁员通知,感觉过去两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更讽刺的是就在裁员前一周,公司还在组织“物流效率提升培训”,如今培训师自己可能也要另谋出路。

被裁员工的遭遇让人唏嘘,但从商业逻辑来看,这或许是必然选择。TikTok的算盘很明确:保留核心算法团队和社交电商运营骨干,砍掉那些与Tokopedia重叠的低效岗位。比如原来的两个市场部合并成一个, 原来的三套物流系统精简为一套,这样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提升决策效率。只是这种“优化”对普通员工无异于一场灾难。

印尼市场的困局:监管铁拳与竞争绞杀

禁令下的破局术:TikTok为何选择Tokopedia?

2023年10月,印尼政府的禁令像一盆冷水浇在了TikTok头上。当时的规定明确要求“社交媒体平台不得开展电商业务”,理由是担心巨头挤压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TikTok Shop在印尼上线仅一年多,GMV就突破了10亿美元,增速快到让本土平台坐立不安。禁令之下TikTok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彻底退出印尼电商市场,要么寻找“本土代理人”。

到头来TikTok选择了后者,而Tokopedia成了最佳“接盘侠”。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本土电商巨头, 曾一度占据印尼市场30%的份额,但近年来被Shopee、Lazada步步紧逼,2023年GMV增速已跌至个位数。Tokopedia需要TikTok的流量和算法, TikTok需要Tokopedia的牌照和本地资源,这场“各取所需”的合并看似双赢,实则埋下了后续矛盾的种子。比如Tokopedia的老员工对TikTok的“外来者”身份颇有微词, 而TikTok的团队又觉得本土团队效率低下这种文化冲突直接影响了整合进度。

反垄断调查: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合并后的Tokopedia市场份额一度飙升至35%,直接引发了印尼反垄断机构的警惕。2024年下半年, 印尼反垄断委员会启动调查,认为TikTok与Tokopedia的合并可能形成“数据垄断”和“市场支配地位”,要求平台必须确保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支付方式,物流服务商也不能只与Tokopedia合作。

监管压力让TikTok不得不在业务重组中“戴着镣铐跳舞”。比如原计划整合TikTok Pay与Tokopedia支付系统的方案被搁置,物流合作方也从原来的独家变成了多家竞争。这些调整虽然符合监管要求,却增加了运营复杂度,进一步推高了成本。有行业分析师指出, TikTok在印尼的“合规成本”已经占到了总运营费用的20%,远高于其他东南亚市场。

竞争对手的围剿:TikTok还有多少牌可打?

Shopee的低价陷阱:TikTok学不会的“下沉”?

印尼电商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 Shopee凭借母公司Sea集团的资本支持,用“免运费+补贴”的低价策略牢牢占据着市场第一的位置,2024年市场份额高达42%。比一比的话, TikTok Shop的社交电商模式虽然新颖,但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却远不及Shopee。一位在印尼做跨境电商的卖家透露:“Shopee的用户对价格极度敏感, 9.9美元的T恤能卖爆,但同样的产品在TikTok上,哪怕有算法推荐,也卖不动。”

TikTok并非没有尝试过低价策略,但效果不佳。2024年双11期间, TikTok Shop投入了5000万美元补贴,但GMV增速却只有Shopee的三分之一。问题出在哪里?Shopee的低价是建立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上的——通过大规模集采压低进货成本, 再以补贴形式让利消费者;而TikTok的供应链能力薄弱,只能靠商家自行降价,后来啊导致“越补越亏”。裁员后 TikTok可能会减少这类烧钱活动,转而聚焦高利润品类,比如美妆和3C数码,但这又可能限制其用户增长空间。

Lazada的供应链优势:TikTok的物流短板怎么补?

如果说Shopee的杀手锏是低价,那Lazada的王牌就是供应链。背靠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 Lazada在印尼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仓储配送体系,商品从下单到收货平均只需3天而TikTok Shop与Tokopedia整合前,这一数据是5天。物流时效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2024年Q1的调研显示, Lazada的用户满意度达到78%,而TikTok Shop只有65%。

整合Tokopedia后 TikTok原本以为能快速补齐物流短板,但现实给了当头一棒。Tokopedia的仓储系统多且杂雅加达有5个大型仓库, 泗水、棉兰各3个,系统标准不统一,货物调拨效率低下。一位参与物流整合的工程师吐槽:“光是核对库存数据就花了两个月, 经常出现A仓库显示有货,B仓库却说缺货的情况。”裁员或许能精简物流团队,但短期内很难解决系统整合的难题。Lazada明摆着不会给TikTok喘息之机, 2025年计划再投资3亿美元扩建印尼仓储网络,进一步拉大与TikTok的差距。

卖家的变与不变:裁员潮中的生存法则

短期阵痛:流量波动与运营成本变化

对依赖TikTok Shop的卖家裁员潮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流量不确定性。2025年6月裁员消息传出后 不少卖家发现店铺的自然流量下降了15%-20%,特别是那些非核心品类的商家。“我们做家居用品的,以前每周能接到50个订单,现在只有30个多了感觉平台在‘断流’清退小卖家。”一位在雅加达做家居电商的卖家抱怨道。

运营成本也在发生变化。裁员后TikTok Shop对商家的佣金率从5%上调至6%,一边取消了新商家的流量扶持政策。更让卖家头疼的是客服响应速度变慢——以前遇到物流问题,2小时内就能得到回复,现在往往要等上一整天。某服装品牌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佣金上涨1%, 加上客服效率降低导致的退货率增加2%,我们每个月要多支出8%的成本,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长期红利:效率提升带来的新机会

尽管短期阵痛明显,但部分卖家也看到了长期机会。2025年7月, TikTok Shop与Tokopedia的物流系统完成初步整合后配送时效从5天缩短至3.5天退货率从12%降至9%。某美妆品牌负责人分享了她的经历:“整合后我们的物流成本降低了15%, 主要原因是仓库离消费者更近了而且配送破损率也下降了。虽然流量少了但转化率从2.5%提升到了3.2%,整体销售额反而增长了10%。”

还有啊,TikTok的算法优势在整合后进一步显现。通过分析Tokopedia的用户数据, TikTok的推荐系统变得更加精准——比如能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记录,推送个性化的商品推荐。某数码配件卖家透露:“以前我们的产品要曝光10万次才能成交30单, 现在只要5万次就能成交25单,获客成本几乎降了一半。”对卖家而言,适应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产品+供应链”的双重优化,单纯依赖流量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

东南亚电商的精细化转向:野蛮生长时代结束

从“烧钱换市场”到“效率换利润”

TikTok在印尼的裁员并非孤例,而是东南亚电商行业整体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2024年以来 亚马逊、Shopify等平台相继在东南亚裁员收缩,Shopee母公司Sea Group也宣布“减少补贴,聚焦盈利”。这背后是资本市场的压力——2023年东南亚电商行业的融资额同比下降了40%,投资者不再为“烧钱换增长”的故事买单。

精细化运营的核心是“降本增效”。对平台砍掉低效业务、优化组织结构是必经之路;对卖家而言,则需要提升供应链效率、打造差异化产品。某跨境电商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 2025年第二季度,采用“小单快反”模式的卖家,利润率比传统模式高出23%。这说明,东南亚电商市场已经从“拼流量”进入了“拼效率”的新阶段。

本地化不是口号:合规与文化的双重考验

对于TikTok印尼市场的教训很深刻:全球化平台必须尊重本地规则和文化。除了数据本地化、 支付方式多样化等合规要求,本地化还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在印尼,穆斯林用户占比高,商品需要符合清真认证;节日期间,平台需要设计符合当地习俗的营销活动。Tokopedia的本土团队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但裁员后如何保留这些人才,成了TikTok的新课题。

更深层的文化融合也不容忽视。TikTok的团队年轻、 激进,习惯用“快速试错”的方式推进业务;而Tokopedia的老员工则更注重稳健和流程。这种冲突在合并初期频繁爆发,甚至导致一些核心项目延期。裁员虽然能精简团队,但如果不能解决文化融合问题,未来的整合之路依然会充满阻力。毕竟电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团队的凝聚力往往比战略本身更重要。

6月的裁员潮或许只是开始。TikTok在印尼的电商之路, 就像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道——左边是监管的悬崖,右边是竞争的深渊,脚下还踩着整合的绊脚石。有人认为这是“壮士断腕”,也有人觉得是“病急乱投医”,但无论如何,这场变革正在重塑东南亚电商的生态。至于TikTok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或许要看它能否真正把“效率”和“本地化”刻进DNA里而不是用裁员来掩盖战略的迷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