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日本站开卖不到1个月

日本市场突然热闹起来:TikTok电商开卖一个月, 跨境卖家都在琢磨什么

最近跨境圈里聊得最多的,可能就是TikTok日本站了。正式开放电商功能不到一个月, 后台就有卖家晒出订单截图——不是那种刷单的假数据,是实实在在的日元结算订单,金额不算夸张,但胜在稳定。有人感叹“日本市场终于动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说“不就是试水阶段吗,能有多少水”。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以“高门槛、慢节奏”著称的市场,突然有了点不一样的烟火气。

那些悄悄吃上红利的卖家,做对了什么?

不说虚的,直接看数据。根据Kalodata8月的监测报告,日本站热销榜前50的商品里跨境店铺占比超过60%。这数字有点意思,说明不是个别案例,是一批人已经摸到了门道。有个做折叠洗衣袋的卖家,7月底刚上架,8月中旬就冲进了家居类目前十。他们的打法简单到有点“笨”:拍视频, 不展示产品多好看,就拍东京20平出租屋里怎么用这个袋子把换洗衣物分类收纳,镜头扫过堆满杂物的角落,再切到袋子叠好放进柜子的画面。底下评论全是“同款出租屋”“救星啊”,转化率直接拉到4.2%,比行业平均高出一截。

TikTok日本站开卖不到1个月,一批中国卖家悄悄赚翻了客单价超出100人民币
TikTok日本站开卖不到1个月,一批中国卖家悄悄赚翻了客单价超出100人民币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场景化内容嘛,早玩烂了”。但日本市场的场景化,和其他地方真不一样。东南亚用户可能吃“搞笑+低价”, 欧美用户吃“专业测评+功能亮点”,但日本用户更吃“生活共鸣+细节真实”。那个洗衣袋的视频里 连墙角的霉斑都没修,字幕用的是日语口语“これで部屋がスッキリする”,反而让人觉得“可信”。

日本用户到底在TikTok上买什么?不是便宜货, 是“刚好需要”

翻热销榜会发现一个怪现象:没有9.9元的包邮爆款,也没有“全网最低”的夸张标题。大部分商品价格集中在50到150元人民币,卖得最好的是那些“说不上来多牛,但离了不行”的小东西。比如桌面小型风扇, 转速不高,但标注了“静音20分贝”“续航8小时”,视频里拍的是上班族在闷热的办公室里风扇对着文件吹,纸页不乱飞;还有分装盒,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磨砂白+透明盖子,展示怎么把化妆品分装进去放通勤包,底部还贴了“防漏测试”的小视频片段。

这些产品的共性,就两个字“精准”。日本消费者对“需求”的理解很实在:我不需要你告诉我这个风扇能吹多远, 我需要知道它会不会吵到我同事;我不需要你夸分装盒多好看,我需要知道它漏不漏油。Kalodata的数据显示, 日本站商品的详情页平均停留时间比美区高2.3秒,别小看这几秒,说明他们真的在认真看细节。

中高龄用户才是“隐藏大佬”?50+群体花钱不含糊

说起日本网购市场,大家总以为年轻人是主力。但TikTok日本站的数据给了个惊喜:50岁以上用户的购买占比达到35%,而且客单价比年轻群体高18%。这部分用户不爱发评论,不点赞,但会默默加购,等直播结束直接下单。有个卖护腰靠垫的卖家, 8月初发现订单里突然多了很多“银色头发”的备注,后来才知道是TikTok上“父母节礼物”的内容火了——年轻人拍给父母买的护腰垫,视频里父母试用时舒服的表情,比任何文案都有说服力。

这群用户的特点也很明显:对“健康”“实用”敏感,对“网红”“潮流”无感。所以有卖家专门做了“中老年友好型”内容:视频节奏慢, 字幕大,产品演示时故意放慢动作,比如展示靠垫怎么调节高度,镜头会停留3秒在调节旋钮上。转化率怎么样?一个靠垫卖到¥129,月销能有2000+,靠的就是这波“银发经济”。

内容打法的差异:别学美区“夸张表演”, 日本要“安静种草”

做TikTok电商的人,可能都刷过美区的“开箱大惊喜”“秒杀倒计时”那种风格,但在日本,这套行不通。日本用户的内容偏好,更接近“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比如有个卖收纳架的卖家, 没请模特,就拍自己30平的房间,从“乱得下脚都没有”开始,逐步把收纳架组装起来把东西分类放进去,再说说镜头扫过整个房间,字幕只写了“6時間かかったけど…”。底下评论有人问“链接在哪”,有人说“也想试试”,根本不用喊“买它”。

内容节奏也很关键。日本用户的短视频完播率比东南亚低15%,但“二次播放率”高8%。什么意思?他们可能第一次没看完,但会划回去重看关键细节。所以爆款视频往往有个特点:前3秒抛出“痛点”,中间10秒展示“解决方案”,再说说3秒留“悬念”。这种结构,反而能让他们反复观看。

服务透明度:日本市场的“生死线”, 不是说说而已

跨境卖家最头疼的售后在日本站可能是“决定生死”的一环。有卖家做过测试:同一款产品, 一个页面标注“运费¥500,7-10天到货,不支持退货”,另一个页面标注“运费¥500,7-10天到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后者转化率是前者的2.1倍。日本消费者对“风险”极度敏感,哪怕多花点运费,也要知道“买错了能不能退”。

语言服务也很重要。不是简单挂个“翻译软件”就行,而是要有“能看懂”的日语客服。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店铺, 专门找了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做兼职客服,回复速度虽然不快,但会用“お待たせしました”“ご確認いたします”这种礼貌用语,差评率比机器客服低60%。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日本市场,是真的。

现在入场还来得及吗?别想着“赚快钱”, 要赚“慢钱”

有人问“TikTok日本站开卖一个月,现在进去是不是晚了?”其实早不晚,关键看你怎么做。早期红利期已经过了那种随便发个视频就能爆单的日子不存在了但精细化运营的红利才刚开始。比如选品, 别再盯着“大爆款”了日本市场更吃“小众精准”——卖宠物用品的可以专攻“猫咪小空间爬架”,卖厨房用品的可以做“一人份便当盒”,越垂直,越容易做透。

流量成本也在慢慢涨,但还没到“高不可攀”的地步。8月的数据显示,日本站CPM比美区低40%,比东南亚高20%,处于“性价比不错”的阶段。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布局“内容矩阵”:主账号做产品种草, 小号分享使用场景,甚至用本地KOC的真实反馈,降低用户的信任成本。

说到底,TikTok日本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潜力大,但也需要耐心喂饭。那些急着冲销量、 压价格的,可能会摔跟头;但那些愿意花时间研究用户、打磨产品、做好服务的,说不定能在这个“慢市场”里吃到属于“慢玩家”的甜头。毕竟日本消费者从不为“冲动”买单,他们只会为“值得”付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