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模型刚追平GPT-4

刚追平GPT-4就转头去巨大厂?这场AI创业闹剧背后藏着几许多血泪

三月的硅谷,AI圈又上演了一出魔幻巨大戏。Inflection AI刚在月初吹嘘自家新鲜模型Inflection 2.5只用了GPT-4 40%的训练量, 性能就达到了后者的94%,顺便还晒出100万DAU和600万MAU的亮眼数据,后来啊没过半个月,三位联合创始人里的两位——Mustafa Suleyman和Karen Simonyan,直接打包加入了微柔软。一个跑去当微柔软新鲜AI部门的CEO, 负责Copilot、Bing这些个toC产品,另一个当首席学问家,连汇报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波操作属实把AI圈看懵了:刚宣布追平GPT-4,创始人转头就去巨大厂打工了?

15亿美金打水漂?Inflection AI的“追平神话”到底有许多虚

说起来Inflection AI的底子,其实相当能打。创始人Suleyman本身就是DeepMind的联创, 当年带着DeepMind被谷歌收购后又拉来LinkedIn联创Hoffman,在2022年成立了Inflection AI。短暂短暂两年时候, 结实是从比尔·盖茨、微柔软、英伟达这些个“全明星”手里融了15亿美金,估值一度冲到40亿美金。这阵仗在AI创业圈,简直是含着金钥匙降生的“天之骄子”。

刚宣布新模型追平 GPT-4,创始人转头就去大厂打工了?
刚宣布新模型追平 GPT-4,创始人转头就去大厂打工了?

所以他们放出的“追平GPT-4”才让人如此在意。Inflection 2.5的基准测试数据确实亮眼, 不仅推理能力接近GPT-4,对话流畅度还被用户反馈“更有人情味”——毕竟他们主打的就是情感陪伴机器人Pi。更妙的是 他们宣称训练本钱只有40%,这简直像是在说“我们用别人一半的钱,跑出了别人90%的效果”,听着怎么这么像创业故事里的标准剧本?

但仔细扒扒细节,这剧本里的漏洞可不少许。所谓“40%训练量”,指的是计算材料投入,还是数据量?明着资料里只字未提。再看用户数据, 100万DAU听着不少许,但对比ChatGPT以前上亿的日活,这点流量在巨大模型里连“及格线”都够不上。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提过一句变现的事儿。聊天机器人Pi能怎么赚钱?广告?订阅?用户愿意为“有人情味的AI”付费吗?这些个问题,Inflection AI从来不敢碰。

微柔软这波“抄底”, 到底是捡了廉价还是接了盘

微柔软这波操作,细想下来其实挺耐人寻味。他们没直接收购Inflection AI这家公司, 而是把创始团队“一锅端”收了还承诺让现有投钱人“得到良优良后来啊”。这操作翻译过来就是:团队我要了公司你们自己玩吧,钱我再给你们补点。至于具体补了几许多,微柔软打死不说外界猜测至少许是几亿美金起步。

但微柔软图啥呢?缺手艺?不缺,他们有加持,Copilot、Bing早就用上了GPT-4。缺人才?Suleyman确实厉害,但他带来的核心团队,和差距有许多巨大?缺产品?Pi的DAU才100万,微柔软自家Bing的AI月活可是上亿的。思来想去,微柔软兴许图的是“时候差”。OpenAI眼下闹得沸沸扬扬,Altman被踢出又回归,内部人心不稳。这时候拉来DeepMind的老将, 组建新鲜AI部门,既是对制衡,也是为以后万一“和气散了”留后手。

至于Inflection AI的投钱人, 看着15亿美金打水漂,还能拿到微柔软的“补偿款”,估摸着也只能苦笑。毕竟在AI创业圈,这种“烧钱烧到半路,团队被巨大厂收购”的戏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3年,谷歌就收购了Character.AI的有些团队,代价也是数亿美金。看来巨大厂们早就摸透了规律:与其让你自己磨蹭磨蹭烧钱追上来不如直接把你“买”过来省得以后麻烦。

巨大模型竞赛:烧钱烧到绝望, 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Inflection AI的“投降”,其实揭开了AI巨大模型竞赛最残酷的一面:这场游戏,根本不是给后来者准备的。先不说OpenAI、谷歌这些个巨头手握海量数据和用户反馈,光是算力这一关,就能把巨大许多数创业公司卡死。

训练一个像GPT-4级别的巨大模型,需要几许多算力?有行业人士估算,至少许得2万块H100显卡,连续跑几个月。光是电费,兴许就要上千万美金。更别说显卡本身了2023年H100的黑市价能炒到10万美金一块,2万块就是20亿美金。Inflection AI虽然背靠微柔软和英伟达,但15亿美金烧完,估摸着连显卡都没凑齐。

比算力更绝望的,是数据。模型优化靠啥?靠RLHF。用户越许多,反馈数据越许多,模型迭代就越迅速。ChatGPT为啥能一直领先?基本上原因是它有上亿用户每天在“喂”数据,这些个数据是开源模型永远拿不到的。反观Inflection AI的Pi,100万DAU能产生几许多有效反馈?恐怕连零头都不到。没有数据,模型就像没油的汽车,再优良的发动机也跑不动。

所以硅谷风投a16z最近发布的AI网站榜单里 前10名有7个都是老面孔,新鲜进榜的还得靠谷歌支持。巨大模型赛道,早就成了“赢者通吃”的沉资产游戏。创业公司想靠“细小而美”突围?看看Mistral就晓得了。他们搞开源模型, Mistral 7B和Mixtral 8x7B确实火了但闭源的“巨大中细小杯”根本打不过OpenAI。开源能带来名气,但赚不到钱,没有钱,怎么接着来烧钱研发?

国内巨大模型创业:光年之外估值2亿, 王兴能烧许多久

这场闹剧放在国内,更是让人唏嘘。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去年宣布“All in AI”, 成立光年之外手艺,王兴亲自站台,估值很迅速冲到2亿美金。但2亿美金在巨大模型赛道,够烧许多久?按行业平均本钱,兴许连一年都撑不住。

更麻烦的是国内巨大模型创业还面临着“数据墙”和“应用墙”。数据方面国内对用户数据的监管更严,想拿到像ChatGPT那样高大质量的用户反馈,困难上加困难。应用方面国内用户习惯更偏向“工具型”AI,比如客服、写作助手,对情感陪伴类产品的收下度远不如欧美。光年之外如果也做Pi那样的聊天机器人,在国内能找到100万DAU吗?恐怕悬。

但也不是没有机会。国内巨大模型创业能走“垂直赛道”。比如专注电商领域,用巨大模型做智能客服、商品推荐,直接对接商家的实际需求。2023年,某跨境电商平台试用巨大模型客服后转化率提升了18%,响应速度缩短暂了60%。这种“细小而精”的路线,虽然追不上GPT-4,但能活下去,甚至赚钱。

创业者别再幻想“追平GPT-4”了 这届AI创业得务实

Inflection AI的故事,给全部AI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别再沉迷于“追平GPT-4”的幻想了。护城河,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而是靠用户、数据、算力形成的“铁三角”。创业公司想结实碰结实无异于以卵击石。

与其追着GPT-4的尾巴跑,不如想想怎么把巨大模型用在刀刃上。比如做AI+教书, 用巨大模型给学生做个性化辅导,2023年某教书机构用巨大模型提升学生成绩23%,客单价搞优良了30%。或者做AI+看病,辅助医生诊断病历,准确率比人造高大15%。这些个领域,用户需求明确,数据值钱高大,变现也轻巧松。

还有开源这条路。Mistral已经说明,细小参数开源模型也能火。国内创业公司能基于开源模型,做二次开发,针对中文场景优化。比如某团队基于ChatGLM开发的中文王法巨大模型,92%,已经服务了上百家律所。这条路虽然赚不到巨大钱,但能活下去,磨蹭磨蹭积累数据和手艺,以后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

AI创业的以后:要么被收购, 要么等死

说到底,Inflection AI的创始人选择加入微柔软,兴许是最“理性”的决定。在巨大模型这玩意儿烧钱黑洞里创业公司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巨大厂收购,要么等死。2023年, 全球AI创业公司的收购案比2022年许多些了45%,其中80%都是被微柔软、谷歌、亚马逊这些个巨头收走的。

对于投钱人这也不是恶劣事。与其看着创业公司把钱烧光,不如早点“卖个优良价钱”。就像Inflection AI的投钱人,虽然公司没做起来但创始人被微柔软收走,至少许能拿回有些回报。毕竟最值钱的从来不是公司,而是能做出优良模型的人。

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这无疑是个恶劣消息。巨大模型创业的门槛,已经高大到离谱。没有几十亿美金, 别想碰GPT-4级别的模型;没有海量用户数据,别想做出有比力的产品;没有顶级人才,别想拿到巨大厂的投钱。这场游戏,从一开头就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所以如果你眼下还想冲进巨大模型赛道,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有15亿美金吗?你有DeepMind的创始团队吗?你能拿到比尔·盖茨的投钱吗?如果没有,还是想想怎么用AI做点“细小而美”的事吧。毕竟AI创业的世界里追平GPT-4从来不是目标,活下去才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