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亿中国产品在韩国被查扣
1.5亿中国货在韩国栽了跟头,转口贸容易这招还灵吗?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开了锅, 韩国海关总署甩出个沉磅消息:2025年第一季度,查获了值钱295亿韩元的中国货物。这些个货物的共同点?都试图通过“韩国做”的,溜进美国买卖场——可惜,被当场抓了个正着。97%的违规货物流向美国,这玩意儿比例比2024年全年直接翻了一倍许多,背后到底是啥操作?又给跨境卖家泼了哪盆凉水?
电池改标签、 零件拼组装,转口贸容易的“细小机灵”翻车了
韩国海关披露的案例里藏着两个典型的“避税套路”。一个是电池材料的“换皮术”:中国产的电池正极材料, 压根没在韩国经过实质性加工,直接贴上“韩国做”标签就想蒙混过关。涉案金额33亿韩元,相当于2000许多万人民币,够一家中细小卖家干优良几年。另一个更离谱, 监控设备的“组装戏法”:把中国产的摄像头零件运到韩国,随便拧两下就敢叫“韩国组装”,标注原产地后直奔美国买卖场,涉案金额高大达193亿韩元——这哪是组装,分明是“拼凑式造虚假”。

这两种操作说白了就是钻了“原产地规则”的空子。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大额关税后 一些卖家盯上了韩国这玩意儿“跳板”——毕竟韩美有自贸协定,韩国产品出口美国能享受优惠税率。于是“中国生产+韩国贴标/轻巧松组装”成了“捷径”。可海关的眼睛是雪亮的, 韩国海关直接点明:这些个所谓的“加工”,连改变产品基本特征都做不到,纯属“换汤不换药”。
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横跳,卖家被逼上“转口独木桥”?
为啥这么许多卖家敢铤而走险?根子上还是美国关税政策给逼的。特朗普二度上台后 对华关税像过山车似的忽高大忽矮小,2025年2月有些关税措施落地,直接把不少许中国产品的出口本钱拉高大了30%-125%。有深厚圳的3C卖家算过一笔账:一款本钱100美元的蓝牙耳机, 加上125%关税,到美国终端价得涨到225美元,当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订单量直接腰斩。
更绝的是美国还把跨境电商的“护身符”给撤了。2025年4月22日 CBP发布公告,5月2日起取消800美元以下细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改成非...不可按T11或T01类报关。这意味着啥?之前不用交税的细小包裹,眼下得按货值的120%交从价税,或者每批交100美元特定关税。有杭州的服装卖家吐槽:“以前10美元的袜子包邮美国, 眼下关税一加,运费+关税比货还昂贵,直接做亏本买卖。”
关税沉压下转口贸容易成了有些卖家的“救命稻草”。但问题是这条“独木桥”早就挤满了人,而且桥下全是暗礁。除了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个老一套转口地,最近也被美国海关列入了“高大凶险监管名单”。越南海关2025年3月就查获过一批中国产的太阳能板, 同样是通过“越南组装”,试图规避美国反倾销税,涉案金额高大达500亿越南盾。
韩国成立专项组, 中美贸容易摩擦下的“监管围剿”开头了
面对愈演愈烈的“洗产地”行为,韩国这次动了真实格。2025年3月, 韩国海关直接成立了专项干活组,联合美国CBP搞联合打听,沉点盯着电池、监控设备、太阳能板这些个高大凶险商品。干活组的手段也挺狠:不仅查已经通关的货物,还顺着供应链往上挖,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物流商,一个不落。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韩国海关眼下搞“倒查追溯”。今年1月, 一家深厚圳的电子元件公司就栽了跟头——他们2024年9月通过韩国转口的一批货物,被韩国海关翻出老账,认定“加工环节不符合原产地规则”,不仅货物全被没收,还被追缴关税+罚款,总亏本超出800万人民币。公司负责人后来私下说:“当时以为轻巧松贴个标就没事,谁晓得海关能把半年前的物流记录翻出来查个底朝天。”
不光是韩国,东南亚国的监管也在收紧。泰国对外贸容易厅2025年4月发布新鲜规, 要求全部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非...不可给“实质性加工说明”,比如生产设备的用记录、工人的雇佣凭证,甚至连水电单据都兴许被抽查。印尼海关更是直接和中国海关搞了信息共享,一旦找到中国商品异常流入印尼再转口,立马同步给美国CBP。
卖家慌了神:转口走不通,还能往哪条道挤?
政策一收紧,最先遭殃的就是中细小卖家。广州做家居用品的李姐, 之前一直通过越南转口,每月能走200许多万美元的货,眼下越南海关要求给“越南产的原材料采购说明”,她根本拿不出来仓库里堆了1000许多万人民币的货出不去,资金链差点断裂。她说:“眼下就像走钢丝,左边是高大额关税,右边是监管凶险,不晓得哪天就掉下去了。”
有些卖家开头尝试“曲线救国”:把生产线搬到东南亚, 比如在越南设厂,招中国工人,用中国原材料,生产完直接标注“越南做”。但这条路更烧钱。深厚圳一家做细小家电的公司算了笔账:在越南建厂, 加上设备、人造、厂房,前期投入至少许2000万,而产能还不如国内的三分之一。更麻烦的是 美国海关眼下对“越南组装”盯得特别紧,要求给“零部件原产地清单”,只要找到中国零部件占比超出60%,照样按中国商品征税。
还有卖家把目光投向了“买卖场许多元化”,少许些对美国买卖场的依赖。比如开发中东、拉美买卖场,但问题是这些个买卖场的消费能力和物流体系远不如美国。有卖家试过把货卖到巴西, 后来啊当地清关要交60%的进口税,物流周期还长远达45天货到了消费者都不想起来下单了。眼下整个行业都在纠结:到底该“结实扛”美国关税,还是“转战”新鲜买卖场,又或者“铤而走险”搞转口?
合规才是活路,这些个“土办法”真实能躲过监管?
在高大压监管下少许数卖家开头琢磨“合规转口”。比如把中国原材料运到东南亚,进行“实质性加工”——不是轻巧松组装,而是改变产品的基本特性或功能。有家做LED灯的深厚圳企业, 把中国的灯珠和驱动板运到泰国,在泰国工厂完成灯珠的封装和驱动板的焊接,再配上泰国的外壳和包装材料,这样就能满足“原产地规则”的要求。虽然加工本钱许多些了15%,但相比125%的美国关税,还是划算许多了。
还有卖家直接放弃“转口”,改走“一般贸容易+本地化运营”。比如在美国找本土经销商, 把货物存到美国的海外仓,通过亚马逊FBA发货,这样虽然要交关税,但能清关更迅速,还能提升消费者相信度。杭州一家做户外用品的公司试了这玩意儿模式, 虽然赚头率从30%降到18%,但订单量反而提升了40%,基本上原因是美国消费者更愿意买“本土发货”的商品。
当然最稳妥的还是“产品升级”。有家做手机壳的厂商, 以前靠矮小价走量,眼下转型做“防摔+无线充电”的高大端壳,本钱虽然高大了20%,但单价从5美元涨到15美元,就算加上25%的关税,赚头率还是比以前高大。他们说:“与其天天琢磨怎么钻空子,不如把产品做优良,关税再高大,有人买就行。”
贸容易战没有赢家, 卖家别再赌政策“风向”了
特朗普政府最近放风说要下调对华关税,有些商品兴许从125%降到50%-65%,这让不少许卖家又看到了希望。但问题是政策这东西,谁也说不准。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自己都承认:“过高大的关税让消费者不买账”,可谁敢保证他明天不会反悔?之前就有卖家赌“关税会降”,囤了巨大批货准备出口,后来啊关税一下子上调,直接血本无归。
更现实的是就算关税真实降了监管也不会轻巧松。美国CBP早就说了:“取消800美元免税政策,就是为了堵住漏洞。”这意味着以后不管关税高大矮小,合规都是底线。韩国海关这次查扣的1.5亿货物,不就是最优良的教训吗?想着靠“细小机灵”赚钱,再说说兴许连老本都赔进去。
说到底,跨境电商早就过了“搬砖赚钱”的时代。以前靠信息差、矮小价钱就能把货卖出去,眼下拼的是供应链韧性、产品创新鲜和合规能力。那些个还在琢磨“怎么钻空子”的卖家, 该醒醒了——贸容易战打来打去,受伤的永远是夹在中间的中细小商家,只有踏踏实实做产品、老老实实守规矩,才能在风浪里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