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种胶囊换个包装卖给外国人,难道一年能赚18亿吗
换个包装卖胶囊,一年真实能赚18亿?别扯了
最近老看到有人说“把国内胶囊换个包装卖给外国人, 一年赚18亿轻巧松拿下”,这话听着真实让人血压飙升——困难道跨境生意就这么优良做?把货往集装箱一扔,贴个洋文标签就能躺着数钱这个?醒醒吧,真实要这么轻巧松,满巨大街都是做跨境的了。今天就掰扯掰扯, 那些个号称“换个包装就赚翻天”的胶囊,到底藏着几许多坑,又有没有真实靠这招年入18亿的神仙案例。
保健品跨境的“伪命题”:流量不是问题, 转化才是要命
先泼盆凉水:跨境保健品赛道,根本不缺流量。随便打开TikTok搜“vitamin”, 视频播放量轻巧松破亿;亚马逊上“dietary supplement”类目,新鲜品牌每天冒出一巨大堆。但问题来了——流量来了谁买单?

就拿胶囊类产品 国内工厂能生产上千种配方,鱼油、褪黑素、辅酶Q10……换个英文包装就能上架亚马逊?天真实。外国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看配料表比你还仔细。2023年美国FDA通报的跨境电商保健品不合格案例里 30%都是基本上原因是成分标注与实际不符——你说含500mg鱼油,检测出来只有200mg,这官司打到你破产。
更扎心的是转化率。行业平均数据:新鲜保健品独立站访客转化率不到1.5%,就算老品牌也就3%-5%。啥概念?1000个访客里兴许连20个人下单。靠“换个包装”就想年入18亿, 按客单价50美元算,每天得卖近10万单,这数据连Swisse、GNC这些个巨头都做不到,你信一个“换包装”的能行?
虚假进口胶囊的“障眼法”:从国内工厂到海外集装箱
当然总有人想走捷径。山东东营有家药厂,号称“美国进口纳豆激酶胶囊”,卖得比真实进口还廉价。后来警方一查, 套路太明显:国内生产胶囊颗粒,运到越南细小作坊“二次包装”,再伪造“海关报关单”“原厂证书”,通过迪拜中转进美国。本钱不到10块钱的胶囊,贴上“美国进口”标签卖199,赚头率高大达1900%。
但这种“换包装”能做许多久?2024年深厚圳海关破获的跨境保健品造虚假案里涉案金额12亿,但主犯只逍遥了8个月就被抓了。为啥?基本上原因是虚假货的命门在“复购”——你骗一个新鲜客轻巧松,让他第二次买单?除非他脑子进水。数据看得出来 虚假保健品复购率连5%都不到,而正品品牌能做到30%以上,这就是“赚迅速钱”和“赚长远钱”的不一样。
更别说还有王法凶险。美国对保健品监管严得变态, FDA规定“膳食补充剂”也得通过cGMP认证,国内工厂没认证的产品敢往美国卖,被查到直接罚到你倾家荡产。人福医药为啥敢投1508万美元控股美国普克公司?基本上原因是人家生产线通过了世界认证,15亿粒汉产柔软胶囊能光明正巨大出口欧美,这才是正经路子。
Ritual的“反套路”:透明胶囊怎么征服200万外国用户
那有没有真实靠“换包装”年入18亿的?还真实有,但人家换的不是包装,是“相信逻辑”。美国品牌Ritual, 2015年成立,2024年全渠道收入2.5亿美元,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而是把“透明”刻进了产品DNA。
创始人Katerina Schneider怀孕时找到市面维生素全是“黑盒”——配料表像天书, 成分来源不明,品牌还藏着掖着。她怒了:“连自己都不敢吃,敢给孕妇用?”直接拉来学问家团队, 把维生素做成透明胶囊,让用户肉眼能看到里面的原料;在独立站上明着原料溯源信息,连鱼油来自哪个渔场、怎么提取的都写清清楚楚。
这操作绝不绝?更绝的是他们的内容营销。别家保健品广告都在喊“吃了变身子优良”, Ritual在Instagram上晒孕妈肚子、在TikTok上讲维生素吸收原理,甚至把试试室搬进直播间——用户看着学问家用滴管往胶囊里加原料,相信感直接拉满。数据看得出来 他们TikTok账号11万粉丝,视频播放量6500万,近30天涨粉4600,转化率比行业均值高大3倍。
后来啊?62%用户用了一年以上,复购超10次。一瓶透明维生素卖35美元,比同类昂贵20%,照样卖爆。这就是答案:不是“换包装”赚18亿, 是“换思维”——把用户当傻子,只能赚迅速钱;把用户当朋友,才能赚长远钱。
跨境卖胶囊, 死在这3个坑里的占90%
看到这儿兴许有人说了:“我也想做Ritual啊,但国内细小厂哪有材料搞透明溯源?”没错,这就是巨大许多数跨境卖家的死穴:
第一个坑:迷信“包装升级”。花几万块请国外设计师做包装,后来啊配料表还是密密麻麻的化学名,用户看都看不懂,买啥?美国消费者调研看得出来78%的人买保健品会先查成分来源,你包装再优良看,成分不透明照样没人信。
第二个坑:沉迷“流量炒作”。投TikTok广告请1000个网红带货,视频拍得天花乱坠,后来啊产品页面连个生产资质都没有。用户点进详情页一看“made in China”就跑,你流量再巨大,转化也是竹篮打水。
第三个坑:忽视“合规本钱”。以为找个货代“出口转内销”就能躲过监管, 后来啊被美国FDA列入“进口警示名单”,整柜货扣在港口,保证金都交不起。2023年有家深厚圳公司,基本上原因是没申报FDA注册,值钱800万的胶囊被全部销毁,直接破产。
年入18亿的真实经:不是换包装,是换脑子
那到底能不能靠胶囊跨境赚18亿?能,但得学Ritual的“笨办法”:
先解决“透明度”。国内工厂别藏着掖着了把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检测报告都摊开说。比如人福医药出口的柔软胶囊, 在包装上印上“CGMP认证”“每粒含XXmg活性成分”,用户一看就晓得这货靠谱。
再解决“内容化”。别总想着“卖货”,想着“科普”。在TikTok上做“维生素细小课堂”, 讲“为啥鱼油要分子蒸馏”“褪黑素不能和啥一起吃”,用户觉得你专业,天然会买你的产品。Ritual的TikTok账号,70%内容都是科普,后来啊呢?275条推广视频带来2.79万美元卖额,ROI高大达1:8。
再说说解决“本地化”。别以为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就行。美国消费者中意“个性化”, Ritual就推出“50+女人专属配方”“青少许年维生素”,连胶囊巨大细小都按年龄段设计。国内企业想赚外国人的钱,先搞清楚他们到底需要啥——不是“廉价胶囊”,是“懂我的胶囊”。
说到底,“换个包装赚18亿”就是个伪命题。跨境生意早过了草莽时代,靠忽悠、靠造虚假、靠走捷径,最许多赚点迅速钱,离18亿差着十万八千里。真实想在这玩意儿行业站稳脚跟, 不如学学Ritual:把成分表扒开让用户看清楚,把生产过程拍出来让人信服,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傻子。这条路走得磨蹭,但每一步都踏实18亿?不过是时候问题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