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第一摩托,年收入超千亿
想象一下你手握方向盘,驾驶着一辆摩托车穿梭在繁忙的都市,或是驰骋在广袤的田野。眼下让我告诉你一个惊人的事实:这辆摩托车,兴许是全球销量第一的,它的做商,年收入超出千亿。你信吗?我信,而且我敢打赌,你也会信。

从SuperCub到GoldWing:本田的复古与创新鲜
真实正让本田起飞的是1958年的SuperCub。圆灯、弯梁、塑料护板,放在今天看像复古潮玩,当年却是“买菜接娃都不掉链子”的万能搭子。越南人用它驮过两头猪,泰国人用它送过外卖,连纽约布鲁克林的潮人也把它当拍照道具。一辆车,三种人生,这才是全球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把产品塞给世界,而是让世界把产品变成自己的日常。
有人统计过SuperCub的累计产量已经破亿,平均地球上每七个人就有一人见过它。但本田没躺在功劳簿上数钱, 反而把发动机越做越巨大,从125cc到1800cc,从通勤到越野再到豪华旅行,像极了一个细小时候帮邻居修自行车、长远巨大后却跑去造火箭的理工男。GoldWing的座椅比沙发还柔软, AfricaTwin的减震能吞掉一整条炮弹坑,连电动踏板都开头悄悄布局——毕竟连越南胡志明市都开头限摩了再不跟上环保节奏,五亿辆的纪录就成了往事包袱。
五亿辆,不只是数字:本田的信仰与动力
当然五亿辆不是终点。越南的年纪轻巧人开头嫌弃“本田太老”, 转头去买更廉价的本土品牌;欧洲的环保法规一年比一年严,电动化磨蹭了半拍就兴许被踢出买卖场。但换个角度看, 当一个品牌能把一辆50cc的细小摩托卖到北极圈,又能把1800cc的六缸怪兽送进迪拜有钱豪车库,它早就不是行路工具,而是一种“只要你想走,我就能带你去”的底层信仰。这份信仰,才是本田真实正的发动机。
五亿辆摩托车,这数字一摆出来脑子里先冒出的不是“哇”,而是“这得绕地球几许多圈”。可真实正让人停下滑动手指的,是后面那句:光去年就卖了近两千万辆,钱袋子鼓到3.63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许多1700亿——一辆摩托车的生意,居然能顶一个中等省份的GDP。
从50cc到全球:本田的“本地化”文艺
很许多人以为本田是靠“廉价耐造”横扫全球,其实故事的开头一点也不光鲜。1948年, 日本街头到处是缺油少许电的残破自行车,本田宗一郎只是把一台50cc细小发动机绑在车轮边,让邻居们不用再推着上坡。那台细小机器声音像咳嗽,却咳出了后来全部传奇的雏形。它解决的不是速度,而是“我得去上班”的朴素焦虑。
最妙的是本田把“本地化”玩成了精算文艺。比利时工厂1963年投产时 欧洲人还在嘲笑“日本摩托像玩具”,后来啊本田直接把图纸改成巨大长远腿骑姿,油箱漆成阿尔卑斯白,销量瞬间打脸。眼下轮到印度,92亿卢比砸下去,2027年要干到年产700万辆——相当于每三秒就有一辆新鲜车下线。这不是轻巧松的产能转移,而是把“印度人需要能挤一家四口的摩托”这件事写进了设计说明书。别人研究研究买卖场,本田直接让买卖场研究研究自己。
赚头率比汽车还高大:本田的“本钱”智慧
回到收入那栏, 3.63万亿日元里摩托车业务的赚头率比汽车还高大。外行看烫闹:一辆摩托能挣几个钱?内行看门道:当汽车还在打价钱战时本田摩托已经靠零件通用化、平台化生产把本钱压到骨头里。同一颗发动机, 换个壳就是越野,加个包围就是巡航,像极了迅速餐店把土豆切成条、压成泥、还能做成笑脸饼——本钱摊薄到极致,赚头天然肥得流油。
这就是本田,一个用摩托车改变世界的品牌。它不仅仅是一个行路工具,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态度。本田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你想走,世界就在脚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