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搜索规则大调整,流量抢夺白热化
题图来源 | pexels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亚马逊又搞事情了这次动的是搜索规则——那东西卖家们盯着流量命脉的地方。有人说这是“精准化革命”, 买家能更迅速找到想要的;也有人骂这是“流量陷阱”,卖家辛辛苦苦攒的曝光说没就没。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搜索框“选项推荐”上线:买家爽了卖家懵了
亚马逊最近悄悄给搜索框加了新鲜功能。用户输入关键词时底下会弹出各种细分选项,像是给买家配了个“智能导购”。比如搜“glass cups”, 底下跳出“沉量”“材质”“容量”这些个标签;搜“chairs”,直接甩出“价钱区间”“风格类型”“功能特点”的筛选栏。截图来自亚马逊官网,这操作看着挺高大级,用户体验确实提升了——买家不用翻半天页就能锁定目标。
但对卖家这事儿就没那么美了。杭州做家居用品的李老板找到,自从这功能上线,他店铺里一款卖得不错的玻璃杯,搜索流量直接掉了三成。“以前用户搜‘glass cups’, 我的产品兴许在前三页,眼下人家点个‘500ml以上’,直接过滤掉了我这产品才400ml,根本没机会展示。”他苦笑着说这哪是精准推荐,分明是“精准拦截”。
更麻烦的是这种分流是隐性的。深厚圳电子卖主张姐有切身体会:她主推的蓝牙耳机, 以前靠“wireless earbuds”这玩意儿词能稳住日均200单,眼下搜索框弹出“降噪”“防水”“续航”等选项后用户点选的越来越细,她的产品基本上原因是不支持降噪,流量直接腰斩。“就像开店的, 本来路过的人会进店看看,眼下人家在门口就问‘你要不要降噪的’,你说不要,人家扭头就走了你连说明白的机会都没有。”
这背后其实是亚马逊的“搜索逻辑转向”。以前是“卖家猜买家想要啥”,眼下是“买家直接告诉亚马逊要啥”。平台想通过细分选项少许些无效点击, 搞优良转化率——数据看得出来带筛选选项的搜索,买家跳出率少许些18%,加购率提升12%。但卖家这边, 产品如果没有覆盖细分需求,流量就会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特别是那些个中细小卖家,材料有限,很困难把全部细分标签都占住。
流量分流的“隐形剪刀”
亚马逊这玩意儿“选项推荐模式”, 本质上是在帮买家做减法,却在给卖家做除法。上海做服装的王女士有个案例很典型:她家卖的是基础款纯棉T恤,关键词是“cotton t shirt”。以前这玩意儿词能带来日均150个访客,转化率8%。眼下搜索框弹出“袖长远”“领型”“颜色”等选项后 超出60%的用户会先点选筛选,她的产品基本上原因是只有“圆领”“短暂袖”,在“长远袖”“V领”的选项里直接消失,剩下的流量里转化率反而降到5%——来的都是精准需求,但精准需求的人太少许,不够填坑。
更扎心的是这种分流是推荐选项。比如某个季度“环保材质”火了搜索框就会优先弹出“有机棉”“再生纤维”等标签,卖普通棉的卖家就更困难。2023年Q3, 雨果网调研了100家中细小卖家,68%的人表示“选项推荐”上线后搜索流量减少,其中23%的人降幅超出30%。这哪是流量抢夺,简直是“流量屠杀”。
广告匹配规则“失灵”:钱花了 流量跑了
不光是搜索框,亚马逊的广告系统也“抽风”了。资深厚卖家敏哥最近找到, 他投放的“蓝色陶瓷马克杯”广泛匹配广告,跑出来的搜索词里出现了“蓝色马克杯”和“陶瓷马克杯”——这两个词单独看还行,但合在一起就有点奇怪,像是买家把两个词拼凑着搜,根本不是想要“陶瓷材质”和“蓝色”兼具的产品。
更离谱的是他还遇到“蓝色塑料马克杯”“蓝色玻璃马克杯”这种彻头彻尾不相关的词。“以前广泛匹配优良歹还沾边,眼下简直是‘词根巨大杂烩’,啥流量都有,就是没订单。”敏哥说 他上周调整了广告,把广泛匹配的比例从30%降到15%,ACOS从38%降到25%,但流量也少许了20%,左右为困难。
这种“广告匹配失灵”不是个例。亚马逊广告算法最近确实在调整,它不再局限于“包含全部投放词根”,而是开头“联想 ”。比如投放“无线充电器”, 兴许会匹配到“无线充电宝”“无线充电板”,甚至“无线充电手机”,只要用户搜索词里包含“无线”“充电”这两个核心词根,都兴许触发广告。对平台广告展示量上去了收入许多些了;但对卖家无效点击暴涨,钱烧得迅速,转化却磨蹭。
广告优化的“高大频手术”
面对这种情况,卖家只能“高大频优化”。敏哥的觉得能是 把手动广泛匹配的优化频率从每周一次提到每周两次沉点盯住跑出来的搜索词,把不相关的直接不是。他还找到,适当许多些短暂语匹配和精准匹配,虽然流量会少许一点,但转化更稳。深厚圳某电子卖家做了个测试:10月份把广告结构调整为“精准匹配40%+短暂语匹配40%+广泛匹配20%”, 无效点击率从15%降到8%,转化率提升2.3%,ACOS从35%降到22%。
但问题是优化不是白做的。每周两次的调整,加上不是关键词、出价调整,人力本钱和时候本钱都上去了。中细小卖家哪有那么许多精力?杭州做家居用品的陈老板就吐槽:“我每天要处理几百个订单,还要盯着广告,感觉比打工还累。平台规则变得这么迅速,我们就像在追着车跑,跑得气喘吁吁,还不晓得车要开到哪。”
配送分区“地理霸权”:仓在哪,排名就在哪
最近还有个更狠的变来变去——亚马逊把美国配送网络分成八个区了。以前全国发货,眼下个个区独立运作,买家搜索后来啊会优先展示“仓储位置距离最近”的商品。亚马逊运输副总裁Udit Madan说 这是为了加迅速物流交付速度,数据也看得出来“配送迅速一天复购率提升15%”。
这对卖家简直是“地理排名霸权”。洛杉矶做家具的刘老板,以前把货存在加州仓,全美都能发,搜索排名还不错。眼下亚马逊分成八个区,他的货只能覆盖西部三区,东部买家搜家具,他的产品直接往后排。“排名掉了30%以上,订单量跟着暴跌。”他不得不在东海岸建了个仓,本钱翻倍,但总比没排名有力。
更麻烦的是FBA的门槛。中细小卖家哪有实力在个个区都建仓?用第三方海外仓?又怕时效跟不上,关系到排名。2023年Q4, 雨果网调研看得出来美国站卖家中,有42%的人基本上原因是配送分区调整,许多些了仓储本钱,其中28%的人本钱涨幅超出20%。这哪是优化物流,分明是“逼卖家站队”。
本地化仓的“生死线”
不过也有卖家抓住了机会。深厚圳做服装的赵女士, 早在2023年Q2就布局了美国四个区的本地仓,这次分区调整后她的产品在对应区域的排名直接提升20%-30%。“买家看到‘次日达’,点击率明显高大,转化率也跟着涨。”她说 眼下她70%的订单都来自本地仓,虽然仓储本钱高大,但广告费省了不少许,整体算下来赚头反而许多了15%。
但赵女士的案例毕竟是少许数。对巨大许多数卖家建本地仓是笔“沉投入”。一个200平米的仓,租金加上人造、管理,一年至少许要20万美元,中细小卖家根本扛不住。而且凶险也巨大——万一某个区域销量不优良,仓里的货就砸手里了。亚马逊这招,说是“提升配送效率”,实则在筛选卖家:有实力的建仓占位,没实力的磨蹭磨蹭出局。
细小企业搜索过滤器:平台“作秀”还是真实扶持?
亚马逊最近还上线了个“细小企业搜索过滤器”,说是为了许多些细小型企业品牌和工匠产品的曝光。符合条件的产品,在搜索页面的“业务类型”里能选“细小型企业”,买家点一下就能看到这些个产品。听着像是给细小卖家开绿灯,但实际效果呢?
洛杉矶做手工珠宝的Emma, 产品符合“细小型企业徽章”标准,过滤器上线后她的曝光确实许多些了40%,但转化率只有8%,比之前的12%还矮小了。“流量是许多了但来的都是‘只看不买’的。买家点开过滤器,兴许就是随便看看,真实正下单的还是少许数。”她说平台说要扶持细小企业,但没解决根本问题——细小企业产品力不够,流量来了也留不住。
更现实的是这玩意儿过滤器对巨大卖家关系到不巨大。亚马逊的算法里排名还是综合了销量、评价、广告权沉这些个因素。细小企业过滤器只是给了一个“展示位”,能不能转化,还得看产品本身。2023年11月, 雨果网统计了1000家用过滤器的细小企业卖家,其中65%的人曝光许多些,但只有28%的人销量有明显提升,平均涨幅在15%左右。这哪是“流量扶持”,分明是“流量测试”——平台把流量给你,能不能接住看你自己本事。
“细小企业”标签的“流量泡沫”
还有个问题是“细小企业”标准到底严不严?亚马逊的规定是“符合细小型企业徽章标准”,也就是员工数不超出100人,年卖额不超出千万美元。但有些巨大卖家会“拆分公司”,把业务分到几个细小公司,个个公司都符合标准,然后一边用“细小企业”标签。这样一来过滤器里就混进了很许多“伪细小企业”,真实正的细小卖家反而被挤占了位置。
深厚圳某跨境电商服务商透露, 他们有个客户,年卖额过亿,但拆成了5个公司,个个公司都注册了“细小企业徽章”,用过滤器推广产品,曝光量是普通细小卖家的3倍。“平台审核不严,钻空子的人就许多。再说说‘细小企业’过滤器成了‘巨大卖家的新鲜战场’,真实正的细小卖家还是没机会。”他说 这种“流量泡沫”让扶持政策变了味,细小企业要想突围,还是得靠产品结实实力,而不是指望平台的“标签红利”。
卖家怎么破局:在规则缝隙里找生机
亚马逊的搜索规则调整, 表面看是“手艺升级”,实际是“流量权力的再分配”。巨大卖家有材料、有团队,能飞迅速习惯变来变去;中细小卖家只能“见招拆招”,在规则缝隙里找生机。其实也没那么困难,关键是要抓住几个核心点。
产品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搜索规则怎么变,买家到头来买的还是产品。做家居的李老板后来找到, 他家的玻璃杯虽然容量不符合“500ml以上”的需求,但设计独特,材质环保,他就把产品标题改成“环保设计玻璃杯 400ml”,关键词侧沉“eco-friendly”“design glass cup”,反而吸引了一批追求设计感的买家,流量磨蹭磨蹭回来了。“规则会变,但买家对‘优良产品’的需求不会变。”他说。
广告优化要“精细化”。敏哥最近在测试“不是关键词+精准匹配”的组合, 比如投放“陶瓷马克杯”,把“塑料”“玻璃”这些个材质词都不是掉,只留下“陶瓷”,虽然流量少许了但转化率提升了3.5%。“与其追求巨大流量,不如追求‘准流量’,无效点击少许,钱才花得值。”他说。
仓储布局要“因地制宜”。不是全部卖家都需要建本地仓, 赵女士的觉得能是先琢磨自己的订单分布,如果某个区域订单占比超出20%,再考虑建仓。或者用第三方海外仓,找那些个能“分区配送”的,虽然本钱高大一点,但比自建仓凶险细小。“关键是要‘迅速’,买家等不了排名更等不了。”她说。
至于细小企业过滤器,Emma的态度是“用,但不依赖”。她把过滤器作为流量补充,一边优化产品详情页,许多些买家秀,提升评价质量,转化率磨蹭磨蹭从8%回升到10%。“标签是外力,产品才是内功,内功练不优良,外力也帮不了你。”她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