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团进军中国香港,难道是瞄准海外市场布局的先头兵吗

美团香港的野心:一场豪赌还是必然选择?

美团把KeeTa这玩意儿名字扔进香港买卖场时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圈都抖了抖。5月22日 这玩意儿带着内地基因的外卖平台一头扎进旺角和巨大角咀,300港元的新鲜客奖励像块巨大石头砸进平静的池塘——涟漪还没散,订单量已经冲到1500-2000单。开张即爆单, 听着像爽文剧情,但圈内人心里都打鼓:美团这次是真实的想在香港站稳脚跟,还是又来烧钱刷一波存在感?

KeeTa的闪电战:10亿港元能买来几许多用户?

香港人第一次晓得KeeTa,兴许不是通过APP,而是街边塞到手里的广告单。60港币的“一人饭堂”连运费搞定, 每天随机甩的优惠券,拉新鲜还能赚50港元——这些个数字对习惯了Foodpanda和Deliveroo动辄上百配送费的香港人像一下子掉下来的馅饼。美团砸了10亿港币进去,不是请客吃饭,是直接把价钱战打到了对手家门口。

美团进军中国香港,意在剑指海外市场?
美团进军中国香港,意在剑指海外市场?

首日的烫闹背后藏着数据:Measurable AI的报告看得出来 上线一个月,KeeTa在覆盖区域抢下20%市占率。这数字看着不错,但拉远看,Foodpanda还攥着44%,Deliveroo占着36%。美团用钱砸出来的20%,能不能扛住对手的反扑?毕竟当Foodpanda开头跟着推300港元优惠时KeeTa的“廉价”招牌就不那么亮了。

香港外卖的痛点:被矮小估的“磨蹭生意”

说起香港外卖,老居民会撇撇嘴:“堂食不香吗?”地铁口、 商场里永远排队的茶餐厅,写字楼楼下24细小时不打烊的烧腊店——香港人似乎更习惯捧着盘子坐下来吃。但美团看到的, 是被这些个表象隐藏的真实实需求:疫情后越来越许多年纪轻巧人懒得下楼,加班族需要烫饭烫菜送到工位,连独居老人也想点份烫汤面。

更关键的是香港外卖一直被“磨蹭”和“昂贵”拖着后腿。Foodpanda和Deliveroo的配送动辄40分钟起步,加收配送费后一份炒饭兴许要卖到80港币。美团团队在香港街头偷偷做过测试:同样的餐厅,同样的路线,KeeTa的骑手比对手迅速15分钟送到。这15分钟,就是美团从对手碗里抢食的筹码。

对手的反击:老牌玩家的防着战

Foodpanda和Deliveroo在香港混了迅速十年,早就把本地商家摸得透透的。哪家茶餐厅老板脾气倔, 哪个写字楼电梯要等20分钟,哪个细小区保安不让陌生骑手进——这些个细节里藏着护城河。美团想凭一腔烫血冲进来得先过这关。

美团不是没吃过教训。2018年,它就想过要来香港,后来啊被“电动车禁令”挡在门外。香港街道狭窄、坡道许多,政府怕外卖骑手骑电动车撞人,一直不让上路。这次美团学乖了 提前半年在香港注册公司,悄悄租了几千辆自行车和摩托车,又跟本地物流公司签了一起干协议,总算解决了运力问题。

出海试水的得与失:香港是跳板还是泥潭?

美团把香港当成海外扩张的第一站,不是没道理的。这里说粤语、用繁体字,但王法体系接轨世界,货币自在兑换,还能直接当跳板辐射东南亚。更关键的是 香港的比对手虽然有力,但还没到“神仙打架”的程度——Foodpanda背后是 Delivery Hero,Deliveroo被腾讯持股,美团在内地卷过滴滴、拼过拼许多许多,对付这些个“半世界选手”也算有经验。

但香港的特殊性,恰恰是美团的困难题。这里的人习惯用现金、 八达通,对二维码支付没那么感冒;商家中意“熟客文雅”,美团内地那套“补助换忠诚”的打法,不一定管用;就连消费者对“外卖”的定义都不同——香港人更看沉“准时”和“餐品完整”,而不是“30分钟送到”的口号。

以后盈利的迷局:烧钱换买卖场能走许多远?

美团自己也在纠结。2023年第一季度, 它营收586.2亿元,净赚头55亿元,看着挺风光,但谁都晓得,这钱基本上来自到店酒旅和美团优选,外卖业务早就是红海。抖音、迅速手杀进本地生活后内地外卖价钱战打得比香港还狠,美团急需找片新鲜战场喘口气。

但香港的“喘息”本钱不矮小。10亿港币砸下去,换来20%市占率,算下来个个用户 acquisition cost高大得吓人。更麻烦的是 香港人力本钱是内地的两倍,骑手时薪150港币起,再加上平台抽成、补助,KeeTa想盈利,得先让用户养成“每天点外卖”的习惯——这习惯,香港人兴许还需要几年才能养成。

Uber Eats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花了四年时候, 抢到5%市占率,再说说还是黯然退场。美团会不会成为第二个Uber Eats?没人敢打包票。但至少许到眼下KeeTa的订单量还在涨,香港街头的蓝色骑手也越来越常见。这场仗,美团才刚开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0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