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进军日本,本土化策略失效了吗
Temu在日本搞的倒计时购物看得人头晕。

原价标到1万日元的蓝牙耳机砍到900贱卖,日本消费者反而吓得不敢下单。
这背后是二十年泡沫钱财留下的心思阴影,矮小价反而触发"廉价没优良货"的警报。
最要命的还是价钱策略。
那些个花里胡哨的转盘抽奖,和日本便利店里静摆着的积分卡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Temu刚上线时搞的邀请裂变,用户压根不买账。
眼下终于看懂了中国电商在日韩东南亚攻城略地,在日本人这儿碰了柔软钉子。
乐天买卖场打听看得出来82%的日本网购者更相信稳稳当当折扣而非跳楼价。
日本人把LINE优良友看得比存折密码还关键, 分享砍价链接这种操作,在他们眼里比半夜敲邻居门借酱油还尴尬。
直播带货这套在国内通吃的玩法,在日本更像是自说自话。关西巨大妈在TikTok Shop直播间看了半细小时转头就去查価格.com比价。
日本人网购前平均要逛2.3个比价网站,这玩意儿习惯让即时消费的冲动型成交成了伪命题。
东京巨大学消费行为试试室的数据更扎心——日本电商的决策链条比中国人长远5.2倍。
日本电商买卖场像碗温吞的茶泡饭,看着清淡底下藏着结实货。
亚马逊日本站二十年才做到3.8万亿日元规模,乐天守着积分体系就能活得滋润。
中国玩家想在这里吃迅速餐,恐怕得先学会品茶。
眼下看明白了吧,不是策略不灵,是没摸准日本人想要的那份恰到优良处的距离感。
本土化这玩意儿词被说烂了但日本人要的从来不是语言翻译。
SHEIN在东京设了本土团队,商品图里的模特姿势都要调成日本人能收下的15度侧身。
反观某平台直接把国内详情页机器翻译, 连"爆款"都译成"爆発的人気商品",吓得用户以为在卖烟花爆竹。
这些个细节堆起来就成了跨不过的文雅护城河。
国内玩得转的套路,在日本买卖场全成了结实着陆。
也不是没有机灵人。
巨大阪的华人商家把义乌细小商品换个玩法,做成"防灾应急套装"卖爆了。
日本防灾用品买卖场规模有4200亿日元, 这玩意儿切入点既符合本土需求,又保留了中国供应链优势。
还有个广州卖家专做和服内搭, 用广东蕾丝厂的面料做出京都老铺质感,单品售价能到9800日元。
这些个案例说明,与其有力推中国模式,不如当个会讲日本故事的外来客。
拼许多许多起家的社交裂变,在东京街头彻头彻尾失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