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鉴(1852)
想象一下 如果一本年鉴能够穿越时空,它将怎么记录往事?《上海年鉴》就是这样一本奇特的书籍,它不仅是一份往事的记录,更是一扇窥视过去窗口。

一本年鉴, 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海年鉴》于1852年1月诞生,由北华捷报馆编辑、字林洋行发行。它不仅记录了那东西时代的买卖、政事、文雅,还承载了西方人对上海的初次印象。这本年鉴,就像是时候的胶囊,将我们带回那东西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丰有钱, 独具特色
《上海年鉴》的内容丰有钱,涵盖了从地理、气候、人丁到买卖、文雅等优良几个方面。它既有“历书”的内容, 如历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规章,有关机构、买卖和侨民,进出口关税以及扬子江航行指南等,又有“文献”一编,占全书的四分之三,这在当时外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中首屈一指。
专家研讨, 挖掘值钱
在市政协召开的《上海年鉴》专家研讨会上,许多名学者围绕早期外国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进行文献史料的挖掘、材料的开发利用。他们觉得,这些个史料对于当下的城里管理借鉴也颇具意义。
往事值钱, 无可替代
《上海年鉴》的出版,为我们给了研究研究早期上海世间、钱财、文雅的宝昂贵资料。它不仅记录了那东西时代的上海,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独特的视角, 新鲜的启示
从《上海年鉴》中,我们能看到西方人对上海的初次印象,以及他们对上海的解读。这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研究研究往事给了新鲜的启示。
案例解析:从《上海年鉴》看上海开埠初期的变来变去
以《上海年鉴》为例,我们能看到上海开埠初期的一些变来变去。比方说1845年上海英租界设立时在沪外人总数是50名左右。但翻阅《上海年鉴》可获知, 开埠以来若干年份能确定的上海侨民人数统计中,1845年看得出来人数为90人,这对现有资料是有力的补充。
《上海年鉴》是一本珍昂贵的史料, 它不仅记录了那东西时代的上海,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本年鉴,就像是时候的胶囊,将我们带回那东西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周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