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9月24日前,亚马逊要求我更新化妆品产品信息

刚把晨间的咖啡杯放下 亚马逊卖家后台的红色提示就弹了出来像根针扎进眼球——9月24日这玩意儿日期被加粗标红,底下跟着一行字:“您的化妆品产品信息未按新鲜指南更新鲜,面临下架凶险”。手心一下子冒汗, 上周还在纠结要不要给口红详情页加个“孕妇慎用”的标签,眼下倒优良,连成分列表都得从头捋一遍。

亚马逊这次的政策,到底在怕啥?

翻看邮件原文时 手指划过“遵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规定”这句话时一下子想起去年FDA在官网发布的警告:某款网红化学换肤霜弄得用户面部三级烧伤,涉事产品在亚马逊上的成分表里连“果酸浓度”都没标注。这不是亚马逊一下子“找茬”, 是监管机构把枪口对准了电商平台——FDA 2024年第二季度对跨境电商化妆品的抽检率同比飙升了65%,不合格产品里72%是基本上原因是成分标注不全。亚马逊不过是提前“站队”,把监管压力转嫁到卖家头上罢了。

下架风险,亚马逊要求9月24日前更新化妆品产品信息
下架风险,亚马逊要求9月24日前更新化妆品产品信息

新鲜指南里最让人头疼的,是“完整成分列表非...不可包含图片或文字”。深厚圳做天然皂的林姐上周差点栽在这条上, 她的产品成分表写的是“月见油、乳木果油、天然精油”,后来啊亚马逊审核驳回,要求非...不可标注每种精油的INCI名。她找翻译公司花了三天才弄完,一套英文成分报告就花了2800块。这种“细节魔鬼”的要求,细小卖家根本招架不住。

药品信息:被忽略的“灰色地带”

政策里还有个坑:“若产品或成分被分类为药品,需给药品信息”。啥是“被分类为药品”?没人说得清。有卖家卖含“水杨酸”的祛痘贴, 亚马逊系统自动判定为“非处方药”,要求上传FDA药品注册号,可这玩意儿申请周期至少许6个月,本钱过万。更荒诞的是 某款宣称“修优良敏感肌”的爽肤水,基本上原因是成分里有“积雪草提取物”,被归到“药品”类别,卖家结实是花了两周时候跟亚马逊客服扯皮,说明这只是“化妆品成分”而非“活性药物成分”。这种模糊地带,简直成了平台的“合规陷阱”。

更让人火巨大的是亚马逊的审核标准像个“情绪化评委”。同样一款含“烟酰胺”的面霜, A卖家标注了“美白成分”通过了B卖家写了“提亮肤色”却被下架,理由是“暗示看病功效”。这种主观判断,让卖家无所适从,只能把详情页改得跟说明书一样枯燥,后来啊转化率反而掉了15%。

卖家们的“血泪史”:合规本钱到底有许多高大?

杭州做美甲贴的张哥算了笔账, 为了满足新鲜规,他做了三件事:,雇了个兼职英语校对,专门检查成分名的INCI拼写,月薪4000。这些个钱砸下去,他连广告预算都没了只能靠天然流量结实撑。“9月24日前不更新鲜,链接直接死;更新鲜了兴许活得更惨。”他苦笑着说。

更无奈的是“时候差”问题。亚马逊说更新鲜后产品信息需要2-4细小时生效, 可实际操作中,有人等了6细小时还没看得出来期间链接一直处于“审核中”状态,订单全被卡住。深厚圳某卖睫毛膏的卖家细小周, 9月15日更新鲜完成分表,后来啊系统故障看得出来输了她联系客服三次每次都说“正在处理”,直到9月23日链接才恢复,中间错失了至少许200单。

“打擦边球”的卖家,这次栽了

当然也有“活该”的。上海某卖“美白针”的卖家,成分表里明明写着“纯植物精华”,实际却添加了违规成分“氢醌”。FDA抽查时直接通报,亚马逊二话不说把整个店铺封了连带其他合规产品也受牵连。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早就该被清理出局。但问题是 合规的卖家也被“误伤”,比如某款“纯物理防晒霜”,基本上原因是成分表没写“二氧化钛颗粒直径”,被判定为“信息不全”,卖家申诉时给了检测报告,亚马逊才放行——折腾了整整5天。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监管的风暴正在扩巨大。TikTok Shop最近也发了通知,要求化妆品卖家10月1日前提交合规文件;eBay更是直接下架了300许多款“成分不明确”的产品。亚马逊这波操作, 不过是开了个头,那些个想在优良几个平台“复制粘贴”产品信息的卖家,迟早要栽在“合规一致性”上。

别慌!这些个“骚操作”能救命

但也不是没办法。做了5年跨境化妆品的陈姐,早在8月初就开头布局。她花200块买了亚马逊第三方开发的“合规检查工具”, 输入产品成分后系统自动生成符合FDA标准的标签模板,还标注了“需检测项”。她用这玩意儿工具提前筛查了20款产品,找到3款有“成分浓度未标注”的问题,及时补了检测报告,躲过一劫。“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提前比临时抱佛脚有力100倍。”她说。

还有个“拆分策略”:把“化妆品”和“药品”属性的产品分开上架。比如某款“抗衰老精华”,如果一边写了“淡化细纹”和“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就违规。陈姐的做法是:上架一个“基础版”链接, 只写“保湿抗衰”;再开一个“功效版”链接,但标注“需医生咨询”,并单独提交药品备案。这样既覆盖不同需求,又规避凶险。

“成分党”的逆袭:透明度=转化率

有意思的是 那些个老老实实标注成分的卖家,反而成了赢家。深厚圳某主打“敏感肌专用”的品牌,9月10日更新鲜完信息后转化率不降反升,从8%涨到了18%。客服后来反馈,很许多买家特意留言:“看到成分表这么清洁,终于敢买了。”这说明,消费者不是傻,他们愿意为“透明”买单。亚马逊的政策,其实是帮优良卖家筛选了客户。

还有个“长远尾关键词”技巧。以前卖家喜欢堆砌“美白”“祛斑”这种巨大词, 眼下政策出来赶紧换成“温和提亮”“改善暗沉”等更中性的表述。有数据看得出来 9月以来“无酒精”“无香精”“成分轻巧松”这些个长远尾关键词的搜索量上涨了40%,说明消费者更关注平安性了。

9月24日之后 卖家的“新鲜战场”

就算熬过9月24日挑战才刚刚开头。FDA已经开头要求电商平台提交“化妆品卖家合规记录”,亚马逊一准儿会加巨大对“虚虚假成分”的打击力度。那些个靠“抄袭成分表”“PS检测报告”混日子的卖家,迟早会被“秋后算账”。

更关键的是合规本钱会倒逼行业洗牌。细小卖家要么抱团成立“合规联盟”, 分摊检测费用;要么专注细分品类,比如“纯手工天然皂”,少许些麻烦成分;要么干脆转型做“代运营”,帮巨大品牌做合规服务。杭州某跨境服务商透露, 他们最近接了5个“化妆品合规代运营”订单,收费2万/年,帮卖家搞定成分检测、标签优化、申诉全流程,“这波政策,反而让合规服务成了香饽饽”。

说到底,亚马逊这波操作,像不像一场“巨大浪淘沙”?那些个抱怨政策严的,兴许早就忘了2020年亚马逊曾因“卖不合格化妆品”被FDA罚款1200万美元。平台只是不想再背锅罢了。对卖家 与其骂骂咧咧,不如把合规当成“产品升级”——毕竟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机灵的,而是最能习惯变来变去的。

9月24日迅速到了咖啡杯还是得端稳,该补的成分表赶紧补,该改的标签磨蹭磨蹭改。毕竟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就不是坦途,但走下去,总能看到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