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卖家中,有多少人的电商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0%以下

半数美国卖家:电商只是“零钱罐”,真金白银还在线下

你敢信吗?美国B2B圈子里超过一半的卖家,辛辛苦苦搞电商,后来啊卖得再好,也占不到总销售额的一成。B2BecNews最近扒了65家美国B2B卖家的账本, 数据一出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50.6%的卖家,电商销售额占总营收的比例,10%都不到。这数字搁谁不迷糊?咱们总以为电商早就把传统渠道干趴下了 没想到在美国B2B这儿,线上渠道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主菜”在线下。

43%的卖家:电商占比连5%都够呛

具体到这50.6%的“电商小透明”里情况更扎心。43%的卖家, 电商销售额只占总营收的零头——1%到5%之间,另有7.6%的卖家,艰难地把这个比例拉到了6%到10%。换句话说十个美国B2B卖家里有五个在线上卖的东西,还没线下卖的多。你可能会问,这些卖家是不是太“老派”了?还真不是。这里面有年入千万的小卖家, 也有身家上亿的大企业,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默契:电商能搞点零花钱就行,别指望它挑大梁。

研究:对多达半数的美国卖家来说  电商仅占其总销售额的10%甚至更少
研究:对多达半数的美国卖家来说 电商仅占其总销售额的10%甚至更少

更绝的是调查里居然没人敢说电商占比在75%到99%之间。要么完全没做线上,要么就干脆all in——但后者占比只有10%,还都是些“狠角色”。这说明啥?大多数美国B2B卖家对电商的态度,就是“浅尝辄止”,不指望它翻起多大浪花。

亚马逊的“垄断阴影”:中小卖家的线上“生死局”

说到线上渠道,亚马逊绕不开。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的报告直接戳破了一个真相:亚马逊可能控制着美国在线零售市场50%甚至更多的份额,比eMarketer估计的38%高出一大截。这是什么概念?十个美国消费者网购,至少五个是冲着亚马逊去的。这么大的“流量池”,却成了中小卖家的“修罗场”。

你以为上了亚马逊就能躺着赚钱?天真。某工业品卖家老王在2022年跟我吐槽:“亚马逊的广告费比我的利润还高,想排在前面?先砸钱再说。再说说算下来线上卖一件货,赚的钱还没线下渠道的零头多。”老王的公司年销售额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 电商占比一直卡在5%左右,他干脆把大部分精力放回了线下“线上就是品牌曝光,真赚钱还得靠老客户下的长期订单。”

亚马逊的“垄断”不止于流量。它还左手掌握着第三方卖家的数据,右手掌控着物流和仓储,连定价权都能插一手。报告里提到,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拥有“垄断权”,建议把电商网站和第三方市场、云计算服务AWS拆分。可拆分哪有那么容易?中小卖家想绕开亚马逊,要么流量跟不上,要么物流成本扛不住再说说只能被“拿捏”。

大卖家VS小卖家:电商占比的“贫富差距”

B2BecNews的调查还挖出一个细节:卖家的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电商的“受宠程度”。41.5%的卖家, 公司总销售额连1000万美元都不到,这些“小个子”里电商占比10%以下的超过一半——他们既没钱烧广告,也没团队运营线上,电商对他们更像是“可有可无的副业”。

反观那些年入10亿美元以上的“巨无霸”,电商占比明显高出一大截。11.3%的卖家能把电商做到占总销售额的21%-49%,还有10%能冲到100%纯线上。为啥差距这么大?大卖家有钱砸技术、建团队、搞私域,甚至能绕开亚马逊,做独立站。比如2023年做医疗器械的某美国企业, 通过自建独立站+私域运营,电商占比从15%飙到了45%,客户复购率提升了30%——这可不是普通小卖家能玩得转的。

11.3%的卖家能把电商占比做到50%-74%,这部分大多是“转型派”。他们原本是传统渠道大户,这几年硬着头皮做线上,砍掉了部分线下代理商,才把电商份额提上来。但代价也不小:某建材商在2021年砍掉三个州的线下代理, 后来啊老客户集体“闹情绪”,当年销售额下滑了12%,直到2023年线上渠道补上来才勉强持平。

中小卖家的“三座大山”:流量、 物流、规则

为啥中小卖家做电商这么难?说白了就三座大山:流量贵如油,物流愁断肠,规则坑死人。

先说流量。谷歌广告、社交媒体推广,哪个不是烧钱的主?某做工业零部件的卖家小李, 2022年试水电商,谷歌广告投了5万美元,带来的订单额才8万美元,刨去成本,基本白干。他后来发现, 亚马逊上同类产品的广告点击单价已经涨到了15美元,“转化率还不到3%,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物流更别提了。B2B订单往往量大、货重,普通快递根本扛不住。2023年某家具卖家想走海运, 后来啊美国西海岸港口拥堵,货压了两个月,客户直接取消订单,损失了20万美元。走空运?成本高到离谱,算上运费,产品价格比线下渠道贵了20%,谁买?

还有平台规则。亚马逊时不时来个“封号潮”,中小卖家提心吊胆。2022年做电子配件的某卖家, 主要原因是产品包装细节没达标,账号被临时冻结,30万美元的货卡在仓库,再说说赔了客户违约金才摆平。你说做独立站?可独立站没流量啊,还得反过来给亚马逊导流,这不成了“给对手打工”?

传统渠道的“舒适区”:老客户的“人情债”

那为啥这么多卖家死守线下?答案就俩字:舒服。B2B交易和零售不一样,客户要的是“靠谱”和“定制”,不是“便宜”和“快”。做工业机械的老张,客户都是合作了十几年的老伙计,“线上聊?不如坐下来喝杯茶,把技术参数、交货时间掰扯清楚。客户要改个设计,我带着工人连夜加班,线上哪有这效率?”

线下渠道还有个优势:账期。B2B客户动不动就要求“30天账期”,甚至“60天账期”,线上交易大多得先付款,中小卖家资金压力大。某建材商2023年做过一次尝试, 线上要求全款,后来啊老客户纷纷抱怨“不信任了”,再说说只能改回线下账期,电商占比又跌回了5%以下。

还有“人情关系”这层因素。美国B2B圈里很多客户认的是“熟人推荐”。某化工原料卖家靠着一个老客户介绍,连续三年拿下当地30%的市场份额,“线上能给你介绍这么多客户吗?不能。线上能帮你垫资吗?也不能。”

电商占比低是“保守”还是“清醒”?两种声音吵翻了

面对50.6%这个数据,行业里吵翻了锅。有人说这是“保守主义”,错失了数字化红利;也有人觉得这是“清醒认知”,知道自己的斤两。

唱衰的一方觉得,B2B卖家再不重视电商,迟早被淘汰。2023年某跨境电商服务商的报告显示, B2B客户线上采购的意愿比2020年提升了40%,年轻一代采购经理更习惯先线上比价再下单。“你线下做得再好,客户在网上搜一圈,发现比你便宜20%,还会选你吗?”

但支持的一方搬出了数据:电商占比10%以下的卖家,平均利润率比“all in电商”的卖家高了5个百分点。为啥?主要原因是线上烧钱的成本,线下渠道根本不需要。“老客户稳定,账期灵活,物流自己搞定,何必去亚马逊受那个气?”某年入5000万的卖家反问。

其实两边都有理。关键是看卖家的“基因”——如果你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 客单价低、客户年轻,电商就是好机会;如果你的产品定制化强、客单价高、客户是“老古董”,线下反而更稳。非得逼着老卖家转型电商,可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逆袭者的“另类路径”:不靠亚马逊也能活

当然也有卖家找到了“第三条路”。他们不迷信亚马逊,也不死守线下而是玩起了“垂直独立站+私域流量”。做工业刀具的某美国品牌, 2021年转型时没投亚马逊广告,而是把预算砸在了LinkedIn和行业论坛上,精准触达了2000家目标客户,第二年电商占比从8%冲到了35%,客户复购率高达60%。

还有的卖家借力“B2B电商平台”, 比如Thomasnet、Alibaba.com这些垂直平台。某五金工具卖家在2022年入驻Thomasnet, 专门对接美国本地采购商,当年线上订单量翻了三倍,“这些平台上的客户都是精准的,不用自己烧钱找流量,比亚马逊省心多了。”

更有甚者,直接搞“DTC模式”。做办公设备的某品牌, 2023年跳过中间商,通过独立站直接卖给中小企业,省了30%的渠道成本,产品价格比线下低15%,电商占比直接干到了50%以上。“客户不用再赚差价,我们也不用看代理商脸色,双赢。”该品牌负责人说。

未来不是“要不要做”, 而是“怎么做”

50.6%这个数字,与其说是“落后”,不如说是“现实”。美国B2B卖家对电商的谨慎,不是不看好,而是太清楚自己的“软肋”——钱不够、人不行、资源少。但这不代表可以躺平。

对中小卖家别想着一步到位all in电商。先从“小切口”入手:选一两个标准化产品试水线上,或者用独立站做品牌曝光,把老客户引导到私域里维护。等团队、资金跟上了再慢慢扩大线上份额。

对大卖家而言,别低估线下的价值。老客户、定制化、账期,这些都是电商短期内替代不了的。但也不能固步自封, 得把线下和线上打通——线下客户体验,线上数据追踪,用数字化手段把传统渠道做得更“聪明”。

亚马逊的阴影不会散,但也不是“死局”。与其抱怨平台规则, 不如想想怎么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垂直平台、独立站、社交媒体,多渠道布局,才能不被“卡脖子”。

说到底,电商占比10%以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美国B2B卖家的数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怎么走,走多快,得看谁先想明白:线上不是“替代品”,而是“加速器”。加速什么?加速你更懂客户,更快响应市场,更稳地活下去。毕竟生意这回事,从来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你,想成为哪一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