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10月14日新规生效,14天未售库存会被自动移除

亚马逊10月新规突袭:14天未售库存强制清退, 跨境卖家集体炸锅

2022年9月底,亚马逊美国站后台悄悄弹出一则公告,像颗深水炸弹炸翻了平静的跨境圈——自10月14日起,运营中心存放超14天的不可售库存将被自动移除。消息一出, 不少卖家连夜登录后台检查库存,有人暗自庆幸提前处理了滞销品,有人却对着刚被下架的侵权产品急得跳脚。这可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更像亚马逊给所有卖家下的再说说通牒:要么让库存活起来要么让它滚蛋。

不可售库存:你以为的“暂时休息”, 其实是“死刑倒计时”

搞亚马逊的都听过“不可售状态”,但真有人把它当回事吗?说白了 不可售库存就是躺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的“死货”,可能主要原因是断货、侵权、审核未通过或者干脆就是没人要。以前这些货还能在仓库里躺30天 卖家们总想着“说不定旺季能爆一波”,现在好了亚马逊直接把缓冲期砍了一半多,14天连申诉的时间都不够用。

10月14日生效!亚马逊政策更新,不可售库存超14天将被自动移除
10月14日生效!亚马逊政策更新,不可售库存超14天将被自动移除

有位做家居类目的卖家老王,就栽在这14天上。他的一款置物架9月20号主要原因是侵权被下架, 当时想着申诉应该没问题,后来啊10月15号收到系统通知——库存已被自动移除。他傻了眼:“申诉流程还没走完,货怎么没了?”亚马逊的逻辑很简单:仓库不是你家储藏室,占着茅坑不拉屎,就得清出去。

从30天到14天:亚马逊到底想干嘛?

亚马逊官方说这政策是为了“假期销售季腾出更多空间”, 但圈内人谁不知道,这背后藏着更深的算盘。这两年亚马逊仓库爆仓的新闻没少看, 2021年美国黑五期间,某仓库积压的货物堆得比山还高,配送延迟率飙升了40%。缩短不可售库存存放时间,本质上就是给仓库“减肥”,把空间留给能卖得动的货。

更狠的是这次新规还把“批量清货计划”设成了默认选项。也就是说 如果你没手动改设置,超14天的不可售库存会被直接送去清货,别说拿回多少钱,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有数据统计, 2022年Q3亚马逊通过清货计划处理的库存量环比增长了35%,这可不是巧合,而是亚马逊在逼卖家“断舍离”。

卖家们的血泪史:14天能发生什么?

14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亚马逊卖家足够完成一次“生死劫”。深圳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小李,9月底刚发了一批新款蓝牙耳机,主要原因是类目审核没通过产品一直显示不可售。他想着最多等一周,后来啊10月14号新规一实施,仓库直接发邮件说库存要移除。“审核还没通过货没了这批货成本都快10万了我找谁哭去?”

还有更冤的。做服装的卖家小张, 主要原因是一款T恤的尺码变体违规被合并,listing变不可售,她忙着处理其他订单,忘了这事。等想起来时距离14天期限只剩3天申诉流程刚走一半,库存就被强制移除了。“亚马逊就不能给个缓冲期吗?申诉又不是按秒计算的。”小张的吐槽道出了很多卖家的心声——政策是冷的,但卖家的资金链是热的。

大卖家VS小卖家:谁更能扛住这波冲击?

新规一来有人慌得一批,有人却稳如泰山。大卖家手里有专业团队,每天盯着库存预警,侵权产品第一时间下架,断货风险提前规避。某年销售额破亿的大卖运营总监说:“我们早就把库存周转率控制在30天以内了14天?对我们来说反而是好事,能逼着团队更快清理冗余库存。”

小卖家就没这么轻松了。很多夫妻店就两个人,既要选品、上架,又要处理客服、打包,库存管理全靠“感觉”。杭州做户外装备的卖家老陈,就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检查一款折叠椅的库存,断货后变成不可售,后来啊被移除。“之前30天还能慢慢申诉,现在14天根本反应不过来。”数据显示, 2022年10月中小卖家因不可售库存被移除的比例环比增长了28%,大卖家反而下降了5%——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残酷现实。

不是末日 是洗牌:聪明人已经开始这么干

抱怨没用,亚马逊的规则从来不会为谁改变。但总有人能在规则里找到生路。有经验的卖家早就把“库存预警”设成了手机推送,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后台的“不可售商品”列表。深圳做3C配件的卖家小林, 还设置了“自动降价”功能——如果一款产品连续7天没卖出去,系统自动打9折,“与其等亚马逊移除,不如自己清库存,至少能回点本。”

更绝的是有人玩起了“库存周转游戏”。做母婴产品的卖家小周,把滞销品打包成“清货专区”,搭配热销产品一起卖,转化率居然提升了15%。“亚马逊不是要周转率吗?我就让它动起来哪怕利润低点,总比被移除强。”还有卖家利用亚马逊新推出的“批量折扣功能”, 一次对250件商品降价,设置好折扣金额后系统自动处理,省时省力。

案例复盘:那个靠14天规则逆袭的卖家

2022年10月, 做厨房小家电的卖家老杨,遇到了大麻烦——一款空气炸锅主要原因是认证问题被下架,库存滞留在仓库,距离14天期限只剩10天。老杨没慌, 他做了三件事:,在站外用短视频推广“认证升级款”,预热新品上架。

后来啊认证申诉3天就通过了 新品上架当天就卖了200台,不仅清掉了滞销库存,还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量。“后来我算了笔账,虽然那批滞销库存亏了5000块,但新品多赚了3万,反而赚了。”老杨的故事说明,14天规则不是死局,关键看会不会“借力打力”。他的案例后来被某跨境电商培训机构收录,成了“危机转化”的经典案例。

未来已来:库存管理精细化是唯一出路

亚马逊这次新规, 其实是在给所有卖家敲警钟:粗放式卖货的时代过去了拼的是库存周转效率、风险预警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有行业报告预测, 到2023年,亚马逊可能会进一步缩短不可售库存存放时间,甚至推出更严格的“库存健康度评分”——周转慢的listing,不仅会被限流,还可能被额外收费。

那些还在靠“运气”卖货的卖家,迟早会被规则淘汰。真正能活下来的, 一定是那些把库存当成“活水”来管的人——每天监控数据,每周清理滞销,每月优化库存结构。就像一个卖家在论坛里说的:“以前觉得亚马逊是卖货的平台, 现在才发现,它其实是个‘库存管理大学’,毕不了业的,都被清退了。”

给卖家的再说说忠告:别等被移除才想起库存

如果你现在还没登录亚马逊后台检查“不可售商品”,建议立刻去做。看看哪些是主要原因是断货、哪些是主要原因是侵权、哪些是没人要,对症下药。断货的赶紧补货, 侵权的赶紧申诉,没人要的要么降价清货,要么直接申请移除——别想着“万一能卖出去”,亚马逊不会给你万一的机会。

对了 记得把“不可售商品自动设置”改成“移除”而不是“捐赠”,不然货没了还拿不到一分钱。还有,定期检查产品的“可售性”,别让一个变体违规拖垮整个listing。跨境这条路本来就不容易,亚马逊的规则只会越来越严,但只要把库存管好了至少能让你在淘汰赛中多跑几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