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Wish作为电商零售平台,难道不是唯一没有模仿亚马逊的吗

谁说Wish没学亚马逊?那些藏在“低价外衣”下的行业基因

跨境电商圈总爱给平台贴标签, Wish被贴上“唯一没模仿亚马逊”的标签时不少人跟着点头。但拆开Wish的运营逻辑,真的能找到完全独立的基因吗?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它从出生到现在的每一步,到底有没有踩过亚马逊走过的脚印。

2011年Wish上线时 亚马逊早已是北美电商霸主,Prime会员体系、FBA物流、推荐算法三件套打得对手喘不过气。按理说 新平台该避开锋芒,可Wish偏偏在推荐算法上玩起了“亚马逊同款”——用户打开APP,首页全是“猜你喜欢”的瀑布流,点击商品又跳转“买了还买”的关联推荐。这种“千人千面”的玩法,和亚马逊2010年上线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何其相似。只是亚马逊的推荐侧重高客单价商品, Wish专攻9.9美元包邮的小玩意儿,本质上都是用算法“喂”用户,只是饲料不同罢了。

外媒:Wish是唯一没复制亚马逊的电商零售平台
外媒:Wish是唯一没复制亚马逊的电商零售平台

推送狂魔与免费陷阱:用户增长的“亚马逊式”捷径

说到用户获取,Wish更是把亚马逊的“短信营销”玩出了新高度。2016年前后 Wish用户每天能收到3条以上的推送通知,标题全是“免费送你手机壳,只要付运费”“点击领10元无门槛券”。这种“免费+低价”的组合拳, 和亚马逊早期Prime会员的“免运费+快速配送”异曲同工——都是用短期利益钩住用户,只是亚马逊钓的是高价值消费者,Wish钓的是价格敏感型群体。

更讽刺的是Wish的推送算法还学了亚马逊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亚马逊会给沉睡用户发“专属优惠券”,Wish则给30天未登录的用户推送“限时1折”。2017年某市场报告显示, Wish的推送打开率高达8.2%,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这种“骚扰式营销”的底层逻辑,和亚马逊的精细化运营没本质区别,只是手段更激进罢了。

“唯一不模仿”的真相:移动端赌局下的另类跟随

支持者总说Wish没模仿亚马逊,主要原因是它是“移动优先”的 pioneer。但真相是亚马逊2011年就推出了移动端APP,只是重心仍在PC端。Wish赌对了2015年左右移动端的爆发, 本质上是在亚马逊没发力时卡了位,就像当年淘宝在PC端压易趣,不是模式创新,只是时机选择。

再看物流,Wish2019年推出的FBW,简直是亚马逊FBA的“廉价版”。亚马逊要求卖家把货送到全国中心仓, Wish简化成送三个海外仓;亚马逊提供24小时客服,Wish压缩成72小时响应。表面上看是“轻资产运营”,内核却是复制亚马逊的“仓储+配送”闭环,只是成本压得更低,服务砍得更狠。

94%中国卖家的“双输困局”:低价依赖症如何破

Wish最常被夸的是“没学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体系”, 可细想会发现,它比亚马逊更依赖中国卖家。数据显示, Wish平台上94%的卖家来自中国,其中广东、浙江、福建三大省份占比超50%,广东卖家独占27%。这种“中国制造”的集中度, 比亚马逊早期第三方卖家的地域分散度可怕得多——亚马逊2010年第三方卖家中,美国卖家占60%,中国卖家仅15%。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时Wish的股价应声下跌12%,就是中国卖家依赖症的体现。反观亚马逊,早就通过“全球开店”计划把卖家分散到印度、东南亚,抗风险能力强得多。Wish不是不想学亚马逊的卖家多元化, 而是它靠低价起家的模式,天生只能吸引中国供应链——毕竟只有中国工厂能做出1美元的手机壳还包邮。

更麻烦的是这种依赖让Wish陷入“低价陷阱”。2020年某第三方调研显示,Wish平台上35%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远高于亚马逊的12%。用户投诉“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案例中,80%来自中国广东的小卖家。Wish不是没想整改, 就像亚马逊当年严打假货一样,可真要抬高卖家门槛,又怕流失这94%的“低价基石”,左右为难。

被拒绝的100亿收购:独立还是“自废武功”?

2018年传出的亚马逊100亿收购要约,成了Wish“不模仿亚马逊”的“凭据”。可仔细想想,拒绝收购真的是有骨气吗?亚马逊当时看中的是Wish的移动端用户和低价供应链, 收购后完全能把Wish的低价商品接入Prime体系,补足亚马逊的“下沉市场”短板。WishCEO彼得拒绝的理由是“想独立发展”, 但2020年后的数据打脸:独立后的Wish研发投入占比从8%降到5%,物流时效从2019年的平均6天又退回到2022年的10天——没亚马逊的资金和技术支持,Wish的“独立”更像是“自废武功”。

对比被亚马逊收购的全食超市, 2017年被收购后全食的线下门店数量增长23%,客单价提升18%;而Wish独立后2021年美国活跃用户反降15%。拒绝巨头收购, 短期看是“保持独立”,长期看可能是错失升级机会,这和亚马逊早期拒绝eBay收购,到头来逆袭的故事,完全是两种走向。

物流时效的“龟速竞赛”:Wish Express的尴尬提速

Wish总标榜“没学亚马逊的Prime配送”, 可它自己推出的Wish Express,就是在学亚马逊的“快速配送”。2019年Wish Express上线时 承诺“部分商品6天达”,当时亚马逊Prime已经是“2天达”,Wish的6天听起来像笑话,但对习惯了“等一个月”的Wish用户已是重大进步。

问题在于,Wish Express的覆盖范围小得可怜。2021年数据显示,仅20%的商品能走Wish Express,剩下的80%还是要等10-15天。更尴尬的是 这20%的商品中,60%是3C配件和手机壳,高价值服饰、美妆类根本不敢加入——毕竟从中国直邮,6天到货的成本比亚马逊FBA高3倍。Wish不是不想像亚马逊一样做到“全品类快速配送”, 而是它的低价模式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物流成本,所谓的“不模仿”,其实是“没能力模仿”。

低价信仰的崩塌:用户用脚投票的真相

2022年某调研机构做过一个实验:让同一批用户分别在Wish和亚马逊买同款9.9美元的数据线, 后来啊75%的用户选择多花2美元在亚马逊买,理由是“怕等一个月,怕是假货”。这个实验戳穿了Wish的核心痛点——低价不是万能药, 当“等一个月”和“质量无保障”成为标配,用户迟早会跑。

Wish的用户留存率数据更触目惊心:2020年新用户30天留存率是32%, 2022年降到18%,同期亚马逊Prime会员的留存率稳定在85%。用户流失的原因中,“物流太慢”占45%,“货不对板”占38%,剩下的17%是“客服推诿”。这些问题, 亚马逊早在2010年就通过FBA和严苛的卖家审核解决了Wish到现在还在泥潭里打转,说它“没学亚马逊”,可能只是学得太慢、太敷衍。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精选”:破局还是换汤不换药?

2023年Wish高调宣布“全球精选计划”, 要从中国卖家为主转向全球卖家,引入欧美本土品牌。这个计划听着像亚马逊的“全球开店”, 但细看会发现猫腻:Wish要求本土卖家必须提供“比亚马逊低20%的价格”,否则不给流量。后来啊呢?2023年第二季度, Wish上的欧美卖家数量只增加了5%,其中80%是小众白牌,真正像耐克、苹果这样的品牌,根本不肯进来——谁会为了一个低价平台,砸了自己的高端形象?

反观亚马逊的“全球开店”, 从不要求卖家低价,反而通过品牌 registry 帮大卖家控价、防伪。Wish想学亚马逊的卖家多元化,却只学到了“表面功夫”,没学到“核心逻辑”。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转型,注定成不了气候。

没有绝对的“不模仿”, 只有差异化的“慢半拍”

回头看Wish的十年,它确实没完全复制亚马逊的Prime、FBA、品牌旗舰店,但它在算法、营销、物流上,处处留着亚马逊的影子。所谓的“唯一不模仿”, 更像是一个营销话术——在一个巨头定义的行业里新平台想突围,要么在模式上做减法,要么在场景上做细分,Wish选择了最难的“低价+移动端”,后来啊既没避开亚马逊的锋芒,又没找到自己的护城河。

跨境电商没有标准答案, 但至少要承认:Wish不是“不模仿亚马逊”,它是“模仿得不够聪明”。亚马逊的成功,从来不只是低价或快速配送,而是用技术、资本和用户体验构建的生态壁垒。Wish想走差异化,或许该先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假装巨人不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