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挂了,Flipkart和Amazon的价格战

印度零售市场最近上演了一出“神仙打架, 小鬼遭殃”的大戏,主角是电商界的两个巨头Flipkart和Amazon,他们打得天昏地暗,后来啊旁边的老三——无数中小卖家和实体零售商,直接被误伤挂了。这场价格战打得有多狠?排灯节期间折扣标到90%,补贴金额大到让平台自己都肉疼,可偏偏就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表面看是消费者赚了便宜,细琢磨才发现,整个零售生态都快被搅得天翻地覆了。

价格绞肉机:Flipkart与Amazon的补贴狂潮

每年一到排灯节、 圣诞节这些购物节,Flipkart和Amazon就跟商量好似的,开始疯狂撒钱。2022年的排灯节大促, 两家平台直接把折扣拉满,手机、家电这些标品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原价1万卢比的手机,补贴后直接砍到6000卢比。消费者乐疯了可平台背后的资本却在滴血。Flipkart靠软银紧急输血,亚马逊全球资金池往印度倒,就为了抢那点市场份额。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烧钱比赛,谁的钱多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挂了Flipkart和Amazon价格战对印度零售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挂了Flipkart和Amazon价格战对印度零售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数据最说明问题。巴克莱银行2018年3月的报告显示, 亚马逊印度站年销售额75亿美元,Flipkart62亿美元,两家加起来占据印度电商70%的江山。可到了2022年排灯节,Flipkart靠补贴硬是把市场份额拉到56%,亚马逊掉到26%。这数字看着漂亮, 但Flipkart自己心里清楚,这56%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不是靠服务或用户体验赢的。中小卖家在这场狂欢里根本没话语权, 平台想推谁就推谁,不配合补贴的卖家直接被流量抛弃,活生生成了价格战的炮灰。

90%折扣背后的资本游戏

有人可能会问,补贴对消费者不是好事吗?问题在于,这种补贴不是市场行为,是资本在背后操纵。亚马逊被曝用子公司提高售价,再通过平台补贴低价倾销,看似让利,实则是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ShopClues创始人Sandeep Aggarwal就公开吐槽:“亚马逊这招太狠,印度本土小企业根本玩不起。”更讽刺的是 Flipkart虽然创始人是印度人,但钱大多来自软银和Tiger Management这些海外资本,本质上和亚马逊一样,都是“外来和尚”,却打着本土企业的旗号抢市场。

价格战打到这份上,已经不是比谁产品好,而是比谁爸爸钱多。中小卖家被逼到墙角,要么跟着平台一起补贴亏本赚吆喝,要么直接退出。Snapdeal联合创始人Kunal Bahl说得实在:“没有用户忠诚度, 小卖家没法像大企业那样操控库存和价格,只能被平台牵着鼻子走。”这哪是电商生态,分明是“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

监管摇摆:政策“紧箍咒”为何失灵

印度政府早就看不下去了。2016年直接出台两道“金牌”:禁止电商公司存货,禁止从单一实体采购超过25%货源。本意是想让平台不直接参与定价,保护中小卖家。后来啊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台搞起了“前端实体开发票,后端外资处理”的把戏,表面合规,暗地里该补贴还是补贴。监管机构CCI在2021年9月接手调查, 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带着300多个城市的零售商上街抗议,焚烧亚马逊和Flipkart创始人的肖像,场面一度失控。

更可笑的是政府的态度。一边喊着要保护本土零售商, 一边又怕破坏价值380亿美元的电商行业,毕竟2026年市场规模可能冲到2000亿美元,谁也不敢轻易得罪资本。商务部官员私下说“行业不需要政策,但需要规则”,这话等于没说——规则有了施行却像和稀泥。CAIT负责人Khandelwal要求按《消费者保护法》严管平台, 后来啊CCI一纸裁决说“市场不存在异常违规”,直接把零售商的抗议当成了耳旁风。

从放任到干预:政策的180度急转弯

印度电商政策这几年就跟过山车似的。独立后数十年禁止外资进入, 2012年突然开闸,允许Gap、H&M这类单一品牌100%投资,多品牌也能占股49%。后来啊亚马逊和Flipkart趁机杀入,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到了2016年发现不对劲,又赶紧踩刹车,可这时候平台已经做大了政策根本跟不上资本的节奏。

2021年的电商政策草案本来想好好整治, 说要“保持灵活性创造公平环境”,鼓励国家创新。可具体条款里限时特卖、秒杀活动被限制,关联企业卖家被清理,平台收入可能“腰斩”。后来啊草案一出来外资企业集体沉默,信实零售这种本土巨头反而积极介入,明显是想借机打压对手。政策成了各方博弈的工具,中小卖家和实体零售商?早被抛到脑后了。

实体零售的哀鸣:节日利润蛋糕被蚕食

实体零售商最近几年活得有多惨,只有印度街头的小店主自己知道。往年排灯节,实体店门口排长队,销售额能占全年30%以上。2022年呢?消费者都跑线上抢便宜去了实体店门可罗雀。Future Group和Reliance这些零售巨头联名写信给商业部长Prabhu, 控诉电商平台“操纵价格、违反外资规定”,可政府除了口头安慰,啥实际行动都没有。

CAIT的抗议不是没道理。他们算了一笔账:电商平台用风险资金补贴, 手机、家电这些标品价格比实体店低30%-50%,消费者自然选线上。可实体店房租、人工成本一分不能少,长期低价竞争只会亏到关门。更气人的是平台还搞“独家销售”,好品牌都只给线上卖,实体店连货都拿不到。这哪是竞争,是明摆着要赶尽杀绝。

350万顾客的流失:数字冲击下的实体寒冬

信实零售的情况能说明问题。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印度最大零售商, 每周在6500多个城镇的近10000家实体店服务350万顾客,可电商一来顾客流失率直线上升。他们不得不紧急推出JioMart计划,想把线上业务做起来对抗亚马逊和Flipkart。可问题是实体零售商哪懂电商运营?库存、物流、数据分析,每一样都是短板,想转型比登天还难。

更讽刺的是 沃尔玛这种外资企业被禁止在印度做多数股权零售,却能搞“现购自运”批发,照样抢小商铺的生意。政策保护来保护去,再说说保护的都不是中小卖家,而是有背景的大企业。普通店主只能看着自己的生意一天天萎缩,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信实杀入:首富的本土保卫战

眼看亚马逊和Flipkart把市场搅得鸡飞狗跳,印度首富安巴尼坐不住了。他旗下的信实零售, 本来是做实体起家,现在突然宣布JioMart要 到更多地区,目标是“为全国数千万零售商和店主提供服务”。这话听着像是要当救世主,其实吧是想借机整合线下资源,搞“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和平台巨头掰手腕。

安巴尼的优势太明显了。信实零售有现成的10000家实体店,有350万忠实顾客,还有Jio电信的流量入口。他要做的不只是卖货,而是把中小零售商拉到自己阵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他们的成本。这招“农村包围城市”要是成了 亚马逊和Flipkart的电商平台优势就被抵消了毕竟印度80%的人口还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线下根基比线上更重要。

“本土王牌”能否破局价格战

信实零售的挑战也不小。电商运营经验几乎为零,技术团队不如亚马逊和Flipkart成熟,物流体系还在搭建。可安巴尼的野心摆在这儿,他可不只想当零售商,是想做印度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提供者”。JioMart要是真能帮中小卖家对抗平台压榨,说不定真能改变游戏规则。

平台巨头也没闲着。亚马逊赶紧和印度本土零售商合作,Flipkart则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渗透,想守住基本盘。但价格战的惯性太大,短期谁也停不下来。信实零售的加入,让这场“老大老二打架”变成了“三国演义”,老三终于有机会咸鱼翻身了。

未来迷局:价格战会走向何方

这场价格战到底还要打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靠补贴换市场份额的模式不可持续, 亚马逊和Flipkart烧的钱越多,未来的窟窿就越大。印度政府要是真想救市, 就该拿出实际行动,比如限制平台补贴力度,强制中小卖家流量曝光,或者建立独立的电商监管机构,而不是光喊口号。

中小卖家也不是没出路。与其在平台上内卷,不如学信实零售,搞垂直细分市场,或者自建社群做私域流量。Snapdeal当年就是主要原因是没跟上转型,现在落到第三,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实体零售商也别光等着政府保护,赶紧拥抱数字化,把线下体验和线上服务结合起来说不定能杀出一条血路。

从“恶性降价”到“健康竞争”:行业需要什么

印度电商市场缺的不是价格战,是健康的竞争环境。平台该想想怎么提升服务、优化体验,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监管机构得拿出点魄力,别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真正保护中小参与者的利益。消费者也别光图便宜,便宜没好货的道理谁都懂,支持优质商家才能让市场越来越好。

这场“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挂了”的戏码,现在演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信实零售的杀入让剧情多了变数, 但到头来结局如何,还得看各方能不能跳出“你死我活”的思维,一起把蛋糕做大。毕竟一个健康的零售生态,不该只有两个巨头的狂欢,更该有千万参与者的生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