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商市场,亚马逊、沃尔玛等巨头如何分食2.03万亿美元的蛋糕
2.03万亿美元大蛋糕:亚马逊的刀快,还是沃尔玛的盘子大?
全球电商市场像个滚烫的熔炉,2.03万亿美元的金块在里面翻滚。2019年Statista的数据刚出来整个行业都闻到了血腥味。印度孟买的街头小贩在用WhatsApp接单, 圣保罗的家庭主妇在手机上比价价格,这些细碎的声音拼凑出电商的版图——不是平的,是立体的,带着泥土味和烟火气。
亚马逊:从书店到“吞噬一切的巨兽”
亚马逊的办公室里挂着贝佐斯的“长期主义”标语,但市场不给你时间。2018年这家伙在美国电商市场抢走了49.1%的份额,2582.2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砸进腰包。你以为它靠的是Prime会员?错。2019年4月亚马逊中国传出退出消息时 员工们忙着删内部邮件,但没人注意,它在巴西的仓库里正堆着中国制造的泳衣——这才是它的命脉:全球供应链的毛细血管。

Fire phone的教训还在耳边,但AWS已经成了印钞机。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AWS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74%。有意思的是同一份报告里零售业务的毛利率只有5%。贝佐斯像个赌徒, 用云服务的钱补贴线下收购——137亿美元买下全食超市,不是为了卖牛油果,是为了让Prime会员走进超市时看到“亚马逊优选”的标签。
沃尔玛:超市里的电商游击战
沃尔玛的总部在阿肯色州,离亚马逊的西雅图隔着整个美国大陆。这家靠卖牛仔裤起家的零售商,2019年突然成了亚马逊最头疼的对手。它收购了印度Flipkart,20亿美元买下的不是电商平台,是2亿用户的手机屏幕。孟买的年轻人现在打开Flipkart, 看到的首页推荐和亚马逊越来越像,但价格低15%——沃尔玛的采购员在东莞工厂压价的功夫,比亚马逊的算法更狠。
更致命的是它的线下网络。2019年沃尔玛在美国有4700家门店,每家店都是一个前置仓。你在App上买一袋猫粮,系统会自动分配离你最近的门店发货,2小时送到。亚马逊的货机队有40架波音767,但沃尔玛的卡车司机知道哪条小巷能避开晚高峰。2019年第三季度,沃尔玛电商增速43%,比亚马逊的24%高出一截。
Target:用“小而美”刺破巨头垄断
Target的日子过得比想象中滋润。这家定位中产的零售商,2019年靠着“设计师联名款”杀出重围。它和Gucci合作的儿童系列,上线3小时就售罄,客单价比普通商品高3倍。更聪明的是它的提货服务——你在线下单,下班时直接开车到门店取货,连停车费都省了。
2018年收购的Shipt成了它的秘密武器。这家同城配送公司让Target在亚特兰大、芝加哥等20个城市实现了1小时送达。2019年黑色星期五, Target的App里多了个“隐藏功能”:买生鲜食品满50美元,配送费只要1美元。亚马逊的Prime会员看着这个价格,默默关掉了购物车。
支付端暗战:PayPal的“釜底抽薪”
很少有人注意到,PayPal才是电商市场的隐形裁判。2020年它向拉美电商巨头MercadoLibre砸了7.5亿美元,这笔钱不是投资,是“封杀令”。拉美消费者习惯了用信用卡分期购物, MercadoLibre的“现在买,下月还”服务,正好卡住了亚马逊的支付短板。
更狠的是PayPal的“先买后付”功能。2019年黑五期间,美国年轻用户使用BNPL的比例同比增长了120%。这意味着什么?一个20岁的年轻人买300美元的耳机,不用刷信用卡,直接从下个月工资里扣。亚马逊的分期利率是18%,PayPal的BNPL是0%——这哪里是支付,是金融武器的降维打击。
新兴市场的“土狼”们
亚马逊在巴西栽过跟头。2018年它试图用美国模式复制巴西电商,后来啊被本土Magazine Luiza用“农村信贷”打得满地找牙。巴西农民买拖拉机, Magazine Luiza能提供0首付、分期2年的贷款,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这些客户面前就是个笑话。
印度市场更精彩。沃尔玛收购Flipkart后 亚马逊试图用“卖家补贴”反扑,但Flipkart的“乡村代理人”计划更狠——在喀拉拉邦的小村庄,一个代理能帮10个村民下单,抽成5%。2019年Flipkart的农村订单增长200%,亚马逊的农村团队只能眼睁睁看着。
物流:再说说的战场
电商的本质是履约效率。亚马逊的FBA体系听起来很美, 但2019年黑五期间,德国仓库爆仓,包裹积压在纽伦堡郊外一个英国客户等了15天才收到圣诞礼物。同一时间, 沃尔玛的“Spark Delivery”项目在美国100个城市上线,退休大爷开着自家皮卡送快递,成本比亚马逊的众包物流低30%。
中国的跨境物流玩家也没闲着。2019年一家叫“递四方”的公司在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建了海外仓,专门做中大件家具的头程海运。一个广东家具厂生产的沙发,从东莞到芝加哥只要28天比海运快10天比空运便宜60%。亚马逊的FBA对这类大件商品束手无策,递四方却靠着“自主装柜+自营卡车”抢下了15%的市场份额。
数据不会说谎:谁在真正增长?
201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藏着秘密:亚马逊的北美零售收入增速放缓至16%, 而沃尔玛的电商增速是43%;Target的线上复购率提升到35%,亚马逊的Prime会员复购率却下降了2%;PayPal的BNPL用户突破3000万,亚马逊的“先买后付”用户只有800万。这些数字像针一样扎破“亚马逊无敌”的神话。
更讽刺的是亚马逊自己也在模仿对手。2019年Prime Day期间, 它推出了“线下提货点”服务,和沃尔玛的门店取货几乎一样;在印度,它开始接受“货到付款”,正是Flipkart的看家本领;甚至在巴西,它和本土零售商Casino谈判,想收购Via Varejo——当年它最看不起的“传统零售”,现在成了救命稻草。
蛋糕太大, 没人能独吞
2.03万亿美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细分市场的厮杀。做3C电子的商家在亚马逊和eBay之间摇摆, 卖家居用品的在沃尔玛和Wayfair之间选边站,生鲜电商则盯着Instacart和美团优选的打法。2019年一个卖宠物零食的中国卖家告诉我:“在亚马逊上卖, 利润15%;放在沃尔玛的第三方平台,能到25%,但必须接受他们30天的账期。”这就是现实——巨头们的战场,小商家反而成了香饽饽。
亚马逊的AWS再赚钱, 也填不满零售的窟窿;沃尔玛的线下网络再密,也搞不定支付环节;PayPal的支付再便捷,也绕不开物流的坑。这场2万亿的盛宴,每个巨头都带着自己的碗,但没人能盛走所有。2020年的黑五,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亚马逊的购物车里有30%的商品来自沃尔玛的第三方卖家——这哪里是竞争,是共生。
2023年市场会到2.85万亿美元,那时候的格局会是什么样?也许亚马逊还是最大, 但沃尔玛的份额会超过20%;也许PayPal成了新的入口,但物流公司会分走一半利润;也许新兴市场的本土玩家会杀出来让巨头们重新定义“全球化”。唯一确定的是蛋糕还在变大,刀也磨得更快,故事远未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