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亚站56%的卖家是否也在eBay平台上进行销售呢

56%的美亚卖家悄悄在eBay“暗渡陈仓”,这波操作你跟不跟?

2019年4月, 电商科技公司Feedvisor那会儿做过一个调查,问亚马逊平台的卖家们今年打算怎么折腾业务目标。后来啊有意思, 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说想往其他平台扩一扩——这个比例可比当时那些想搞独立站、走D2C模式的高多了。你说这帮卖家是不是心里都打着小算盘?毕竟在亚马逊这个“流量巨无霸”里竞争红得发紫,稍微不慎就可能被规则大浪拍在沙滩上。eMarketer的数据当时就戳出一个点:56%的美亚站卖家,已经在eBay上悄悄铺了第二战场。这数字背后到底是真香定律,还是另有隐情?

eBay凭什么成了美亚卖家的“隐形跳板”?

说实话,eBay这平台吧,有点“老牌玩家”的倔强。它在线平台模式那会儿刚起步就冲在前头, 跟亚马逊那种“自营+第三方”混搭模式不一样,eBay从根上就是纯平台,自己不卖货,不跟卖家抢生意。这优势就来了——品牌方在eBay上不用提心吊胆地跟平台自营“撞车”,客户关系管理起来也顺手得多。Cindy Liu, eMarketer那会儿的高级预测分析师,直接点破:“对那些想广撒网的卖家亚马逊和eBay是美国电商最重要的两个平台,但eBay是纯平台,没有自营产品,这反倒让品牌能更直接地管理客户关系。

eMarketer:56%的美亚站卖家也通过eBay销售
eMarketer:56%的美亚站卖家也通过eBay销售

”你想想, 在亚马逊上辛辛苦苦积累的流量,可能主要原因是平台突然推了个同类自营产品就黄了但在eBay,这种风险至少低一半。

再说用户群体。2019年那会儿, eMarketer就预计美国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成了亚马逊Prime会员,这些人习惯了“次日达”的爽感,让他们再去其他平台买东西,确实得掂量掂量。但eBay的“老用户”也不少啊, 特别是一些喜欢淘二手、找稀有货、或者对价格敏感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可能没开通Prime,但逛eBay的习惯早就刻在DNA里了。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老李跟我聊过 他在亚马逊上卖39.9美元的收纳盒,eBay上能卖到44.99美元,而且“来问‘能不能砍价’的客人,再说说成交转化率反而比亚马逊的高”——这波操作,不就是利用了eBay用户“淘实惠”的心理吗?

56%背后:是“分散风险”还是“流量焦虑”?

56%这个数字, 乍一看像是卖家们对亚马逊“用情不专”,但细琢磨,这里面藏着多少“不得已而为之”啊。2019年那会儿, 亚马逊的规则已经严到让人头皮发麻, Listing随便改个标题就可能被限流,差评没处理好直接关店风险。彭博社那会儿还传了个消息, 说亚马逊计划大幅削减批发采购量,不少小供应商被“断粮”,只能赶紧找别的平台接盘。说白了卖家们不是不爱亚马逊,是怕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哪天篮子突然碎了连汤都喝不上。

但eBay真是“避风港”吗?未必。eMarketer当时的数据显示, 2019年eBay在美国的电商销售总额预计358.9亿美元,市场份额6.1%,跟亚马逊37.7%比,差了老远。更别说沃尔玛、Wayfair这些后起之秀也在虎视眈眈。你说卖家们挤破头往eBay钻,图啥?图它“人少”?还是图它“规则松”?

”这波“流量池切换”,不就是卖家们在“红海”里找“蓝海”的生存智慧吗?

杭州做3C配件的卖家小周给我看了他的数据:2020年Q2, 他在亚马逊上投入1000美元广告,能带来5000美元销售额;同样的钱砸到eBay,销售额只有2800美元,但广告点击成本比亚马逊低40%。“eBay流量是少, 但竞争也小啊,”他挠挠头,“在亚马逊上卖个手机壳,首页前10名全是‘大卖’,在eBay上,我新店上架两周就冲到第三了。

eBay和亚马逊:卖家的“双轨制”怎么走才不翻车?

既然56%的卖家都选了“双轨制”,那这轨道到底怎么铺才稳?不能简单把亚马逊的Listing复制粘贴到eBay上,那肯定得翻车。两个平台的用户画像、搜索逻辑、运营规则,压根儿就不是一码事。eBay品牌广告负责人Scott Kellieter那会儿就强调:“我们没有库存, 不生产产品,这是真正的平台。”这话听着简单, 其实是在说eBay的核心逻辑——它是个“集市”,不是“超市”,你得学会在集市里吆喝,还得懂“砍价”的学问。

运营策略上,eBay更吃“差异化”这套。深圳某服装卖家2021年做过一个实验:在亚马逊上卖基础款T恤, 走量,定价19.9美元;在eBay上卖同款但加了“复古印花”的变体,定价29.9美元,后来啊eBay的客单价比亚马逊高50%,退货率低15%。“eBay用户就吃‘个性化’这一套, ”卖家说“你把同质化的东西扔过去,肯定卖不动,但稍微改改,加点‘故事’,价格就能立起来。”反观亚马逊,用户更看重“性价比”和“配送速度”,所以卖家得在“FBA+低价”上死磕。这种“双轨制”运营, 本质上是用eBay试错、做利润,用亚马逊冲量、占市场,说白了就是“左手赚快钱,右手打江山”。

案例拆解:从“亚马逊难民”到“eBay盈利王”的90天

说再多理论,不如看个实在案例。广州做户外装备的卖家老王, 2020年主要原因是亚马逊账号“关联”被封,一夜之间损失了80%的营收,差点直接关门。没办法,他只能把所有精力转到eBay上,想着“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3个月后eBay店铺不仅活过来了月利润还超过了被封之前的亚马逊店铺。他是怎么做到的?

老王给我列了张时间表:2020年5月账号被封, 6月紧急注册eBay店铺,选品时没跟亚马逊上的“大路货”硬碰硬,而是专挑亚马逊上少见的“轻量化登山杖”,定价45美元,比同类产品贵10美元,但强调“碳纤维材质+终身质保”。7月, 他每天花3小时在eBay论坛里“混”,回答用户关于登山杖材质、使用场景的问题,顺便在签名里挂上店铺链接。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eBay不是“救命稻草”,但只要你懂它的“脾气”,照样能长出一片天。

8月, 有个买了他家登山杖的客人发了条“使用测评”,被他截图做成Listing的“买家秀”,转化率直接从3%冲到8%。“eBay的‘社交属性’比亚马逊强多了”老王说“你跟用户聊得越嗨,他们越信任你,买得越痛快。”到2020年9月, 他的eBay店铺月销售额突破2万美元,净利润率25%,比亚马逊账号没被封之前还高了5个百分点。

跨平台运营的“坑”:别让“双轨制”变成“双输局”

当然不是所有卖家都能像老王一样把eBay玩明白。56%的卖家涌过去,肯定也有踩坑踩到怀疑人生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库存管理混乱”——亚马逊上卖100件, eBay上卖80件,后来啊同一批货被两个平台一边下单,要么得罪亚马逊买家,要么得罪eBay买家,再说说两边差评满天飞。杭州某卖家就吃过这个亏, 2021年双11前,主要原因是没做库存同步,同一款蓝牙耳机在亚马逊和eBay上超卖200单,再说说只能紧急从工厂调货,空运成本比货值还高,直接亏了3万。

另一个大坑是“规则差异”。亚马逊对“关键词堆砌”零容忍, Listing里多塞几个无关词可能直接降权;但eBay反而鼓励“精准关键词”,你可以在标题里重复核心词,甚至用“!!!”这种符号吸引眼球。有卖家把亚马逊的Listing直接复制到eBay,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标题太“正规”,搜索排名一直上不去,后来把标题改成“!!2022新款无线耳机!降噪!长续航!!”,流量立马翻倍。所以说跨平台运营不能“一套模板走天下”,得针对每个平台的“脾气”单独定制策略,不然两头不讨好。

未来eBay还能当美亚卖家的“第二曲线”吗?

聊到现在问题又绕回来了:56%的美亚卖家扎堆eBay,这波热潮能持续多久?eMarketer当时就提醒过eBay想跟亚马逊硬碰硬,“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亚马逊的护城河太深了——Prime会员体系、 FBA物流网络、AI推荐算法,这些都不是eBay一朝一夕能追上的。但eBay也不是没机会,它的“优势区”在于“非标品”和“垂类深耕”。比如收藏品、中古服饰、工业配件这些细分领域,eBay的用户粘性和卖家资源,反而比亚马逊更有优势。

2022年有个数据很有意思:eBay上“手工定制皮具”类目的卖家数量同比增长了42%,而亚马逊同类目只增长18%。这说明什么?eBay正在成为那些“小而美”卖家的聚集地。对于美亚卖家 与其在亚马逊的“红海”里跟大卖家拼价格,不如去eBay的“垂类”里做“小池塘里的王”。毕竟 56%的卖家已经用脚投票了剩下的44%,是继续“死磕亚马逊”,还是赶紧跟上这波“流量迁徙”,就得看各自的胆识和策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