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站点开设前,Noon是否已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招募员工
Noon的中国“招兵买马”:摩洛哥站点背后的供应链暗战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 中东本土电商Noon正在中国大规模招募员工,岗位涵盖供应链、招商、运营等多个领域。有意思的是 这个时间点很微妙——Noon刚宣布要在今年开放摩洛哥站点,而中国团队的扩张似乎比市场预期的更早、更猛。问题来了:在摩洛哥市场还没完全铺开的时候,为什么Noon急着在中国“招兵买马”?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算盘?
中国团队扩编:不只是招人, 更是抢供应链高地
翻看Noon近一年的动作,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每到一个新市场扩张,中国团队就会跟着“加码”。2018年Noon刚进入中东, 就在深圳和香港设办事处;2023年沙特站点爆发,中国招商团队直接翻倍;现在摩洛哥站点还没落地,中国区招聘需求已经同比增长了40%。这哪是简单招人,分明是在抢中东电商的“粮仓”——中国供应链。

你可能不知道, 中东市场70%以上的电商商品都来自中国,特别是3C、家居、快消这些品类。Noon的对手亚马逊、 Souq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但Noon有自己的“杀手锏”:本土化供应链响应速度。举个例子, 2023年黑五期间,Noon中国团队通过深圳中转仓,把一款国产小家电的物流时效压缩到了7天比同期的亚马逊中东站快了3天。这种速度,让中国卖家直接在平台转化率提升了25%——数据来自Noon内部2023年Q3卖家报告。
摩洛哥站点“前哨战”:中国卖家的“黄金入场券”
摩洛哥这个市场,其实比想象中更有潜力。北非5国里 摩洛哥的电商渗透率最高,2023年达到8.2%,但整体市场规模才12亿美元,属于“洼地”。Noon选择从这里突破,看中的就是竞争少、增长快。但问题来了:新站点上线,最缺什么?商品。这时候,中国团队的作用就凸显了。
从Noon2023年卖家大会透露的信息看,摩洛哥站点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可能超过其他站点。平台已经提前给中国卖家开了“绿灯”:SKU数量要求从5000降到3000,部分优质品牌甚至可以更低。更狠的是 摩洛哥站点的头程物流费用全免,深圳到卡萨布兰卡的直航航线,Noon包下了3架货机——这可不是普通平台能做到的魄力。有深圳跨境物流商透露, 2024年Q1,Noon中国区发往北非的货量环比增长了120%,其中摩洛哥预订单占了60%。
自发货VS海外仓:Noon给中国卖家的“选择题”
入驻Noon的中国卖家,现在面临一个选择题:做自发货还是海外仓?这两种模式,就像“轻资产”和“重资产”的博弈,各有各的玩法。
自发货模式对中小卖家更友好, 不用备货风险,但有个硬指标:72小时内必须从国内仓库发到深圳中转仓。2023年有个深圳3C卖家主要原因是频繁超时店铺被封了后来才发现是深圳暴雨影响了物流。所以选自发货,你得有个靠谱的国内供应链和物流伙伴。好处是 摩洛哥站点开放后自发货的商品也能享受“中东-北非”联运,时效控制在10天内——比很多欧洲平台还快。
海外仓模式则适合有实力的卖家。Noon在迪拜、利雅得的仓库面积加起来有10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140个标准足球场。在这里备货,商品会打上“Noon now”角标,流量曝光高30%。更关键的是 仓储和操作费全免,2023年有个杭州家居品牌靠海外仓模式,把复购率做到了35%,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但要注意, Noon要求海外仓商品“周销3件以上”,卖不动的话会被调回自发货模式——压力给到了卖家的选品能力。
本土化VS全球化:Noon的“阿拉伯式”电商野心
Noon的创始人阿拉巴尔总说:“我们要做第一个立足本土的阿拉伯世界第一电商平台。”这话听着有点绕,但细想很有意思。中东市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宗教文化、消费习惯、甚至支付方式都自带“防护罩”。亚马逊当年收购Souq后水土不服,本土卖家流失了15%。Noon看准了这个机会,把“本土基因”刻进了DNA里。
怎么体现本土化?最直观的是物流。阿联酋站点, 5迪拉姆的铅笔都能当天送到,靠的是Noon自建的“再说说一公里”团队,穿传统白袍的配送员成了中东街头的风景线。还有支付, 支持本地货到付款、Mada卡,甚至和伊斯兰银行合作推“分期免息”——这些细节,中国团队必须吃透,才能帮卖家做好本地化运营。2023年有个深圳服装品牌, 主要原因是不懂斋月期间不能露肤的禁忌,产品直接下架,后来是Noon中国运营团队连夜帮他们改了详情页,才挽回损失。
争议与挑战:Noon的“本土化”是不是把双刃剑?
但话说回来Noon的“本土化”策略也有争议。过度强调本土,会不会限制全球化供应链的效率?举个例子,摩洛哥站点开放后商品要从中国经深圳中转,再到北非,比从欧洲发货还慢。有卖家吐槽:“我们宁愿自己找物流,也不想等Noon的‘慢船’。”这个问题Noon不是没看到, 2024年他们计划开通中国-摩洛哥的包机航线,但成本怎么分摊,还是个未知数。
还有对中国卖家的“隐性门槛”。表面上看,SKU要求降低了但平台更倾向“品牌卖家”。2023年有个做小家电的深圳工厂,产品质量不错,但主要原因是没注册海外商标,申请被拒了3次。后来找服务商做了品牌包装,才勉强通过。这说明, Noon在“扶持中国卖家”的一边,也在筛选“符合本土调性”的玩家——对中小卖家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中国卖者的“破局点”:抓住Noon的“本土化红利”
那么中国卖家到底能不能抓住Noon的这波红利?答案是能,但得找对方法。从2023年成功卖家的案例看, 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借鉴:
第一,选品要“中东+北非”双适配。比如摩洛哥,夏季需要防晒产品,冬季需要保暖家电,和中国季节相反。有深圳卖家专门做了“斋月特供礼盒”,结合了当地节日习俗,2023年Q4销量暴增200%。
第二,物流模式“灵活切换”。中小卖家可以先做自发货测试市场,爆款再转海外仓。有个广州美妆品牌就是这么干的, 先靠自发货把一款面膜卖爆,然后快速补货到迪拜仓库,转化率直接从12%飙到28%。
第三,借力Noon的“本土化工具”。平台有专门的阿拉伯语翻译服务、本地化营销模板,甚至能帮你对接中东KOL。2023年有个杭州数码卖家, 用了Noon的“斋月直播”工具,单场直播卖了3000台充电宝——这种本土化玩法,自己摸索可能半年都摸不着门道。
写在再说说:Noon的中国棋局, 才刚刚开始
说实话,Noon在中国大规模招募员工,摩洛哥站点只是个开始。中东北非20多个国家, 每个市场的消费习惯都不一样,中国团队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供应链的“快”和本土市场的“准”结合起来。这盘棋,Noon走得很险,但也很妙——用中国卖家的“弹药”,去攻占一个个新市场。
对中国卖家现在入场,就像2015年亚马逊开放欧洲站一样,有机会吃到第一波红利。但别急着冲,先想清楚:你的产品能不能适应“阿拉伯式”电商规则?你的供应链能不能跟上72小时的发货要求?你愿不愿意花时间研究斋月、开斋节的消费逻辑?想明白了Noon的“本土化红利”,才能真正落到你口袋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