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商市场是否会因脱欧受影响,其占零售总额比重是否逐年上升
脱欧余波里的英伦数字零售:实体寒冬与线上暖春
英国脱欧这事儿,闹腾了好几年。2020年初终于尘埃落定,退出欧罗巴联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不少人当时琢磨,这下英国零售业怕是要遭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劳动力市场缺人,消费信心肯定受打击。后来啊呢?数字零售这边,好像没受啥影响,反倒是越活越滋润。
雨果网的数据戳破了那些悲观论调——2023年7月, 英国电商零售额同比猛增18.7%,这可是2014年11月以来的最高增速。更绝的是即便在脱欧最混乱的2019年,线上零售照样扛起了大旗,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直接干到了23%。疫情这波助攻确实厉害,但就算没有疫情,数字零售这趟车,早就刹不住了。

消费者手里的“投票权”:见多识买家的数字偏好
广告科技公司Sovrn的运营和财务高级总监Andrew Banis有句话说得特实在:“英国消费者见多识广、精通技术。”这群人买东西前,早把手机翻烂了——比价格、看评论、刷社交媒体种草,缺一不可。他们对数字零售体验的要求,高到近乎苛刻。
这就逼着英国零售商不得不卷起来。想在拥挤的市场里冒头?光靠打折可不行。得在APP流畅度、支付便捷性、配送速度上死磕。比如ASOS,2021年就上线了AR试衣功能,用户能在线“试穿”衣服,退货率直接降了12%。这种创新,不是脱欧逼的,是消费者用“点击”和“加购”投出来的票。
实体店的“关店潮”:脱欧只是导火索
实体零售的惨状, 脱欧确实添了把火,但根本问题早就埋下了。普华永道和Local Data在2019年4月扔出一个炸雷数据:2018年英国平均每天有16家实体店关门, 全年500强零售商净关闭量达到2481家,创下十年新高。
为什么撑不下去?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伦敦牛津街的店铺租金,每平方英尺能到100英镑以上,比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贵。再加上营业税、人力成本,卖件衣服利润薄得跟纸似的。eMarketer的高级分析师Bill Fisher点透了:“房地产形势和政府障碍,让实体零售商的处境岌岌可危。”
脱欧一来劳动力短缺更致命。欧罗巴联盟移民减少,零售业招不到人,超市货架经常空荡荡,门店排班都排不满。2022年,英国零售联合会调查发现,78%的零售商表示缺人问题比脱欧前更严重。实体店想活,光靠“熬”肯定不行,得赶紧找线上出路。
线上渗透率的“三级跳”:从23%到27.9%的野心
英国零售商协会和毕马威的数据显示, 2023年电商占零售总额比重已经摸到25%的门槛,eMarketer更是预测,2024年这个数字会冲到27.9%。从2020年起,非商业零售额就逐年下滑,数字零售却像装了助推器,一年一个样。
疫情是个催化剂,但不是全部。英国消费者早就习惯了“线上下单,次日达”的爽感。2021年亚马逊Prime Day期间, 英国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5%,其中家居用品和电子卖得最疯。这说明啥?线上消费不是应急选择,是生活常态。
服装电商的“霸主地位”:70%市场份额背后的逻辑
在英国电商市场里服装是个狠角色。占整个时尚电商市场70%的份额,其中女装又占了总销售额的51%。为啥这么能打?主要原因是英国女性对“快时尚”的痴迷程度,全球排得上号。
ASOS和Boohoo这两家本土快时尚巨头, 2023年财报显示,它们的活跃用户数分别突破了3000万和2000万。秘诀就是紧跟潮流——社交媒体上流行什么款,两周内就能上架,价格还比Zara便宜30%。脱欧后虽然进口成本涨了但它们通过在东欧设仓,硬是把物流成本压了下来。
当然也不是没有挑战。2023年英国服装电商的退货率高达35%,比疫情前高了5个百分点。卖家们开始琢磨怎么降退货率, 比如提供更详细的尺码推荐,甚至搞起了“上门取衣”服务,用户体验倒是提升了不少。
供应链的“脱欧阵痛”:电商如何化危为机
脱欧对供应链的影响,电商卖家体会最深。以前从欧罗巴联盟进货,一天就能到;现在清关流程繁琐,有时候货卡在港口能拖一周。2021年圣诞季,就有不少英国电商卖家主要原因是货没赶上促销,损失惨重。
但危机里藏着机会。聪明的卖家开始调整策略:一是本地化采购, 英国本土的小众设计师品牌突然火了2023年线上销售额增长了28%;二是多渠道备货,在波兰、荷兰设仓库,用“海外仓+直邮”的模式应对延迟;三是优化库存,用AI预测销量,减少积压。一家叫Gymshark的运动品牌,靠这招把库存周转率提高了40%。
未来五年:数字零售的“下半场”怎么打
英国电商市场还有没有增长空间?肯定有。eMarketer预测,到2027年,电商占比会突破30%。但增速会放缓,从现在的18%降到10%左右。竞争会更激烈,光靠便宜货不行了得玩点新花样。
社交电商是个大趋势。TikTok Shop在英国上线一年,2023年GMV就突破了10亿英镑,年轻人刷着视频就下单了。还有直播带货,英国本土主播Joe Sugg的直播间,一场能卖掉20万支口红。这些新玩法,传统零售商想学,还得下功夫。
对跨境卖家英国市场依然是块肥肉,但得注意“本土化”。支付方式不能只PayPal,得接受本地常用的Klarna和Clearpay。客服时间要配合英国人的作息,晚上8点前最好在线。物流方面Royal Mail的48小时达是标配,想抢高端客户,得提供24小时达服务。
实体转型的“再说说一公里”:线上线下的边界消失了
实体零售真的没救了?倒也不必这么悲观。聪明的玩家早就开始“线上线下打配合”。比如Next, 这家老牌百货,线上订单能到门店自提,2023年自提订单占比达到了15%,省了配送费,还增加了门店客流。
还有“体验式零售”的路子。Superdry在伦敦开的旗舰店, 搞了个AR互动墙,顾客能“穿”上衣服拍视频发社交媒体,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打卡。这种模式,纯电商做不了实体店反而有了新价值。
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确实让英国零售业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但数字零售的韧性,实体转型的尝试,都证明了一点:市场永远在变,适应变化的人,才能活下去。英国电商的故事,远没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