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Lazada年中大促跨境成绩单中

13倍单量背后:东南亚消费者到底买了什么?

2019年7月17日 Lazada把年中大促跨境成绩单甩出来时整个跨境电商圈都安静了几秒。跨境整体单量较平日同比增长13倍, Lazmall跨境商家销售额日均增长近10倍,目标达成率近200%——这些数字像一记闷棍,砸在不少还在观望出海的商家头上。谁也没想到,东南亚这片看似“慢半拍”的市场,爆发力能这么猛。

打开成绩单, 服饰时尚、手机平板、运动户外、智能设备、摩托汽配排进top5,小米、UGREEN、VAKIND这些名字反复出现。但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些在淘宝火过的“网红产品”,比如兔耳朵帽子,上万件订单里跨境订单占了八成。有个做小商品的商家私下说:“以为东南亚消费者只认大牌,后来啊他们比国内还爱跟风网红款。”

Lazada发布年中大促跨境成绩单:单量同比增长13倍
Lazada发布年中大促跨境成绩单:单量同比增长13倍

从“淘宝爆款”到“东南亚刚需”:兔耳朵帽子的意外走红

兔耳朵帽子在淘宝火起来时没人想到它会成为东南亚大促的“黑马”。Lazada的数据显示, 这款帽子在大促期间跨境订单量破万,其中印尼和菲律宾的年轻女性买家占比超60%。有个深圳的商家透露:“3月份还在清库存, 后来啊5月接到Lazada的运营建议,把这款帽子放到‘东南亚网红专区’,6月销量突然就上来了。”

这种“爆款迁移”不是个例。小米手环4在6月国内刚发布,年中大促通过Lazada杀到东南亚,1小时爆售6000个。Lazada的运营人员后来复盘时说:“东南亚年轻人对智能设备的敏感度不比国内低,只是需要有人把‘好东西’递到他们面前。”

老牌国货的“第二春”:佐丹奴们如何在东南亚翻红

佐丹奴的老店员可能做梦都在数订单, 这个在东南亚卖了30年的品牌,年中大促成交较日常暴涨超20倍,马来西亚站的订单更是日常的24倍。谁说老品牌在东南亚没戏?佐丹奴把国内“轻户外”的款式直接搬到LazMall,后来啊发现东南亚消费者比国内更买账——他们需要的是“既能通勤又能爬山”的衣服。

棒谷家的时尚品牌更狠,较日常成交增长超8倍,马来西亚站订单超20倍。他们的秘诀很简单:把国内卖断货的“法式碎花裙”改成东南亚偏好的“热带印花”,尺码码数全按东南亚人的身材调整。有个运营说:“以前总觉得‘一套打天下’,现在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审美密码’都不一样。”

新锐品牌的闪电战:O.TWO.O三个月销量暴涨40倍的秘密

O.TWO.O的负责人在成绩单发布后发了条朋友圈:“天猫孵化的百亿品牌,在东南亚也能复制。”这个4月才登陆Lazada的美妆品牌, 5月借着斋月活动第一次亮相,当天销量就涨了10倍,到了年中大促,较6月日常成交暴涨40倍,订单量激增44倍——三个月,完成了别人三年的路。

他们的打法很“阿里系”:把天猫的“内容种草”搬到Lazada, 请本地KOL试色,用“斋月限定礼盒”制造稀缺感。有个细节很关键:东南亚消费者喜欢“小包装试用品”, 他们就推出5ml的眼霜小样,后来啊转化率比正装高30%。O.TWO.O的人说:“不是东南亚市场难,是你没找到他们的‘消费开关’。”

物流与成本:菜鸟的“空海运组合拳”能持续多久?

13倍单量增长,对物流来说是个“极限测试”。Lazada联合菜鸟给出的方案很“硬核”:国际干线预备700吨空运仓位, 26条海运货柜,高峰期间单日航空运力达130吨。义乌分拣中心在6月底紧急扩容,订单处理能力直接翻倍,工人们连轴转了半个月,才把堆积如山的订单发出去。

但物流跟上,就万事大吉吗?Audew的老板在收到19倍增长的数据后 私下跟朋友吐槽:“运费是降了但仓储费涨了平台佣金也没少,算下来利润没多多少。”跨境物流的“降本增效”,对中小商家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700吨空运+26条海运:大促期间的物流极限测试

菜鸟的物流团队在2019年6月就进入了“战时状态”。国际干线原本每周只有3班货机, 大促期间增加到每天1班,700吨空运仓位相当于10架波音747的载货量。海运更夸张,26条货柜排得满满当当,从上海、宁波到新加坡、曼谷的航线,船期压缩到最短。

义乌分拣中心的工人最清楚压力有多大。这个处理了全国30%小商品订单的枢纽, 在大促前把分拣线从3条加到6条,订单处理能力从每天50万单提到100万单。有个分拣员说:“以前一天走2万步,现在5万步起步,下班腿都抬不起来。”

物流费率下调后Audew们真的“降本增效”了吗?

Lazada在年中大促前夕宣布物流费率下调,这对中小商家来说是“及时雨”。做车载充电器的Audew抓住机会,6月销售额比日常增长19倍,比3月大促还涨3倍。但Audew的老板算了一笔账:“物流费降了15%, 但平台活动佣金涨了10%,推广费涨了20%,算下来综合成本反而高了5%。”

更麻烦的是“再说说一公里”。菜鸟虽然承诺“48小时达”,但印尼、菲律宾的偏远地区,还是出现了延迟。有个买家在评价区抱怨:“订单显示已签收,但我根本没收到。”物流降本,但“时效体验”和“售后成本”,成了商家新的痛点。

200个品牌试水Lazmall:国货品牌化的“甜蜜与苦涩”

成绩单里有个数字很亮眼:200多个品牌入驻LazMall,开始探索品牌之路。大促当天这些品牌的销量平均增幅超30倍,ZNT、Mifa等产业带商家更是达到日销的70倍。国货品牌化,在东南亚似乎迎来了“黄金窗口期”。

但有人狂欢,就有人踩坑。某家做家居的产业带商家,主要原因是不懂东南亚消费者的尺寸偏好,囤的库存积压了半年。品牌化不是“换个Logo进LazMall”那么简单, 背后是供应链、本地化运营、消费者教育的“全方位战争”。

产业带商家的“豪赌”:ZNT、 Mifa的70倍日销神话

ZNT和Mifa的故事,是产业带品牌化的“教科书”。这两个来自广东中山的灯具商家, 2018年底还在给国外品牌代工,2019年下定决心做自主品牌,入驻LazMall后年中大促当天销量达到日销的70倍,目标完成率超200%。

他们的打法很“接地气”:把国内卖爆的“北欧风吸顶灯”改成东南亚偏好的“防潮款”,价格只有欧洲品牌的1/3。ZNT的运营说:“我们不打价格战,打‘性价比战’——东南亚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值’。”为了解决售后问题,他们在吉隆坡设了仓,坏了直接换,不用寄回中国。

九阳的“本地化必修课”:客单价翻倍的页面设计逻辑

九阳在Lazada的客单价增长近200%, 销量暴涨112倍,比618还涨3倍。秘诀藏在页面设计里:把国内“养生壶”的详情页改成“东南亚水果茶专用”, 配上椰子、芒果的图片;把电压标注从“220V”改成“110-240V”,还附上“插头转换指南”。

九阳的运营团队提前一个月飞到东南亚,在当地市场观察消费者习惯。他们发现,东南亚家庭喜欢“多人份”小家电,就把豆浆机容量从1.2L升到1.5L,价格只涨10%。后来啊“多人份豆浆机”成了爆单王,销量占比超40%。九阳的人说:“品牌化不是‘输出’,是‘融入’。”

中小商家的突围战:DEKO们三个月冲顶的生存法则

200多个品牌的光环下是无数中小商家的挣扎。DEKO的故事很典型:这个宁波的家居商家, 2019年3月才入驻Lazada,短短三个月就成了家居行业top商家,年中大促当天销量较平日提升30倍,泰国和菲律宾站点涨了40倍。

中小商家的优势是什么?“小、快、灵”。DEKO的老板说:“大品牌做市场调研要一个月,我们看后台数据,三天就能调整策略。”他们的生存法则很简单:跟着数据走,哪里流量大就主推哪里哪里转化高就加码哪里。

从0到top:DEKO如何在泰菲市场实现40倍增长

DEKO的老板是个“急性子”, 2019年3月刚入驻Lazada,就发现泰国站的“收纳盒”搜索量很高,但本土商家做得“丑且贵”。他连夜让国内工厂设计“ins风收纳盒”, 价格只有本土品牌的1/2,4月上线,5月就冲到泰国站收纳类目top10。

年中大促前,他又盯上菲律宾站的“宿舍家具”需求,推出“折叠床+书桌”组合,针对学生党做促销。后来啊菲律宾站订单占比从15%涨到35%。DEKO说:“中小商家别想着‘通吃’,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死磕下去,就能活下来。”

首公里揽收网络扩容27%:中小商家的“入场券”还是“紧箍咒”?

Lazada和菜鸟在2019年3月打造的首公里揽收网络,让中小商家的发货效率提升了27%。以前商家要自己把货送到仓库,现在上门揽收,省了不少事。做手机壳的商家小张说:“以前一天最多发200单,现在能发500单,团队不用跑断腿。”

但扩容也带来了“内卷”。揽收服务多了平台对商家的考核也更严——“发货时效”“破损率”不达标,流量就会减少。小张抱怨:“为了赶时效,我们只能加人加成本,利润反而薄了。”首公里揽收,到底是“入场券”,还是“紧箍咒”?

数据狂欢后的冷思考:13倍增长背后藏着哪些“坑”?

13倍增长的数据很亮眼,但背后藏着不少“坑”。小米手环4在年中大促1小时爆售6000个,但后续补货慢了导致很多订单延迟,差评率涨了3个百分点。还有商家跟风上“网红产品”,后来啊卖完就没人记得了库存积压成了烫手山芋。

跨境电商不是“一锤子买卖”,大促的狂欢过后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流量来了接得住吗?订单涨了服务跟得上吗?品牌火了能持续吗?

库存积压风险:小米手环1小时6000个,后续跟得上吗?

小米手环4的爆单,让Lazada的供应链团队措手不及。原以为备货1万台能撑3天后来啊1小时就卖了6000个,第二天就断货。有个买家评价:“等了半个月才发货,早就不想买了。”断货不仅损失了当期订单,还影响了店铺权重。

更惨的是跟风商家。看到小米手环火,赶紧进了一批杂牌手环,后来啊卖不动,积压在仓库。深圳某商家的负责人说:“大促冲销量没错,但得算好‘账期’和‘库存周转’,不然赚了吆喝,亏了本金。”

同质化竞争:当“网红产品”变成“滞销库存”

兔耳朵帽子火了之后义乌小商品市场一夜之间冒出上百家同款。价格从39.9杀到19.9,利润薄得像纸。有个商家说:“以前一款帽子能卖3个月,现在3周就没人买了。”同质化竞争下“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从“爆款”变“滞销”,可能只需要一次大促。

更麻烦的是“平台依赖”。不少商家把所有流量赌在Lazada大促上,后来啊平台规则一变,流量就断崖式下跌。做服装的李姐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得有自己的私域流量,不然哪天平台‘不宠幸’你了怎么活?”

下一站:东南亚市场的“长效增长密码”

大促的喧嚣会过去,但东南亚市场的红利才刚开始。O.TWO.O的经验值得借鉴——斋月、 开斋节这些本地节日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页面和互动玩法;九阳的客单价能增长200%,就是主要原因是把东南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研究透了。

长效增长的关键,不是“冲销量”,而是“做品牌”。中小商家别急着“铺货”, 先找到一个细分赛道,把产品做精;大品牌也别想着“收割”,先学会“本土化”,和消费者做朋友。东南亚市场的“密码”,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借势本地节日:从斋月到开斋节, O.TWO.O的“节庆营销课”

O.TWO.O能在东南亚站稳脚跟,节庆营销功不可没。2019年5月的斋月, 他们推出“限量礼盒”,里面除了口红,还加了东南亚消费者喜欢的“椰子味护手霜”,后来啊礼盒销量正装的3倍。开斋节前,他们又推出“家庭分享装”,针对女性买家做“买一送一”,客单价直接拉高50%。

O.TWO.O的人说:“东南亚的节日比国内还多,每个节日都是‘营销机会’。但不能硬推,得结合他们的文化——斋月要‘分享’,开斋节要‘团圆’,产品跟着节日走,自然有人买。”

物流与体验的平衡:130吨运力背后的“时效承诺”能兑现吗?

菜鸟在大促期间的130吨日运力很“猛”,但“时效承诺”能持续多久?有个买家投诉:“订单显示‘48小时达’,后来啊等了5天才到。”物流不是“运得多就行”,还得“送得快、送得好”。

Lazada在2020年开始推“本地仓前置”,把热门商品提前放到东南亚仓,时效从7天缩到2天。这对商家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成本也会涨——本地仓的仓储费是国内的2倍。物流与体验的平衡,考验的是商家的“成本算力”。

东南亚市场就像一片未开垦的雨林,有人看到鲜花满地,也有人看到荆棘丛生。13倍增长的数据是鲜花,但库存积压、同质化竞争、物流痛点,是那些绕不开的荆棘。国货出海, 没有“一招鲜”的秘诀,只有“步步为营”的耐心——懂消费者,做产品,重体验,才能在这片雨林里长出自己的大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