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上调法国卖家佣金,这背后转嫁的数字税改革是否合理

法国卖家收到“涨价邮件”:亚马逊的3%佣金上调背后

2019年8月底, 法国珠宝工匠维吉尼亚·勒梅尔打开亚马逊的邮件时手指悬在屏幕上迟迟没有点开。她隐约预感内容不会好——过去半年,法国政府闹得沸沸扬扬的“数字税”让她心里一直打鼓。邮件标题很直接:“关于法国销售佣金费率调整的通知”。内容更让她心头一紧:从10月1日起, 她在亚马逊法国站的销售佣金将从12%上调至12.36%,相当于每100欧元销售额要多付0.36欧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对勒梅尔这样的小卖家这笔钱可能就是她一周的材料成本。

勒梅尔不是唯一收到邮件的人。亚马逊法国站上1万多家中小卖家都在同一天收到了这份“涨价通知”。邮件里写得明明白白:“由于法国政府征收3%的数字服务税,我们将调整佣金费率。”换句话说法国政府向科技巨头征的税,到头来落到了这些卖家的账单上。勒梅尔捏着手机, 想起自己2011年创业时亚马逊还是她眼里的“救星”——不用自己建网站,不用花大价钱做推广,坐在家里就能把珠宝卖到全欧洲。可现在她感觉自己像个被“绑架”的合作伙伴。

亚马逊向法国卖家上调佣金 转嫁该国数字税
亚马逊向法国卖家上调佣金 转嫁该国数字税

一封邮件, 一场突如其来的成本风暴

勒梅尔的珠宝作坊在法国南部小镇,面积不到20平米,桌上堆着银丝、半宝石和蜡模。她靠手工定制项链、手镯为生,客户大多是喜欢“独一无二”的年轻人。2017年,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亚马逊法国站开店,没想到订单像潮水一样涌来——头一年就做到了5万欧元销售额,占她总收入的30%。她还记得当时亚马逊客服的邮件:“您的产品很棒,我们会帮您推荐给更多法国消费者。”那时她觉得亚马逊是“懂小生意人”的平台。

可2019年的这场“佣金上调”,让她彻底没了好心情。她粗算了一笔账:珠宝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5%,12%的佣金已经占了利润的四成。现在涨到12.36%, 意味着她要么把产品价格从50欧元涨到51.8欧元,要么自己承担这0.36欧元的差价。“我的客户都是学生和年轻白领,谁愿意多花1.6%买一条项链?”勒梅尔叹了口气, 她更担心的是涨价后订单可能会减少——毕竟她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亚马逊上,大家都要涨价,消费者的选择只会更挑剔。

更让她窝火的是亚马逊的邮件里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能自己承担数字税,没有提到有没有补贴政策,只有冷冰冰的“费率调整通知”。她想起自己为了在亚马逊上保持排名,每个月都要花200欧元投广告,还要花时间处理差评、打包发货。“我们帮亚马逊赚了钱,帮法国政府创造了就业,后来啊现在成了‘替罪羊’?”勒梅尔把邮件转发给同行群, 群里瞬间炸了锅——有人骂亚马逊“吃相难看”,有人说“法国政府只敢欺负小企业”,还有人已经开始联系Etsy,准备把店铺搬到佣金更低的平台。

法国数字税的“初衷”:从面包店税到科技巨头

勒梅尔的愤怒,其实藏着法国政府“数字税”政策的尴尬。2019年7月, 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数字服务税法》,决定从2019年1月1日起追溯征收3%的数字服务税。简单说 就是全球年收入超过7.5亿欧元、且在法国境内收入超过2500万欧元的企业,都要按法国数字服务的3%缴税。这个政策一出,全世界都盯着——目标很明确: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些美国科技巨头。

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放话狠话:“这些跨国公司在法国缴纳的税款,可能还比不上Quercy地区的一家面包店或奶酪生产商。”他举了个例子:一家法国中型面包店, 年销售额500万欧元,缴税约15万欧元;而亚马逊法国站2018年销售额约20亿欧元,却只缴了区区几万欧元的税。“这不是公平竞争,这是对法国企业的歧视。”勒梅尔部长的逻辑很简单:科技巨头在法国赚了钱,却利用漏洞避税,政府必须“补上这个窟窿”。

法国政府的“数字税”确实有底气。过去十年,欧洲国家对科技巨头的避税行为早就积怨已久。2017年, 欧罗巴联盟委员会裁定亚马逊在卢森堡的避税行为违法,要求亚马逊补缴2.5亿欧元税款;同年,苹果被爱尔兰政府追缴130亿欧元税款。这些案例让欧洲国家意识到, 科技巨头太会“钻空子”——它们把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卢森堡这些低税率国家,把欧洲用户的收入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到总部,后来啊在法国、德国这些高税率国家反而“零纳税”。

可问题来了:法国数字税真的能“精准打击”科技巨头吗?表面看,目标企业都是“全球年收入7.5亿欧元”的大玩家,但实际操作中,受影响的却不止这些巨头。亚马逊法国站有1万多家卖家,其中90%是年销售额低于50万欧元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和数字税有什么关系?答案是:亚马逊把数字税的成本“转嫁”给了卖家——就像勒梅尔收到的邮件那样, 平台直接提高佣金,让小企业买单。

亚马逊的“成本转嫁”逻辑:平台与卖家的博弈

亚马逊给法国卖家的邮件里 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这项税收直接针对我们向企业提供的市场服务,所以呢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将其转嫁给销售合作伙伴。”说白了亚马逊的意思是:“政府要向我征税,我只能从卖家身上拿钱,不然我的利润就少了。”这个逻辑听起来“合理”, 但细想却漏洞百出——亚马逊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难道真的“别无选择”?

亚马逊的“转嫁”操作其实很简单:法国数字税税率是3%,亚马逊就把法国站的佣金上调3%。比如原来卖一件100欧元的商品,佣金12欧元,现在变成12.36欧元。亚马逊法国站的一位内部人士后来透露:“这是‘一刀切’的转嫁, 主要原因是平台无法区分哪些卖家受数字税影响大,哪些影响小。与其花成本做精细化调整,不如直接‘拉平’。”这种“一刀切”的操作, 对大卖家来说可能影响不大——比如年销售额100万欧元的卖家,多付的佣金占利润比例不到1%;但对勒梅尔这样的小卖家,多付的佣金可能直接吃掉她5%的利润。

亚马逊的“转嫁”还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平台和卖家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亚马逊一直标榜“赋能小企业”,称自己是“卖家的合作伙伴”。但这次“佣金上调”操作,却让很多卖家感觉自己只是“提款机”。法国电商协会的调查显示, 63%的法国卖家认为亚马逊“没有考虑小企业的生存压力”,51%的卖家表示“正在考虑离开亚马逊平台”。勒梅尔就是其中之一——她已经开始把70%的订单转移到Etsy, 主要原因是Etsy的佣金只有10%,而且“不会突然涨价”。“亚马逊给我的感觉是我需要它的时候,它说‘我们帮你赚钱’;它需要钱的时候,我就得乖乖掏腰包。”她苦笑着说。

数字税的合理性争议:公平税负还是“一刀切”?

法国数字税的初衷是“公平”,但实际效果却变成了“不公平”。法国政府想向科技巨头征税, 后来啊却让中小卖家成了“替罪羊”,这背后藏着数字税设计的根本矛盾:如何界定“数字服务”的纳税主体?是平台,还是卖家?

从国际税法角度看,数字税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 科技巨头在法国获取了大量用户数据,创造了巨额利润,却通过“转移定价”避税,政府征税天经地义。反对者则指出, 数字税本质上是“关税的变种”——它针对的不是“利润”,而是“收入”,这可能导致双重征税。比如 亚马逊法国站上的美国卖家,既要向美国缴税,又要被法国数字税“薅羊毛”,到头来只能提高商品价格,让消费者买单。

更麻烦的是数字税的“转嫁效应”可能让政策初衷彻底落空。法国政府原本想用数字税“扶持本地企业”,后来啊本地企业主要原因是佣金上涨,反而失去了和跨国卖家的价格优势。法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数字税实施后法国亚马逊站上的本地卖家数量下降了7%,而跨国卖家数量却增加了5%——主要原因是跨国卖家有规模优势,能消化佣金上涨的成本。这和法国政府“保护本土企业”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亚马逊其实早就预见了这个问题。2019年8月,亚马逊国际税收政策主管彼得·希尔茨在给法国财政部的信中明确表示:“数字税将损害法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他举例说 一家法国小型家居用品卖家,年销售额20万欧元,佣金上涨3%后每年要多付600欧元;而一家美国大型家居用品卖家,年销售额2000万欧元,多付的佣金6万欧元,占利润比例不到0.3%。“这就像让小贩和超市交一样的‘进场费’,再说说小贩被挤死,超市却赚得更多。”希尔茨的话,戳中了数字税的“痛点”。

中小卖家的“夹缝求生”:Etsy的10%佣金与亚马逊的12.36%

勒梅尔的选择, 其实是很多法国卖家的缩影——在亚马逊的“高佣金”和其他平台的“低佣金”之间,他们只能“用脚投票”。数据显示, 2019年第四季度,亚马逊法国站的卖家数量环比下降了5%,而同期Etsy法国站的卖家数量环比上升了12%。Etsy的佣金只有10%,而且不搞“突然袭击”,这让勒梅尔这样的小卖家找到了“避风港”。

勒梅尔在Etsy上的店铺叫“Virginie’s Handmade Jewelry”,她把70%的订单都放在了这个平台上。Etsy的模式和亚马逊完全不同:它更像一个“手工艺品集市”, 卖家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沟通,平台也不强制投广告。勒梅尔说:“在Etsy上, 我不用每天盯着‘排名’,不用花冤枉钱投广告,客户会主动来找‘独一无二’的珠宝。”更重要的是Etsy的佣金不会“主要原因是政府征税就突然上涨”——这是勒梅尔最看重的一点。

但Etsy也不是“完美方案”。它的流量远不如亚马逊,特别是对新卖家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曝光。勒梅尔刚入驻Etsy时前三个月只接了5个订单,差点放弃。她后来发现, 要想在Etsy上活下去,必须花时间做社交媒体——她每天要在Instagram上发3条珠宝制作视频,在Facebook上和粉丝互动,这些工作占了她30%的时间。“亚马逊是‘躺着赚钱’,Etsy是‘拼命赚钱’。”勒梅尔说“但至少,Etsy不会让我觉得被‘剥削’。”

除了Etsy, 还有一些法国卖家选择了“多平台运营”——既在亚马逊上卖,也在其他平台上卖。法国电商咨询公司“E-commerce Europe”的调查显示, 2019年有45%的法国卖家采用“多平台”策略,比2018年增加了15%。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分散风险——万一某个平台突然涨价,还有其他渠道可以依靠。但这种策略也有缺点:管理多个平台需要更多精力,而且每个平台的规则都不一样,卖家很容易“顾此失彼”。

国际博弈: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经合组织的“全面征税”努力

法国数字税的“转嫁效应”, 不仅影响了法国卖家,还引发了一场国际风波。2019年7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法国数字税展开“301调查”,威胁要对法国商品征收关税。特朗普在推特上放话:“法国的数字税不公平地针对美国公司,我们将采取报复措施!”这场“美法贸易战”让亚马逊的“佣金上调”变成了国际焦点。

亚马逊的“转嫁”操作,其实是在给美国政府“递刀子”。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公开表示:“法国数字税将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我们支持特朗普政府的调查。”这句话听起来“爱国”, 其实暗藏玄机——亚马逊把数字税的成本转嫁给法国卖家,既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又能让美国政府“名正言顺”地反对法国数字税,可谓“一石二鸟”。

但法国政府并不示弱。勒梅尔部长公开回应:“法国不会放弃数字税,这是维护税收自主权的问题。”他还提到,如果美国真的对法国商品加征关税,法国将对美国农产品采取反制措施。这场“贸易战”让法国卖家更加焦虑——他们担心,如果美法真的打起贸易战,自己会成为“牺牲品”。勒梅尔说:“我们只是想卖珠宝,为什么要卷进大国博弈?”

面对国际争议,经合组织开始推动“全球数字税改革”。2019年10月, 富国俱乐部提出了一项“双支柱”方案:第一支柱是“重新划分征税权”,让市场所在国可以对科技巨头征税;第二支柱是“全球最低税率”,防止企业通过避税天堂逃税。这个方案如果能落地, 就能解决数字税的“转嫁问题”——主要原因是科技巨头直接向市场所在国缴税,不需要再转嫁给卖家。

但富国俱乐部的方案推进得很慢。2020年,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都忙着“救经济”,没人顾得上数字税改革。直到2021年,130个国家才达成“全球最低税率”协议,但“第一支柱”的谈判仍在继续。勒梅尔说:“我等不及了如果富国俱乐部再不出后来啊,我的珠宝作坊可能撑不到明年。”

跨境电商的“税负传导”:谁为数字税买单?

法国数字税的“转嫁”案例,揭示了跨境电商的一个核心问题:税负到底该由谁承担?是平台,是卖家,还是消费者?从勒梅尔的故事看, 亚马逊把税负转嫁给卖家,卖家又试图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但消费者可能所以呢减少购买,到头来卖家和平台都受损——这是一个“三方皆输”的局面。

从国际经验看,跨境电商的税负传导应该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科技巨头在法国赚了钱, 理应缴税;平台作为“受益者”,应该主动承担部分税负,而不是“一刀切”转嫁给卖家;卖家作为“参与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消化部分成本,但前提是平台不能“滥用优势”。法国数字税的问题在于,它只针对“平台收入”,没有考虑到“卖家权益”,后来啊导致税负传导失衡。

对跨境电商卖家 应对“税负转嫁”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关注政策策略——比如如果富国俱乐部的“全球数字税”落地,卖家就可以减少对“平台转嫁”的担忧。勒梅尔说:“我现在的策略是‘多平台+高附加值’,就算亚马逊再涨价,我也能活下去。”

对政策制定者数字税的设计应该更“精准”。比如 可以设定“卖家豁免条款”——年销售额低于一定阈值的卖家,可以免缴数字税;或者,平台需要承担“部分转嫁成本”,比如佣金上涨幅度不超过1.5%。这样既能保证政府税收,又能保护小企业。法国政府其实可以考虑借鉴欧罗巴联盟的“增值税改革”——2015年, 欧罗巴联盟取消了跨境电商的“小额增值税豁免”,要求平台代扣代缴,这样既避免了卖家逃税,又不会增加卖家负担。

从法国案例看全球电商税务趋势:平台责任与政策边界

法国数字税的“转嫁”风波, 其实预示着全球电商税务的未来趋势:平台将承担更多税务责任,政策制定者需要更“精准”地设计税制,而卖家则需要更灵活地应对变化。2022年, 欧罗巴联盟推出了“数字服务税”,要求平台对“数字服务收入”缴税,并要求平台代扣代缴卖家税款;美国也在2023年提出了“全球最低企业税”法案,要求科技巨头按15%的税率缴税。这些政策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让科技巨头“公平纳税”,一边保护中小企业。

对亚马逊这样的平台“转嫁税负”可能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全球数字税改革的推进,平台需要主动承担更多税务责任,而不是把压力转嫁给卖家。比如 亚马逊可以推出“卖家补贴计划”,对受数字税影响大的卖家给予佣金减免;或者,和政府合作,制定“差异化税率”——根据卖家规模设定不同的佣金比例。这样既能维持卖家生态,又能提升品牌形象。

对卖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勒梅尔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救世主”,只有“永远的变数”。卖家需要不断学习政策、调整策略、拓展渠道,才能在“税负传导”的浪潮中生存下来。正如勒梅尔所说:“亚马逊可能会涨价,Etsy可能会竞争,但只要我的珠宝足够好,客户就会一直跟着我。”

法国数字税的“转嫁”风波, 已经过去几年,但它留下的思考还如何让税收既公平又高效?如何让平台、卖家、政府三方共赢?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所有人一起探索。毕竟跨境电商的未来不仅关乎利润,更关乎公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