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新加坡站计划投资多少物流能力

亚马逊在新加坡的动作,总带着点“闷声干大事”的味道。2017年7月悄悄推Prime Now, 2019年10月才正式宣布新加坡站点上线,外界还没看清它的底牌,物流投资的消息已经接二连三地砸过来。有人说这是“豪赌东南亚”, 也有人觉得“不过是复制全球套路”,但细扒就会发现,新加坡站的物流布局,藏着亚马逊对东南亚市场的“另类算盘”。

亚马逊新加坡站的物流野心: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

提到亚马逊的物流投资,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烧钱建仓”。但在新加坡,它走的不是“大干快上”的路子。2019年10月, 亚马逊新加坡地区负责人Henry Low放话,要在物流基础设施领域“长线投资”,这话听着虚,但结合动作就实在了——Prime Now的2小时达服务没停,仓库面积从10万平方英尺扩了又扩,Toh Guan Mapletree Logistics Hub里悄悄新增了一个配送中心,连招聘信息都贴满了新加坡的求职网站。有意思的是亚马逊全球有175个配送中心,但新加坡站点的扩张速度,比很多成熟市场还快。这哪是“简单撒钱”,分明是在给东南亚物流打样。

亚马逊新加坡站计划投资物流能力 布局长期业务发展
亚马逊新加坡站计划投资物流能力 布局长期业务发展

新加坡市场特殊,小而精。地方小,人口密集,配送距离短本是优势,但劳动力成本高、仓库租金贵得离谱,亚马逊怎么破局?它没像Shopee那样全靠第三方物流, 也没学Lazada死磕菜鸟合作,而是玩起了“混合拳”——自建核心节点+绑定本地合作伙伴。2017年Prime Now刚上线时 订单量暴增到直接“爆仓”,不得不临时找私车和出租车司机送货,这事儿现在提起来还让亚马逊团队尴尬。两年后他们拉来了本地劳工单位和配送伙伴,把“再说说一公里”的活儿外包出去,自己专注仓库分拣和中转。这种“轻资产+重控制”的模式,既避开了新加坡高昂的人力成本,又把配送时效死死攥在手里。

从Prime Now到全链路:新加坡物流能力的“三级跳”

Prime Now在新加坡的演变,就像亚马逊物流能力的“进化史”。刚推出时它就是个“试验品”——只覆盖新加坡核心区,卖的东西也局限在生鲜、日用品这些高频刚需。到了2019年, Prime Now的SKU翻了三倍,连电子产品都敢放进去,配送范围从市中心 到组屋区,甚至能做到“下单2小时冰镇啤酒送到家”。这种“野蛮生长”背后是仓库面积和分拣效率的支撑。原先1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 现在塞满了自动化分拣设备,6层高架仓库的利用率提到90%以上,连货架摆放都按“热销品优先”的原则重新设计过。

光有快还不够,亚马逊在新加坡搞起了“全链路履约”。FBA不再是卖家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只要想上新加坡站,商品就得先放进亚马逊仓库。这招狠,直接把物流控制权抓在自己手里。2019年8月,亚马逊宣布要在全球投150亿美元支持第三方卖家,新加坡是重点受益对象。具体怎么投?比如给卖家提供“库存建议系统”, 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补货,存在哪个仓库最划算;再比如搞“专属存储方案”,高价值商品单独设区,防盗防损。

这些操作看着琐碎,但能把卖家的履约成本降15%-20%,转化率自然跟着涨。Henry Low那句“客户看到好产品和靠谱交付, 转化率能大大提高”,可不是吹的——新加坡站点的复购率,比东南亚其他区域高了整整12个百分点。

150亿美元背后的算盘:物流投资到底要买什么?

150亿美元,这数字听着吓人,但拆开看就会发现,亚马逊的钱不是“撒胡椒面”式乱投。在新加坡,这笔钱主要砸在三个地方:仓库扩容、技术系统、生态合作。仓库扩容好理解, Toh Guan的新配送中心就是例证,技术系统才是大头——他们给新加坡仓库上了AI分拣系统,能根据订单密度自动规划拣货路线,效率比人工高30%;还有“预测补货算法”,提前判断哪些商品会卖爆,提前调货到前置仓。这些技术投入看不见摸不着, 但能把“2小时达”的成本压下来让Prime Now不再是个“赔钱赚吆喝”的买卖。

生态合作更耐人寻味。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紧, 亚马逊就拉了本地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迅捷物流合作,让他们负责再说说一公里配送;小件包裹直接和邮政系统对接,利用邮政的网点覆盖偏远地区。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让亚马逊在没增太多人的情况下配送能力翻了一番。更绝的是它还拉着本地中小卖家玩“平台代运营”——你卖货,我出物流、出技术、出流量,你只需专注产品。2019年,新加坡站点的第三方卖家数量增长了40%,不少本地小品牌通过亚马逊卖到了马来西亚、印尼。亚马逊看似在“赋能卖家”,实则是把整个供应链都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新加坡市场的“特殊课”:城市结构如何倒逼物流创新?

新加坡的“城市病”,反而成了亚马逊物流创新的“催化剂”。地方小, 建不了巨型配送中心,那就“向上要空间”——6层高架仓库就是这么来的;人口密度高,配送路线容易堵,就用“动态路径规划系统”,实时避开拥堵路段;消费者对时效敏感,就搞“前置仓+众包配送”组合,生鲜从仓库到消费者手里最快45分钟就能搞定。这些创新在其他市场可能“水土不服”,但在新加坡却成了“标配”。

更关键的是 新加坡的电商渗透率才5.5%,远低于中国的20%、美国的15%,这意味着增长空间巨大。但新加坡消费者“精明”——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服务、品质、时效要求极高。亚马逊把物流做成“护城河”,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比如Prime Now的“2小时达”, 看似成本高,但客单价比普通订单高35%,利润空间其实不小;再比如“30天无理由退换”,配合本地退货仓,退货处理时效比行业平均快5天这直接把转化率拉到了18%,比东南亚电商平均的12%高出不少。Henry Low说得对:“在新加坡,物流不是成本,是体验,更是竞争力。”

第三方卖家是“战友”还是“包袱”?物流能力与生态博弈

第三方卖家是亚马逊的“命根子”, 但在新加坡,它和物流能力的关系却有点“相爱相杀”。卖家的“不靠谱”——库存波动大、包装不规范、退货率高——又会让物流体系“打结”。2019年, 亚马逊新加坡站就吃过亏:有个卖家突然爆单,仓库库存没跟上,导致500多个订单延迟,Prime Now的时效承诺破了功,客户投诉量暴增20%。

亚马逊的应对方式很“亚马逊”——用规则倒逼卖家“进化”。它要求所有第三方卖家必须用FBA, 库存数据实时同步,卖得好的商品会自动获得“优先入库”权;退货商品必须按亚马逊的标准包装,否则直接拒收。这些规定让部分卖家觉得“被束缚”,但也让物流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站FBA卖家的订单履约时效,比自发货卖家快了3天退货率低了8%。Henry Low对此很得意:“第三方卖家不是包袱,是物流生态的共建者。他们带来商品,我们带来履约能力,才能把新加坡市场的盘子做大。”

盈利焦虑 vs 长期布局:亚马逊的“反周期”投资逻辑

亚马逊国际零售业务2018年亏了30.6亿美元, 2019年缩减到21.4亿,看似在“止血”,但亚太控股公司却实现了盈利增长。这背后是“短期不赚钱,长期赚大钱”的逻辑。Henry Low直言:“何时盈利不在计划里首要任务是投资基础设施。”这话在新加坡市场特别适用——物流投入大,见效慢,但一旦建成,就能形成“护城河”,让后来者很难追赶。

新加坡站的亏损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 亚马逊亚太控股公司收入1.158亿新元,净亏损2510万新元,亏损率21.7%。看起来不低,但对比2017年刚起步时的亏损率,已经降了1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 物流投入带来的“网络效应”开始显现——2020年疫情期间,新加坡电商订单量暴涨,亚马逊的配送能力没掉链子,反而主要原因是提前布局的仓库和配送网络,市场份额提升了8个百分点。这种“反周期”投资,亚马逊在欧美玩过在新加坡又玩了一遍,而且玩得更“本地化”。

物流“内卷”时代:新加坡站的差异化生存法则

东南亚物流早就“卷”起来了 Shopee、Lazada、TikTok Shop都在抢“快”和“便宜”。亚马逊新加坡站却另辟蹊径——不拼价格拼“确定性”。Prime Now的2小时达, 不是所有商品都能享受,但承诺了就一定能送到;FBA的退货服务,不是“7天无理由”,而是“30天+上门取件”,连包装都能帮着处理。这种“重服务、轻价格”的策略,正好戳中了新加坡中高端消费者的痛点。

差异化还体现在“小语种服务”上。东南亚市场小语种多,但新加坡英语为主,华语、马来语、泰语也常用。亚马逊新加坡站配备了多语言客服,物流信息能实时切换语言,连仓库的拣货员都会简单的新加坡华语。这些细节让东南亚其他区域的卖家觉得“新加坡站更懂本地人”。有个做电子产品的跨境卖家告诉媒体, 2020年他把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首个入驻站点,就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物流服务能把‘跨境’体验做成‘本地’体验”。后来啊,他在新加坡站的月销售额,3个月就突破了10万新元。

当150亿美元砸进新加坡的物流网络,亚马逊到底想得到什么?短期看市场份额,中期看生态控制,长期看东南亚物流标准的制定权。新加坡站就像个“试验田”,它探索出的“小而精”物流模式,未来可能会复制到马来西亚、越南。东南亚电商的战场,物流从来不是“后勤部队”,而是“前锋部队”。亚马逊在新加坡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这场“持久战”埋棋子。至于这盘棋下得对不对, 或许要看新加坡消费者的鼠标——他们愿意为“确定性”付多少钱,亚马逊的物流投资就能值多少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