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至今没有CEO吗?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周受资的CEO身份: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平衡术”

翻开TikTok的高管履历, 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自从2021年周受资接任以来这个全球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似乎始终处于“CEO缺位”的边缘。外界都在问,周受资到底算不算TikTok真正的CEO?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字节跳动在国际政治棋局中的生存智慧,也藏着一场关于权力与责任的微妙博弈。

双重身份下的“有限权力”

新加坡出生、 英国求学、中国职场打拼,周受资的背景像一条精心编织的纽带,试图连接TikTok与中美两个世界。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被寄予厚望的CEO,在业务决策上却像个“高级顾问”。2023年, 抖音副总裁支颖转岗TikTok负责产品与内容生态,向TikTok产品技术负责人朱文佳汇报,而非周受资。更关键的是TikTok直播、购物等核心业务的决策权,始终牢牢握在字节跳动北京办公室手中。这种“管人不管事”的结构,让人不得不怀疑:周受资的CEO职位,究竟是实权还是象征?

TikTok“没有”CEO
TikTok“没有”CEO

字节跳动内部对这种安排的解释是“风险隔离”——把最敏感的业务决策留在国内,避免周受资陷入更复杂的政治漩涡。但这种隔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TikTok在欧美遭遇数据平安审查时周受资能调动的资源究竟有多少?2022年12月, 《纽约时报》曝光TikTok员工不当获取美国记者数据后周受资在内部邮件中表达失望,却无法直接主导整改方案,到头来仍需向北京汇报。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状态,让他的CEO角色更像一个“外事发言人”,而非业务掌舵人。

政治风暴中的“替罪羊”与“防火墙”

2023年3月23日 周受资站在美国国会听证会的聚光灯下接受议员们关于“数据平安”和“中国影响”的轮番拷问。这场持续近六小时的听证会,暴露了TikTokCEO角色的另一个残酷真相:他可能是政治博弈中第一个被牺牲的“棋子”。有字节前员工透露, 周受资被推向前台,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字节跳动的核心业务”——如果TikTok到头来被迫出售或剥离,损失的只是海外资产,而抖音和字节的国内生态仍能安然无恙。

这种“防火墙”策略在历史上并不少见。2020年, TikTok请来迪士尼高管凯文·梅耶尔担任CEO,三个月后却在特朗普的行政令压力下黯然离职。梅耶尔的失败让字节跳动意识到:找一个纯粹的西方高管, 未必能化解政治风险;而找一个有“双重背景”的亚洲高管,至少能在文化认同上找到平衡点。周受资的小学、 中学在新加坡完成,大学和职业起点在西方,却深谙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管理逻辑——这种“中间人”身份,让他成为政治夹缝中最不坏的选项。

但代价是巨大的。作为CEO,周受资需要为TikTok的一切问题负责,却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完全权力。2023年, TikTok在美国的游说费用超过550万美元,比2019年增长了20倍,但这些钱花在哪里、怎么花,周受资的话语权有限。更讽刺的是 当美国国会议员质问“TikTok是否受中国政府控制”时他只能反复强调“字节跳动不控制TikTok的数据”,却无法拿出足够的决策权证明这一点——毕竟真正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决策,仍由北京办公室掌控。

字节跳动的“集权管理”:为什么TikTok难有真正CEO

要理解TikTokCEO的尴尬处境,必须回到字节跳动本身的基因。这家由张一鸣创立的公司,从诞生起就带有强烈的“创始人集权”色彩。却成了“水土不服”的根源。

2021年,TikTok曾尝试推动“去中心化”管理,将部分业务决策权下放给海外团队。但很快, 字节跳动就发现这种模式存在风险:当TikTok在东南亚推出电商业务时海外团队为了追求GMV增长,不惜放松对假冒商品的审核,到头来导致品牌声誉受损。此后字节迅速收回决策权,重新由北京办公室统一管控。这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循环,让TikTok的CEO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自自主权。

更关键的是TikTok在字节跳动内部的战略地位极其特殊。它是字节最有价值的“现金牛”,也是最容易引发政治风险的“烫手山芋”。2023年, 抖音日活用户增长放缓,电商业务面临拼多多、淘宝的激烈竞争,字节跳动不得不将更多资源向TikTok倾斜。但这种倾斜也伴因为更严格的控制:当TikTok计划在北美推出直播带货时 需要经过北京团队长达三个月的合规审查,而同期抖音同类业务的上线周期仅为两周。这种“优等生”式的管控,让周受资的CEO角色更像一个“施行者”,而非“战略制定者”。

数据平安危机:压垮CEO信任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2022年12月, 《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让TikTok陷入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字节跳动员工通过TikTok账户获取了美国记者的位置信息,甚至监控了他们的私人内容。这起事件不仅让TikTok面临美国司法部的调查, 更让外界对周受资的CEO地位产生根本性质疑——如果连数据平安都无法保障,他如何领导这个拥有10亿用户的平台?

事件的后续发展更耐人寻味。TikTok紧急解雇了4名参与此事的员工, 却并未追究北京办公室的责任;周受资在公开信中承诺“加强数据保护”,却无法推动字节跳动修改全球数据管理架构。这种“只处理基层,不动高层”的做法,暴露了TikTokCEO的权力边界。有字节内部人士透露,数据平安事务直接向张一鸣汇报,周受资能做的只是“危机公关”,而非根本性改革。

这场危机也影响了TikTok内部的管理生态。2023年初, 抖音总负责人韩尚佑被提名负责TikTok某项业务,抖音商业化产品负责人周盛则分管TikTok商业化与穿山甲业务。大量国内骨干的调入,让TikTok的“本土化”团队逐渐被“北京遥控”团队取代。周受资的权力进一步被稀释, 甚至有员工私下抱怨:“现在TikTok的CEO,其实是坐在北京办公室的那群人。”

未来之路:TikTok需要怎样的CEO?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TikTok的CEO角色必须重新定义。单纯的政治“平衡者”已经不够, 他需要具备真正的业务决策权,能够在保护数据平安的一边,推动产品创新和商业化落地。但问题是字节跳动是否愿意放权?

从历史经验看,字节跳动对TikTok的管理始终处于“控制”与“放权”的摇摆中。2019年, 字节以10亿美元收购Musical.ly,整合为TikTok后曾尝试聘请美国本土高管;2020年,又引入迪士尼高管凯文·梅耶尔;2021年,到头来选择周受资“临危受命”。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 背后是字节跳动对TikTok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也反映了其“既想掌控全局,又想融入当地”的矛盾心理。

或许,TikTok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CEO”,而是一个“分权的管理体系”。让周受资负责全球战略与政治沟通, 将产品、数据、商业化的决策权下放给本地团队,一边建立独立的数据监管机构,接受中美双方的监督。这种“双轨制”虽然复杂,却是目前最现实的解决方案。毕竟 在政治与商业的钢丝上,TikTok需要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系统架构师”。

周受资的未来取决于字节跳动能否真正理解国际业务的特殊性。如果他继续扮演“权责不对等”的CEO角色, TikTok的“CEO缺位”状态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如果字节愿意放权,让他没有一家企业能靠“单打独斗”成功,TikTok也不例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