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视频验证是否违反中国法律导致大规模视频二审再次出现
亚马逊视频验证杀回马枪, 卖家圈又炸锅了
最近跨境电商圈可不太平,亚马逊那封“视频验证”的邮件像颗深水炸弹,让不少卖家睡不好觉。去年8月那波封号潮还让人心有余悸,今年亚马逊直接来个“二次验证”,而且这次范围更广、问题更刁钻。有卖家吐槽:“感觉像是被架在火上烤,不验证等死,验证了可能死得更快。”问题来了亚马逊这波操作到底合不合法?中国卖家的个人信息平安谁来保障?
视频验证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
别以为视频验证是随机抽查,亚马逊早就把它磨成了“精准手术刀”。从卖家们反馈的情况看, 至少有五个高危场景会触发验证:注册账号时、账号被标记有风险时、店铺涉嫌欺诈时、封号后追款时还有现在最让人头疼的“二审二次验证”。去年9月刚开店的杭州卖家小林就栽在注册环节,视频那头的工作人员连珠炮似的问:“公司法人是谁?你身份证号后四位?店铺第一单卖给谁了?库存现在在哪?”小林说:“当时手心冒汗,感觉不是在开店,在接受审讯。”更离谱的是 有卖家被问“供应商的狗叫什么名字”,但细到员工生日、公司注册地址是否和实际经营地一致,这些问题足以让新手卖家懵圈。

二次验证更让卖家防不胜防。上海卖家老吴去年8月刚,今年3月突然又收到邮件,要求“重新验证身份”。他说:“亚马逊是不是觉得人会变脸?营业执照、身份证都没换,凭什么再来一次?”更惨的是 深圳卖家小张二次验证时主要原因是营业执照地址和实际仓库差了5公里直接被判定“信息不符”,账号瞬间冻结,连带欧洲站、日本站全遭殃。这种“连坐式”封号,让卖家们苦不堪言:“亚马逊这是在清理门户,还是在收集数据?”
亚马逊是不是在“过度收集”?
翻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 写得明明白白:“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的权利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最小必要原则”——能不收集的,绝对不收集。可亚马逊视频验证到底收集了啥?除了常规的营业执照、 身份证,还有法人面部信息、声音、员工姓名、供应商详情、库存位置,甚至店铺第一单成交时间。有卖家统计过光验证环节就要提供15项以上信息,其中不少和“反欺诈”八竿子打不着。
对比其他平台,亚马逊的“较真”显得格格不入。eBay注册时只需要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Shopee甚至允许用法人手持身份证照片代替视频。国内电商平台更不用说淘宝开店连视频都不用,人脸识别都只是辅助手段。北京某律所跨境电商团队负责人说:“亚马逊收集的信息细到‘毛细血管’, 要么是风控系统有缺陷,要么就是借‘反欺诈’之名,行‘数据囤积’之实。”更关键的是 亚马逊早在注册时就让卖家发过营业执照、明信片验证地址,现在又加视频验证,是不是重复劳动?是不是过度收集?这些问题,亚马逊没给答案,卖家却要承担后果。
隐私政策藏着掖着算怎么回事?
按理说 收集敏感信息得提前说清楚,这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条“公开透明原则”的要求。可亚马逊在这件事上,玩了个“姗姗来迟”。2021年,亚马逊北美站点突然发布《关于卖家的面部生物识别数据》,说要用摄像头采集人脸和身份证信息。问题是这政策发布时视频验证已经搞了一年多了其他站点压根没提这茬。更离谱的是这份政策藏在亚马逊隐私政策角落里字体比蚂蚁还小,卖家不看100遍根本发现不了。
“亚马逊这是‘先上车后补票’。”广州跨境电商协会律法顾问王讼师直言, “收集人脸、声音这种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按照律法规定,必须提前告知处理目的、方式和范围。亚马逊倒好,先收集了再说回头补个政策,还只限北美站,这算哪门子公开透明?”有卖家对比过 亚马逊在注册时的隐私政策里只字未提“视频验证”“生物识别”这些关键词,等被验证了才说“我们收集了你的脸”,这不是“马后炮”是什么?更让卖家憋屈的是政策是英文的,很多中国卖家根本没仔细看,稀里签字同意,回头才发现自己“被授权”了。
卖家“被迫同意”算不算同意?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写得清清楚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啥叫“单独同意”?就是不能捆绑在长篇大论的条款里必须明确告知“我们要收集你的XX信息,用于XX,你同意吗?”,卖家得点“同意”按钮才算数。可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哪有“同意”这步?不验证?行,账号关了钱取不出来。验证了?等于默认同意收集人脸、声音,甚至那些“细到离谱”的供应商信息。
“这哪是同意,这是绑架。”深圳卖家联盟创始人老陈说“亚马逊掌握着生杀大权,卖家只能任人宰割。有卖家问‘不验证行不行?’客服直接回‘不行,否则账户将被永久停用。’”更讽刺的是 亚马逊把视频验证包装成“为了你的账户平安”,可卖家们心里明镜似的:“我的账户平安重要,还是我的生物信息平安重要?”去年底,有卖家做过统计,收到视频验证邮件的卖家中,98%都“被迫同意”了剩下2%直接被关店。这种“二选一”的同意,能叫“单独同意”吗?恐怕连亚马逊自己都说不清楚。
数据出境:亚马逊的“跨境传输”踩红线了吗?
视频验证最让卖家担忧的,是信息去了哪儿。去年8月封号潮时有细心卖家发现,验证他们的工作人员带印度口音,IP地址显示在新加坡。更让人心慌的是 亚马逊在封号仲裁时居然把视频验证的完整文字记录提交给了美国仲裁庭,里面全是法人的身份证号、公司地址、员工信息这些敏感数据。
“这不是把中国卖家的个人信息往国外送吗?”浙江郭兵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尖锐指出,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只要收集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或者办法》2022年9月就实施了规定“处理100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必须申报平安评估。2021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超600万, 中国卖家占45.2%,也就是说至少270万中国卖家的信息被亚马逊收集,这早就超出了“百万级”标准,亚马逊申报了吗?至今没看到任何公开信息。
有卖家做过实验:用国内网络登录亚马逊卖家后台, 预约视频验证,后来啊跳转到Amazon Chime,服务器IP显示在弗吉尼亚州。这意味着,中国卖家的脸、声音、身份证信息,可能直接传输到了美国服务器上。“这简直就是‘裸奔’。”上海某跨境企业法务负责人说 “按照律法,亚马逊应该把数据出境计划报给国家网信办评估,证明‘不会危害国家平安、公共利益’,可他们啥都没做,就把信息传出去了这要是出了数据泄露,谁负责?”
卖家“渡劫记”:视频验证失败, 全站点遭殃
说起视频验证的失败案例,卖家们能说三天三夜。去年10月,深圳卖家小李的账号主要原因是“关联风险”被限制,按要求做了视频验证。工作人员问:“你公司有几个股东?各自的持股比例?”小李如实回答,后来啊对方说“和系统登记的不一致”,直接判“验证失败”。小李懵了:“系统登记错了怪我?”更惨的是亚马逊不仅关了他的北美站,还把欧洲站、日本站一起封了理由是“账户主体不真实”。小李算了笔账,三个站库存加起来值200多万,就这么打水漂了。
还有更“荒诞”的。杭州卖家王女士的公司注册地址在杭州, 但仓库在嘉兴,视频验证时被问“营业执照地址和仓库是否一致”,王女士如实说“不一致”,工作人员立刻说“信息不符,验证失败”。王女士哭笑不得:“我注册时已经明示仓库地址了亚马逊自己没查,倒怪我不一致?”后来她托关系找亚马逊客服,对方才松口,但前提是“把仓库改成注册地址”。王女士妥协了:“为了保账号,只能改,但心里别扭得很——难道所有卖家都得把仓库搬回注册地址?”
这些案例背后是亚马逊视频验证的“模糊标准”。没有明确规则,全凭工作人员主观判断,答错一句话、地址差一公里都可能被判“失败”。有卖家统计过二次验证的失败率比第一次高30%,主要原因是亚马逊“越看越不放心”。这种“无限验证”的游戏,到底何时是个头?
讼师发声:亚马逊该给个说法了
面对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国内律法界早已坐不住了。华进讼师事务所数据合规中心副主任颜赟赟直接指出:“亚马逊视频验证可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多项规定, 包括最小必要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单独同意要求,还有数据出境的平安评估。”她举例说:“亚马逊收集人脸、 声音,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必须单独告知并取得同意,可他们没做;而且信息出境没申报,明显踩了红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更是一针见血:“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收集个人信息,就得受中国律法管。亚马逊不能主要原因是总部在美国,就当‘法外之地’。”他建议:“监管部门应该介入调查, 亚马逊必须说明视频验证的必要性、信息存储地点、使用范围,否则就是违法收集个人信息。”
浙江理工大学郭兵教授则从“运营”角度提出质疑:“亚马逊的系统虽然服务器在国外 但在中国可以登录,卖家在中国操作,这就算‘在境内运营’。既然是境内运营,收集的信息当然要受中国律法约束。”他呼吁:“国家网信办应该要求亚马逊申报数据出境平安评估,否则必须停止视频验证。”
讼师们的观点很一致: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律法上站不住脚。但问题是卖家们势单力薄,很难和亚马逊抗衡。有卖家提议:“集体起诉亚马逊!”但现实是诉讼成本高、周期长,很多卖家等不起。更现实的做法, 可能是向监管部门举报——2023年3月,已经有卖家联合向网信部门投诉亚马逊视频验证违法,目前还在等待处理后来啊。
卖家自救指南:这几点得记牢
虽然亚马逊的视频验证问题重重, 但眼下卖家们能做的,不是和亚马逊硬刚,而是尽量“自保”。根据过来人的经验,有几点必须注意:
第一,提前核对信息。营业执照地址、法人信息、公司
第二,准备“标准答案”。把供应商名字、员工人数、店铺第一单成交时间、库存位置这些细节整理成文档,验证时照着说别临时瞎编。杭州卖家老张的经验:“亚马逊问的问题,70%都是‘死问题’,提前准备好答案,基本不会错。”
第三,拒绝“过度询问”。如果工作人员问“你员工的生日”“供应商的银行卡号”这种无关问题,直接拒绝。有卖家成功案例:“我说‘这是商业机密,不便透露’,对方居然放行了。”记住律法没要求你提供所有信息,别被亚马逊的“权威”吓到。
第四,保留凭据。预约视频验证的邮件、聊天记录、验证失败的截图,全部存好。万一账号被封,这些是维权的依据。上海卖家小林去年就靠这些凭据,向亚马逊申诉成功,拿回了账号。
第五,关注政策动向。多留意国家网信办、商务部的跨境电商政策,说不定哪天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就被叫停了。去年底就有消息说监管部门在“约谈”亚马逊,要求其规范数据收集,虽然没公开后来啊,但总比坐以待毙强。
这场拉锯战,谁会是赢家?
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的“数据合规”困境。一边是亚马逊想用“高科技”反欺诈, 一边是中国卖家的个人信息平安;一边是平台的“绝对权力”,一边是卖家的“弱势地位”。这场拉锯战,到底谁会赢?
或许,根本没赢家。如果亚马逊继续“我行我素”, 迟早会惹上监管麻烦——2023年4月,欧罗巴联盟刚主要原因是《数字市场法案》罚了谷歌43亿欧元,亚马逊作为平台巨头,不可能永远“法外”。如果卖家们集体“反抗”,用律法武器维权,亚马逊或许会收敛。但最怕的是卖家们为了“保账号”,忍气吞声,任由亚马逊收集信息——这只会让亚马逊更肆无忌惮。
“亚马逊的视频验证,就像一把双刃剑。”深圳跨境电商协会会长老周说:“用好了能打击黑号;用歪了就是侵犯卖家权益。”或许,亚马逊该想想:平台和卖家,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只有合规经营、互相尊重,才能长久共赢。至于那些被“视频验证”折磨的卖家, 只能咬紧牙关,守住底线——毕竟在跨境电商这条路上,活下去,才能谈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