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全面禁止铲播后,曾经风靡TikTok的直播淘金现象究竟有多火爆

铲播:TikTok直播间里的“淘金游戏”怎么就火了?

说起直播带货, 大家脑子里冒出的可能是李佳琦的“OMG买它”,或者董宇辉的“双语诗选”,但在TikTok,曾经有种玩法比这些还疯——铲播。顾名思义, 主播拿着铲子往一堆商品里挖,一铲子下去能带出几十件小玩意儿,眼影、口红、水晶、玩具,全凭运气,跟古代淘金似的,只不过挖的不是金矿,是“惊喜盒”。这玩意儿到底有多火?这么说吧, 2023年Q4,某个做美妆铲播的独立站,单月GMV直接冲到200万美元,平均每场直播在线人数稳定在5万+,转化率能到12%,比传统带货高出一大截。

从玉石池到美妆盘:铲播的“变异之路”

铲播最早其实是从玉石直播那块儿来的。记得2022年初, TikTok上突然冒出一堆主播,镜头对准个巨大的水晶池,里面全是没打磨过的宝石,主播操着铲子“哐”一下下去,把挖出来的东西倒在筛子上,镜头怼近,观众能看清每一颗水晶的纹路。有人花19.9美元铲一铲, 可能挖到价值50美元的紫水晶,也可能只捞到几块普通石头,但这种“赌一把”的刺激,直接让直播间在线人数飙到10万+。

全面禁止铲播!风靡TikTok的“直播淘金”曾有多火?
全面禁止铲播!风靡TikTok的“直播淘金”曾有多火?

后来商家发现,这玩意儿不止能卖玉石。2023年开春, 美妆类目开始跟风,主播把水晶池换成化妆盘,里面堆满了眼影、唇釉、化妆刷,一铲子下去能带出20-25件产品,两铲就是40-50件。有个叫GlamScoop的独立站, 直接在商品页标注“18.99美元=50件美妆盲盒”,后来啊上线三个月,复购率做到35%,用户评价里全是“这次挖到大牌小样了”“下次还铲”。

用户为什么上头?心理学家的“淘金梦”解读

说实话,铲播这玩意儿,打的就是“不确定性的快感”。心理学上管这叫“间歇性强化”, 就跟玩老虎机似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挖出啥,但只要有一次挖到“王炸”,就会忍不住再来一次。2023年11月, TikTok官方做过个调研,显示68%的铲播用户承认“主要是为了那种拆盲盒的刺激”,只有32%的人说“真的需要这些小玩意儿”。

再就是价格锚点玩得溜。你看, 铲播价格全是9,9.9美元、19.9美元、29.9美元,跟国内的“9.9包邮”一个道理,大脑对这种价格特别不敏感,觉得“才20美元,铲一铲不亏”。有数据说铲播的平均客单价是传统直播的1.8倍,用户更愿意为“可能性”买单。

商家的“流量密码”:铲播的带货逻辑有多野?

对商家铲播简直是“流量收割机”。传统直播要吆喝半小时才能卖出去100单,铲播呢?主播铲一铲,观众抢着下单,根本不用讲产品功能。2023年9月, 有个做文具铲播的商家,直播间在线3万人,单场卖了8000单,转化率15%,比他平时做常规直播高3倍。

为啥这么猛?主要原因是铲播把“娱乐性”拉满了。主播一边铲一边喊“COME ON BABY”,观众在弹幕里刷“铲我这个”,互动感直接拉满。TikTok的算法就吃这套——停留时长、互动率、完播率全拉高,平台自然给你推更多流量。有商家私下说铲播那会儿,直播间流量成本比平时低40%,简直是“躺赚”。

狂欢背后的“暗雷”:质量、 赌博与平台的红线

但热闹归热闹,铲播早就被平台盯上了。2023年10月,TikTok给商家发过封警告信,说铲播属于“gamble risks”,要求整改。为啥?主要原因是这玩意儿太容易翻车了。

最常见的就是“货不对板”。有用户投诉,花19.9美元铲一铲,后来啊挖到10个过期的化妆蛋,还有3支漏水的唇釉。2023年12月, 有个叫CrystalScoop的直播间,主要原因是卖“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被用户集体举报,直接封了三天。

再就是诱导消费。主播总说“下一铲肯定出限量款”,后来啊用户连铲十次全是地摊货。有数据统计,铲播的退款率高达18%,比传统直播高5倍。平台也怕, 万一出个赌博性质的纠纷,影响整个生态,所以2024年3月1日直接全站禁止铲播,美妆、玩具、文具全砍掉。

头部主播的“求生欲”:铲播没了他们怎么转型?

禁令一出,那些靠铲播起家的主播,日子不好过了。之前单场GMV百万的铲播一哥@LuckyMike,直接停播三天紧急开会商量新玩法。有人改做“套装明码标价”, 把一堆商品打包卖,比如“19.9美元=5支口红+3个眼影”,后来啊转化率直接腰斩,从15%掉到8%。

也有聪明的, 比如@GlamScoop,把铲播改成“开箱盲盒”,用户下单后主播现场拆盲盒展示,但不再用铲子,而是用手拿。这样既保留了“拆惊喜”的感觉,又避开了“铲播”的红线。2024年3月,他们这套玩法,单场GMV还能做到80万,虽然不如铲播时期,但至少没崩盘。

行业反思:铲播禁了直播带货的“娱乐性”该往哪走?

说实话,铲播被禁,对行业未必是坏事。它暴露了直播带货的一个核心问题:过度依赖“娱乐刺激”,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用户今天为“铲一铲”买单,明天发现全是坑,谁还愿意来?

但也不能一刀切砍掉“娱乐性”。你看东方甄选,靠老师双语带货、讲段子,照样火。2023年9月,他们直播间“知识+娱乐”的模式,转化率能做到10%,比纯带货还高。这说明,用户不是不要娱乐,而是要“有内容的娱乐”。

未来直播带货,可能得往“场景化+体验感”走。比如美妆直播,主播可以边化妆边展示产品,用户实时提问,比单纯铲一铲有意义多了。或者像新加坡那个“暴躁网红”,解答“鲍鱼公母”这种奇葩问题,既搞笑又有用,流量自然来。

给商家的建议:别碰“赌博”, 但要学会“制造惊喜”

对跨境电商铲播这条路肯定走不通了但“惊喜感”这东西,还是得玩。比如独立站可以做“随机赠品”,用户下单后随机送个小样,成本低,但用户会觉得“占了便宜”。或者搞“阶梯式优惠”,买3件送1件,比直接打折更有吸引力。

数据也很重要。以前铲播靠“运气”,现在得靠“数据”。比如分析用户偏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产品,再搭配赠品,精准打击。有商家试过用数据做“惊喜赠品”,复购率提升了20%,比盲目铲播靠谱多了。

铲播的火,是“娱乐经济”的一个缩影,但它的倒下也给行业提了个醒:直播带货的本质,终究是“卖产品”,不是“卖玩法”。想长久赚钱,得让用户觉得“值”,而不是“赌”。至于那些还在怀念铲播的人,可能得习惯——直播带货,真的要回归理性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