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公开产品销量后,低价内卷现象是否会无休止
亚马逊前台销量测试:一场突如其来的透明化风暴
亚马逊最近在前台悄悄搞了个大动作——部分类目产品开始直接显示销量数据, 厨具类能看到“过去一周被购买800+”,玩具类可能标着“过去一个月卖出3k+”,连美妆、宠物类都陆续出现了这种“销量标签”。
这事来得猝不及防,而且不是全量覆盖,像是平台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细心的卖家对比发现, 亚马逊似乎有个“择高显示”的潜规则:如果你的周销量只有几十,月销量几百,那就显示月销量;要是周销量就干到几千,直接甩个“过去一周被购买X+”的数据,标准大概是按销量破千来划分的。这种测试状态让不少卖家心里打鼓:这功能要是全面铺开,整个游戏规则怕是要重写。

其实平台销量透明化早有先例, eBay多年前就上线了类似功能,Temu更是在2023年Q2就开始在前台显示商品日销售额。亚马逊这波操作,时间点卡得有点巧——正好赶上Temu加速全球扩张,低价产品市场被搅得天翻地覆。行业里不少人猜测, 亚马逊这是被逼急了用透明数据来争夺消费者信任,毕竟“买的人多”这招,对价格敏感型用户杀伤力太强。
卖家慌了:透明化下的两极分化
销量数据一旦公开,最先遭殃的可能是中小卖家和新品。有卖家在论坛吐槽:“以前新品还能靠‘新品标签’和广告冲一冲, 现在好了前台一对比,别人的月销3k+,我的0单,消费者直接划走。”
这种焦虑在标品类目尤为明显。做手机支架的卖家老李发现,自从测试类目显示销量后他的新品转化率直接掉了30%。“客户买标品就认性价比,价格一对比,再看到别人的销量数据,从众心理一上来根本没给你解释的机会。”他所在的类目, 头部两个BS标签被大卖家牢牢占据,中小卖家想靠刷单或者低价冲销量,平台现在盯着更紧,刷单风险太高,不刷又没流量,进退两难。
但非标品似乎没那么惨。做手工定制手机壳的卖家小林就没太慌:“我的客户就认设计, 翻5页找喜欢的款式很正常,销量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不过她也承认, 就算是非标品,看到“月销1000+”的数据,心里还是会嘀咕“这家店是不是更靠谱”,多少会影响决策。
有意思的是头部卖家反而可能偷着乐。没拿到BS和AC标签的大卖家,现在有了销量数据加持,转化率反而可能提升。“消费者不可能装插件看排名,但前台直接显示‘过去一个月卖出5000+’,下单决心一下就坚定了。”有行业分析师指出,透明化可能加剧头部效应,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价格战白热化:广告烧钱单量跌
销量透明化还没完全普及,价格战已经先一步打到白热化。英国站卖家王姐最近快愁秃了:7月份开始, 广告竞价像坐了火箭,她卖21.99英镑的厨房收纳盒,广告竞价从0.5英镑飙到0.7英镑,曝光量却直线下降40%,单量少了不说算上广告费和平台佣金,利润薄得像张纸。
更让她头疼的是同行“内卷”。原本类目里价格都卡在22-23英镑,突然杀进来一批新卖家,二话不说直接把价格干到19.99英镑。“老卖家气得直跳脚,说他们‘做慈善’,可你不降就等死,降了可能亏更多。”王姐无奈地说 她咬咬牙跟着降到19.99英镑,后来啊单量只涨了一点点,广告费却花得更多,算下来利润反而缩水了15%。
这种“越卖越亏”的困境不是个例。2023年8月, 某跨境服务商对英国站1000家卖家的调研显示,63%的卖家广告成本同比上涨30%,45%的卖家利润率下降超过20%。有卖家算了一笔账:一个成本15英镑的产品, 卖21.99英镑,广告费2英镑,平台佣金1.8英镑,物流3英镑,净利润只剩0.19英镑,还没算仓储费和退货损失。
价格战的背后是平台竞争的外溢。Temu用“极致低价+全托管”模式疯狂扩张, 2023年二季度海外下载量超亚马逊,亚马逊不得不通过降低佣金、加大促销力度来应对,压力到头来传导到卖家端。再加上4月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跨境卖家还要承受汇损,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内卷加剧:Temu倒逼下的平台博弈
亚马逊销量透明化,某种程度上是被Temu“逼出来的”。2023年以来 Temu在欧美市场势如破竹,靠“低价+销量展示”的组合拳抢走了大量原本属于亚马逊的流量。消费者在Temu上能看到“今日已售1000+”, 这种直观的销量数据极大促进了转化,亚马逊自然坐不住了。
“销量透明化是平台竞争的必然后来啊。”跨境电商专家李明分析, “亚马逊以前藏着掖着销量数据,是为了保护中小卖家生态,但现在Temu把这套打法玩得太溜,亚马逊不得不跟进,否则消费者可能会流失到更‘透明’的平台。”
但这种跟进,也让卖家陷入更深的“数据军备竞赛”。为了在前台显示好看的销量数字,卖家不得不加大广告投入、搞低价促销,甚至铤而走险刷单。有卖家透露, 现在类目里“周销破千”的产品,至少30%是靠站内广告+优惠券堆出来的,真实利润可能只有个位数。
更麻烦的是销量透明化让竞品分析变得更容易。以前卖家需要用第三方工具估算竞品销量,现在直接前台看数据,对方月销多少、周销多少,一目了然。有卖家抱怨:“现在连竞品什么时候清库存、什么时候推新品,都能从销量波动里看出来根本没秘密可言。”
内卷会无休止吗?正方观点:透明化加剧军备竞赛
“内卷只会越来越卷,没完没了。”持这种观点的卖家占了多数。他们认为, 销量透明化一旦全面铺开,会引发连锁反应:为了显示销量,卖家必须降价;降价导致利润变薄,只能靠提高销量弥补;提高销量又需要更多广告投入,广告成本上涨,逼得大家继续降价……这是个死循环。
刷单现象也会愈演愈烈。有行业黑灰产从业者透露, 现在“刷单包销量”的服务越来越火,“周销500单”套餐价格已经比年初涨了50%,主要原因是需求太大。“平台虽然打击刷单,但销量数据摆在那里你不刷,别人刷,吃亏的还是自己。”
消费者端的变化也会加剧内卷。年轻一代消费者越来越依赖“销量”“评价”做决策,从众心理被放大。数据显示,亚马逊上“月销1000+”的产品转化率比“月销100+”高出2-3倍。这种“销量崇拜”会倒逼卖家陷入“唯销量论”,不管利润如何,先把数据做上去再说。
内卷会无休止吗?反方观点:市场有自我调节机制
但也有人认为,内卷不会无休止,市场会自己踩刹车。做家居类目的卖家陈杰就持乐观态度:“价格战打到一定程度,总有人会亏不下去退出。去年我们类目有个大卖家,亏了半年就撤了价格慢慢就回升了。”
消费者的理性觉醒也是个关键变量。因为低价产品翻车事件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低价≠好货”,愿意为品质和品牌买单。2023年二季度,亚马逊上“品牌+高评分”产品的搜索量同比上涨28%,说明消费者正在回归理性。
平台政策也可能成为“刹车片”。亚马逊已经意识到过度内卷的危害, 2023年8月悄悄调整了广告算法,对低价低质产品的广告展示权重做了限制,一边加大了品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平台要的是健康生态,不是大家一起死。”陈杰说等到卖家们意识到“卷价格不如卷价值”,内卷自然会降温。
破局关键:从“卷销量”到“卷价值”
内卷的尽头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反思:与其在价格泥潭里挣扎,不如跳出内卷,做差异化。非标品卖家小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的手工手机壳虽然单价高, 但设计独特,还能刻字,月销稳定在300+,利润是普通卖家的3倍。“客户买的不是手机壳,是定制化服务,这才是护城河。”
标品卖家也有出路。做户外电源的卖家张伟, 通过优化供应链把成本降了15%,一边推出“2年质保+24小时客服”的增值服务,虽然价格比同行高5英镑,但复购率高达40%。“标品拼到再说说是供应链和服务,不是单纯的价格。”
品牌化是更长远的选择。某母婴大卖家2022年开始投入品牌建设, 在产品包装上印品牌故事,在社交媒体做用户教育,现在品牌产品占比提升到60%,虽然广告成本高了但客户忠诚度上来了价格战打到他们这里基本没影响。“品牌能让你在红海里杀出一条蓝海。”该卖家说。
数据工具的合理利用也很重要。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销量分析工具,能帮卖家监控竞品销量波动、预测市场趋势,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以前是‘别人降价我就降价’,现在是‘后发现,类目周销量在周五和周六会达到峰值,于是把促销活动集中在这两天广告费省了20%,单量反而涨了15%。
未来已来:内卷临界点在哪里?
内卷会不会无休止?答案可能在卖家自己的手里。当越来越多的卖家意识到“低价是死胡同”,转而拼品质、拼服务、拼品牌时内卷自然会迎来临界点。
亚马逊销量透明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浮躁,也照出了破局的路径。与其焦虑销量数据的变化,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产品“不可替代”。毕竟消费者到头来为价值买单,不是为销量买单。
这场由销量透明化引发的内卷风暴, 或许会淘汰一批只会打价格战的卖家,但也会成就一批真正懂用户、懂价值的玩家。市场永远在变,但商业的本质——创造价值——从未改变。
对于跨境电商卖家 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盯着别人的销量数字焦虑,而是低头打磨自己的产品,抬头看清市场的方向。内卷的尽头,可能是新生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