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垂直卖家,小类目真的有大机会吗
小类目在TikTok,到底是蓝海还是死胡同?
刷到一条发动机模型的短视频, 一个老外用镊子小心翼翼组装着金属零件,背景音是轻微的机械运转声。评论区里全是“这是什么神仙玩具”“求链接”。我点进主页, 发现一个叫Stirlingkit的账号,粉丝快40万,视频播放量普遍在几十万,最高的那条标签播放破5000万。这让我突然想起另一个做发动机模型的独立站, enginediy,流量规模不大,但靠着TikTok内容和SEO,把一个小众品类做到了谷歌搜索前三。小类目在TikTok,真有机会吗?或者说这种机会到底属于谁?
小类目的“轻启动”陷阱:你以为的精准, 可能是自嗨
很多人说TikTok小类目好做,主要原因是竞争小。确实比起服装、美妆这种红海,手工蜡烛、复古打字机、宠物智能玩具这些细分领域,看起来一片蓝海。但你有没有想过蓝海的另一面可能是“死水”?2022年我见过一个做手工陶瓷杯的卖家, 定位“ins风手工杯”,初期视频拍得不错,光影打得好,杯子特写精致,涨粉倒是快,第一个月就来了5万粉。但问题来了粉是来了谁买?

她的视频内容太“美”了 美得像个艺术展,用户看了只觉得“好看”,但完全不知道“买来干嘛”。一个杯子卖29美元,用户不会主要原因是好看就冲动下单,尤其在小类目里消费者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后来她尝试改内容,拍“杯子如何搭配早餐”“办公室用杯场景”,流量反而掉了。这就是小类目的第一个坑:你以为的“垂直精准”,可能只是“内容自嗨”。用户喜欢看,不代表需要买。
更残酷的是小类目的用户基数太小。比如“发动机模型”这个标签, TikTok上5000万播放听起来很多,但对比#fashion简直不值一提。这意味着你的流量天花板很低,就算把所有小类目用户都抓住也撑不起一个卖家的GMV。2023年有个做复古胶卷相机的卖家, 粉丝15万,月销最高的时候也就3万美元,后来主要原因是新品开发跟不上,直接腰斩。小类目的轻启动,轻的是门槛,重的是后续运营。
流量结构失衡:免费流量的狂欢, 付费流量的绞杀
做TikTok的人,谁没为“免费流量”疯狂过?特别是小类目卖家,刷到一个视频爆了粉丝和咨询量暴涨,感觉下一个爆单的就是自己。但真相是小类目的免费流量,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吃一波红利,赌输了就是竹篮打水。
Stirlingkit和enginediy为什么能活下来?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把所有宝押在TikTok流量上。我查过他们的流量结构, TikTok带来的占比不到30%,剩下的60%是直接流量和SEO流量,10%是付费广告。这说明什么?他们用TikTok做“品牌曝光”,用内容沉淀用户,再用独立站做“复购”。这才是小类目该有的流量逻辑。
反观很多中小卖家, 看到TikTok火了就all in短视频,投Dou+,找达人合作,后来啊呢?一个视频爆了订单来了但没独立站承接,用户流失了;下一个视频没爆,流量归零。更可怕的是小类目的付费流量越来越贵。2023年Q3, TikTok电商广告CPC比2022年涨了40%,小类目主要原因是竞争少,广告主少,平台更愿意推高客单价产品,导致小类目广告成本飙升。有做宠物智能饮水机的卖家告诉我,现在一个点击要2美元,转化率却只有1.5%,根本赚不到钱。
免费流量的狂欢是短暂的,付费流量的绞杀是长期的。小类目卖家要想活下去, 必须摆脱“流量依赖症”,把用户沉淀到自己的私域里——独立站、WhatsApp群、邮件列表,这才是真正的“资产”。
用户信任:小类目的“再说说一公里”, 也是最难的一公里
为什么美妆、服装类目在TikTok好做?主要原因是用户决策成本低。一支口红、一件T恤,便宜,试错成本低,看到“种草视频”很容易下单。但小类目不一样,比如一个专业级的机械键盘,卖150美元,用户会犹豫:质量怎么样?值不值这个价?售后有保障吗?
用户信任,是小类目最难啃的骨头。我见过一个做手工皮具的卖家, 产品做工确实好,但视频只拍“皮具制作过程”,用户看了觉得“厉害”,但不敢买。后来他换了策略,拍“皮具使用一年后的变化”“用户反馈视频”“售后维修流程”,咨询量直接翻了三倍。这说明,小类目卖的不是产品,是“信任感”。
怎么建立信任?靠内容深度。Stirlingkit的视频不只是展示产品, 还会讲“发动机原理”“如何保养”“常见问题解决”,甚至和用户互动,回答评论区里的技术问题。这种“专业感”,让用户觉得“你懂我”,自然愿意买单。再说一个,用户评价也很重要。enginediy在独立站上放了大量用户晒单视频, 有用户用他们的模型做了科学课教具,还有用户说“买给孩子,激发了他对机械的兴趣”,这些真实案例,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小类目的用户,往往不是“冲动型消费者”,而是“理性型消费者”。他们需要时间了解你、信任你,才会下单。所以别想着“快钱”,慢慢来把每个用户服务好,复购自然就来了。
案例拆解:两个“小众玩家”的生存法则
Stirlingkit:用“技术流”内容圈住科技直男
Stirlingkit做的是斯特林发动机模型,一个听起来就很“硬核”的品类。他们的目标用户很明确:科技爱好者、模型发烧客、喜欢动手的男性。2020年8月, 他们刚入局TikTok时粉丝不到1万,但坚持发“技术流”内容:拆解发动机结构、展示不同燃料的运行效果、甚至用模型驱动小风扇。这些视频没什么华丽的剪辑,就是实拍+讲解,却精准戳中了科技直男的爽点。
2021年,他们做了一个爆款视频:用斯特林模型给手机充电。视频里模型慢慢运转,手机屏幕亮起,配文“清洁能源也能给手机充电”,播放量直接破千万。这条视频带来5万粉丝,咨询量暴涨,单月GMV突破20万美元。但他们没停下继续深化内容,做“发动机模型DIY教程”“用户作品展示”,把粉丝变成了“铁粉”。
现在 Stirlingkit的TikTok账号有40万粉丝,独立站复购率达到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他们的成功,在于用“专业内容”建立壁垒,让用户觉得“只有你们家懂这个”。小类目要想突围,必须找到自己的“内容护城河”。
enginediy:用“SEO+TikTok”组合拳, 霸占搜索流量
enginediy和Stirlingkit卖同类产品,但打法完全不同。他们更“低调”,不怎么追求TikTok爆量,而是把重心放在独立站运营和SEO上。他们的产品页做得极细:每个零件都有详细参数, 使用场景有高清图片,甚至嵌入YouTube的“组装教程”视频。SEO优化也做到极致, 针对“how to build stirling engine”“model engine kit”等长尾关键词,写了上百篇博客文章。
2022年, 他们发现TikTok上#enginemodel标签有5000万播放,开始发力短视频,内容简单粗暴:用户晒单、产品开箱、故障排除。这些视频没什么创意,但实用,用户搜索“发动机模型怎么选”时他们的视频和独立站就能排在前面。现在 enginediy的60%流量来自谷歌搜索,30%来自TikTok,10%来自付费广告,流量结构健康得让人羡慕。
他们的老板说:“小类目别总想着追热点,先把‘地基’打好。用户需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不管是内容还是产品。”这种“慢即是快”的策略,让enginediy在竞争激烈的小类目里活成了“隐形冠军”。
东南亚vs美国:小类目机会的“温差”有多大?
很多人做TikTok,总盯着美国市场,觉得“有钱”。但小类目在美国,可能并不友好。美国市场成熟,用户理性,小类目需要很强的品牌力和专业度才能打动他们。比如2021年白鲸出海那篇文章就提到, 亚马逊在美国都没大力推直播带货,说明成熟市场对“新玩法”接受度没那么高。
东南亚就不一样了。2022年上半年, 直播电商在东南亚兴起,很多卖家发现“机会”:多数卖家单场直播GMV还在500美元时做穆斯林服饰的卖家单场就能做到5000美元。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东南亚用户更“吃直播”,特别是小类目,用户喜欢“实时互动”,看到主播演示产品,更容易下单。比如做手工皂的卖家, 在印尼直播时现场制作不同香型的皂,用户问“敏感肌能用吗”,主播当场测试,转化率能到8%,比短视频高3倍。
但东南亚也有坑:物流和支付。小类目产品通常体积小、 价值低,物流成本占比高,比如一个手工陶瓷杯,运费要5美元,卖29美元,利润就被压缩了一半。支付方面东南亚信用卡普及率低,货到付款又容易丢件,很多卖家只能用电子钱包,回款周期长。
所以小类目选市场,得看“匹配度”。美国适合“技术型”“品牌型”小类目,东南亚适合“场景化”“互动型”小类目,不能盲目跟风。
资本不爱的“小生意”,藏着什么秘密?
这两年, 资本疯狂涌入垂类直播平台,比如美国的Shopify Live、东南亚的Klook Live,但很少见资本投TikTok上的小类目卖家。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资本看的是“规模化”,小类目天花板低,很难快速扩张。但这不代表小类目没价值,相反,它的价值在于“高利润”和“抗风险”。
小类目的竞争小,利润空间就大。比如一个普通服装类目, 毛利率可能只有20%,但小类目,比如专业级的无人机配件,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而且小类目用户忠诚度高,复购率高,抗风险能力强。2023年电商大环境不好, 很多做服装的卖家销量下滑30%,但做手工皮具的卖家,主要原因是复购稳定,只下降了10%。
资本不爱,但中小卖家可以“闷声发大财”。小类目的机会,不在于“做大”,而在于“做久”。就像Stirlingkit和enginediy, 没融资,没烧钱,就靠内容和产品,把一个小生意做成了可持续的事业。
小类目机会,到底属于谁?
说了这么多,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小类目在TikTok,到底有没有大机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机会属于那些“懂用户、有耐心、会沉淀”的卖家。他们不追求短期爆量,而是用专业内容建立信任,用私域运营留住用户,用产品力打造壁垒。
如果你只是想“赚快钱”, 小类目不适合你;如果你愿意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精准的流量”和“信任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