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社区力量实现TikTok出海营销的高曝光
社区:TikTok出海的隐形流量密码
很多出海品牌在TikTok上发了几十条视频, 播放量却始终卡在几千,连广告费的零头都赚不回来问题到底出在哪?你以为内容不够精致,滤镜不够高级,或者预算不够烧?其实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你忽略了TikTok最核心的规则:这个平台的连接逻辑不是“关注”,而是“兴趣”呃。用户不是主要原因是你是谁而关注你,而是主要原因是你的内容戳中了他们的某个兴趣点。而兴趣的集合体,就是社区。想在高竞争的TikTok出海路上杀出一条血路,不把社区力量玩明白,等于在黑暗里闭着眼睛走路。
别把“Stay”和“Play”搞反了
TikTok官方提过一个“Stay and Play”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品牌要分两种社区运营:一种是和自己业务直接相关的“Stay”社区,另一种是看似不相关但能破圈的“Play”社区。但现实情况是90%的品牌只做了“Stay”,还做得特别死板。比如卖运动鞋的, 天天发#RunningCommunity、#Basketball,内容永远是产品特写+模特摆拍,用户划过去的时候想划都划不动——太无聊了和社区里其他真实分享跑步故事、球鞋测评的内容比起来你的官方账号像个冷冰冰的广告牌。

而“Play”社区,很多品牌又完全不敢碰。觉得“我是卖美妆的,为什么要去#Gaming社区发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局限。TikTok的用户画像不是固定的, 一个玩《原神》的女生,可能一边是美妆发烧友;一个健身博主,说不定也会对高端厨具感兴趣。去年某国产运动耳机品牌就干了件“离经叛道”的事:他们在#GameStreaming社区发“电竞选手同款耳机降噪测试”, 用游戏实况场景展示产品效果,后来啊一周内播放量破500万,电商销量直接翻了两倍。这就是“Play”的力量——在用户没防备的地方,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悄悄种草。
相关社区:守住基本盘, 别让老粉跑了
说“Play”之前,先得把“Stay”做好。相关社区是你的基本盘,但“做好”不是指天天发产品广告。比如你是做宠物零食的, #DogLovers社区是你的主场,但你不能只发“我家狗吃了这个零食超开心”,这种内容太单薄了。你得把自己变成社区里的“懂行人”,分享科学喂养知识,比如“狗狗挑食怎么办?试试这3个小技巧”,或者发起“我家狗子的迷惑行为”挑战,让用户UGC,你再把优质内容转发到品牌账号。去年某宠物食品品牌这么干,互动率提升了65%,老粉复购率直接涨了30%。
关键是要“人设化”。别让品牌账号像个企业号,要有温度。比如一个卖手工咖啡的品牌, 在#CoffeeLovers社区里与其发“我们的咖啡豆有多香”,不如拍咖啡师凌晨五点烘焙豆子的日常,或者分享用户用自家咖啡豆做的拉花作品。用户看的不是产品,是“和你一样热爱咖啡的人”。这种真实感,比任何精美广告都管用。数据显示, TikTok上“幕后故事”类内容的完播率比产品广告高2.3倍,主要原因是用户在社区里想看的是“人”,不是“广告”。
不相关社区:破圈不是瞎闯,得找对“交叉点”
“Play”社区怎么找?不是随便找个热门标签就冲。你得找到你的产品和这个社区的“交叉点”。比如你是卖户外露营装备的, 直接冲#Fashion社区可能有点生硬,但#CampingVibes和#OutdoorStyle的交叉点就很多——用户既喜欢露营,也追求穿搭风格。去年某户外品牌就在#OutdoorStyle社区发“露营穿搭指南”, 用他们的帐篷、睡袋当背景,模特穿着冲锋衣搭配棒球帽,后来啊视频被转发了8万次直接带火了“户外时尚”这个细分标签。
更绝的是“反向破圈”。比如卖高端厨具的品牌, 不去#Foodie社区卷美食教程,反而去了#StudyWithMe社区,发“备考学生必备的快手营养餐”,用他们的蒸锅、空气炸锅做简单的三明治、烤蔬菜,主要原因是学生党没时间做饭但又想健康,这种内容精准戳中痛点。视频火了之后 很多用户留言“原来这个牌子还能做这么简单的饭”,顺便就去搜了产品,转化率比直接发美食视频高了40%。
找交叉点的方法很简单:把你产品的核心功能和用户的生活场景拆开,看看哪些场景和“不相关”社区能挂钩。比如卖护肤品的,核心功能是“美白”,场景可以是“熬夜党急救”、“职场通勤妆”、“约会前护理”。每个场景对应一个社区,用社区的语言讲产品,用户才会买账。
内容创作:别让“精致”毁了你的视频
找到社区只是第一步, 内容做不对,照样没人看。很多品牌做TikTok有个误区:觉得内容越精致越好,请专业团队拍,用顶级设备,加一堆特效。后来啊呢?播放量惨不忍睹。为什么?主要原因是TikTok用户吃的不是“精致”,是“真实感”和“网感”。用户刷TikTok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看广告大片,你的内容如果太“装”,用户直接划走。
真实感比高级滤镜更重要
去年某快时尚品牌就栽过跟头, 他们花大价钱拍了一系列模特走秀视频,滤镜拉满,运镜专业,后来啊播放量不到1万。后来他们换了策略, 让普通员工穿自家衣服去上班,拍“通勤穿搭vlog”,用手机原相机,有时候拍歪了也不剪掉,反而一周内播放量破500万。用户评论:“这才是我穿衣服的样子,太真实了。”
真实感不等于随便拍,而是“有瑕疵的真实”。比如产品测评, 别只说优点,可以提一句“这个包装有点难拆,但用着很顺手”,或者“刚开始用不习惯,用三次就爱上了”。这种“不完美”反而让用户觉得可信。数据显示, TikTok上“有缺点”的产品测评视频,点赞量比纯夸赞的高35%,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你是在“分享”而不是“推销”。
竖屏不是妥协, 是TikTok的“语言”
很多品牌从YouTube转过来习惯拍横屏视频,觉得横屏“大气”“专业”。但在TikTok上,横屏视频相当于用文言文和年轻人对话——他们根本不买账。TikTok的算法优先推荐竖屏视频,主要原因是全屏展示更沉浸,用户划起来也更顺手。去年某家居品牌试过发横屏的“家具展示”视频, 播放量只有2万,后来改成竖屏,拍“一平米小卧室收纳技巧”,视频从上到下展示空间变化,播放量直接飙到200万。
竖屏的另一个好处是“细节控的狂欢”。比如卖美妆的, 竖屏可以拍眼妆的特写,从眼线到睫毛膏的涂抹过程,用户看得清清楚楚;卖服装的,竖屏可以拍从上到下的穿搭,每一件单品都能展示到位。别想着“横屏能展示更多内容”,TikTok用户的耐心只有3秒,竖屏的“聚焦感”更能抓住他们的眼球。
声音是TikTok的“情绪钩子”
视频没声音,等于没吃饭。TikTok上80%的用户会开着声音刷视频,声音是传递情绪最快的方式。但很多品牌做视频, 要么用无声的背景音乐,要么用自己品牌的广告歌,后来啊用户划过去的时候,连停留的欲望都没有。
用对声音,能让视频直接起飞。比如卖零食的, 用“咔嚓”的咀嚼声+ASMR,用户听到就流口水;卖玩具的,用孩子们的欢笑声+动感音乐,瞬间让人心情愉悦。去年某儿童玩具品牌发“开箱测评”, 没用任何BGM,就拍孩子拆玩具时的笑声和“哇”的惊叹声,视频被家长疯狂转发,评论区全是“我家孩子看到这个视频非要买”,销量直接翻了3倍。
更重要的是“声音的网感”。别用那些老掉牙的流行歌,多刷TikTok热门音乐榜,看看现在年轻人都在用什么BGM。比如最近很火的“复古电子乐”“蒸汽波音乐”,用对了你的视频就和平台的热点节奏同步了。数据显示, 使用TikTok热门BGM的视频,播放量比用冷门音乐的高5倍,主要原因是算法会优先推给听这首歌的用户。
案例拆解:从eBay到朴西, 破圈到底怎么玩
理论说再多,不如看案例。两个不同领域的品牌,用社区力量在TikTok上打出了名堂,他们的玩法值得每个出海品牌抄作业。
eBay的“球鞋对决”:让用户做主角
eBay是做二手交易的,按理说和TikTok的年轻人文化有点距离。但他们2024年三月搞了个#SneakerShowdown活动,直接在#Sneakerhead社区炸了。玩法很简单:让用户投票选出“最想要的球鞋”, 然后eBay邀请球鞋达人做点评,比如“这双AJ1为什么能赢?”“这双老爹鞋现在还值不值得入手?”
高明之处在于,eBay没把自己当“卖货的”,而是当“社区裁判”。用户投票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话语权;达人点评的时候,觉得专业权威。整个活动里eBay的账号像个“主持人”,而不是“广告牌”。后来啊活动期间, eBay的球鞋品类搜索量增长了60%,新用户注册量提升了45%,很多用户都是主要原因是参与投票才第一次下载eBayAPP。
朴西的“奢侈品+美食”:反套路破圈
朴西是个国产高端饰品品牌,目标用户是25-35岁的都市女性。一开始他们只在#LuxuryJewelry社区发内容,播放量一直上不去。后来他们发现, 很多奢侈品用户一边也是“美食控”,于是杀进了#Foodie社区,发“戴着手表吃大餐”“珠宝配红酒”的内容,完全没提产品,就是展示“精致生活”的场景。
用户看到这种内容,第一反应不是“广告”,而是“我也想这样生活”。评论区很多人问“这手镯是什么牌子的”“链接在哪里”。朴西顺势在简介里挂了官网,一个月内曝光量突破1000万,电商转化率提升了18%。最关键的是他们吸引了大量原本不关注珠宝的用户,把“奢侈品饰品”和“美食生活”强绑定,打出了差异化。
别踩坑:这些“社区陷阱”正在毁掉你的曝光
说了那么多成功案例,也得提醒大家避开坑。很多品牌做社区营销,看似很努力,后来啊却竹篮打水一场空,问题就出在这几个地方。
硬广在TikTok就是“自嗨”
别在社区里直接发“买我!买我!”。用户刷TikTok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看广告。去年某服装品牌一开始发“我们的衣服有多显瘦”硬广,播放量惨淡。后来他们改成“100块能买几件衣服?挑战”,用同样的衣服,拍不同搭配,用户反而看得津津有味,视频点赞10万+,店铺销量翻了8倍。
记住“软广硬植”的规则:用社区的形式,植入产品信息。比如卖手机的,在#TechReview社区发“手机掉水里了怎么办?我用这个方法救活了”,全程没提品牌,再说说镜头扫过手机logo,用户自然就记住了。
互动不是“点赞就完事”
很多品牌发完视频就不管了评论区的留言视而不见。TikTok的算法很看重“互动率”, 用户评论你回复了算法会认为你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从而推给更多人。去年某美妆品牌发“眼妆教程”,评论区有人问“单眼皮能用这个方法吗?”品牌秒回“可以的!我们专门出过单眼皮版,发你链接”,这条回复被赞了5000次视频播放量直接从10万涨到50万。
更高级的互动是“让用户帮你创作”。比如卖咖啡的品牌发起“我的咖啡故事”挑战,让用户分享和咖啡有关的内容,品牌选出优质作品送咖啡礼盒。这种UGC不仅能增加互动,还能让用户自发帮你传播,比你发100条广告都有用。
同质化内容=流量毒药
别再跟风拍“变装视频”“反转剧情”了2024年这些内容已经烂大街了。TikTok的算法喜欢“新东西”,你发的内容和别人太像,直接被划走。去年某服装品牌避开#OOTD泛滥, 结合当地节日发“春节穿什么红色衣服不土”,后来啊单条视频播放量破500万,主要原因是用户没在别的地方见过这种内容。
差异化很简单:结合你的产品特性+社区热点+地域文化。比如卖茶叶的品牌, 在#TeaTime社区发“英式下午茶vs中式茶,哪个更适合熬夜党”,把产品融入文化对比,用户觉得“有东西”,自然会点赞转发。
做TikTok出海营销,说白了就是“和用户交朋友”。别想着怎么“套路”他们, 而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社区,说他们的话,玩他们的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你的产品。社区不是流量池,是“信任池”,当你在这个池子里有了信任,曝光和转化自然会来。别再闭着眼睛乱走了睁开眼,看看你的用户都在哪个社区里笑,你就能找到通往他们心里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