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销3000万美金的品牌,靠卖高溢价垃圾在网上真的能火吗
谁会为“垃圾”买单?年销3000万美金的4ocean背后藏着什么把戏
20美元一个塑料手链, 成本可能不到5美元,这样的“高价垃圾”居然能在年销3000万美金?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多半是扯淡——谁会花大钱买别人眼里的“破烂”?但4ocean这个2017年才成立的品牌,偏就把“卖垃圾”做成了生意,还把生意做到了全球。更让人意外的是 它靠的不是营销噱头,而是把“环保”二字刻进了品牌骨髓,让消费者觉得:买这个手链,不是在消费,是在参与一场拯救海洋的行动。
从“垃圾”到“宝贝”:4ocean卖的是什么?
4ocean的主打产品是一系列用回收材料做的手链:绳子是回收塑料瓶和海洋塑料拉丝的, 吊饰是95%回收不锈钢,透明珠子则是95%回收玻璃瓶加海洋塑料。乍一看,不就是塑料和玻璃嘛?但偏偏这些“垃圾”被卖出了20-30美元的客单价,比很多普通饰品贵出好几倍。问题来了:消费者凭什么为“回收垃圾”买单?

核心逻辑:买一个手链, 清一磅垃圾
4ocean打出的王牌是“1磅承诺”——每卖出一个手链,他们就组织人从海洋里清出一磅垃圾。这个概念简单粗暴,却直击人心。2017年品牌刚成立时 创始人Alex Schulze和Andrew Cooper就定下这个规矩,六年多过去,他们真清了770万磅海洋垃圾,相当于3500多辆小轿车的重量。25艘船、 285名船员,在佛罗里达、夏威夷、印尼等12个基地天天捞垃圾,这可不是嘴上说说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行动。
更绝的是4ocean把“清垃圾”的过程全透明化了。消费者能在官网看到现场照片、 垃圾收集袋的称重记录,还有叫TrashTracker的系统追踪每次清理的数据。连权威机构Better Business Bureau都来验证真实性——说白了 你花20美元,不仅能拿到一个手链,还能查到这20美元具体换来了多少海洋垃圾被清理。这种“可追溯的环保”,比喊一万句“保护地球”管用。
社媒不卖货, 只“洗脑”:4ocean的流量密码
打开4ocean的社媒账号,你可能会懵:这哪是品牌账号?分明是BBC的环保频道。Facebook上130万粉丝, Instagram 233万粉丝,YouTube 10万粉丝,内容全是海洋污染的新闻、环保知识科普、清理垃圾的纪录片。硬广?几乎没有。他们连自己产品长啥样都很少发,却在2023年3月一条清理垃圾的视频里拿到6.9万个赞——比很多明星品牌的动态还火。
为什么“不务正业”反而涨粉?
4ocean的团队摸透了欧美消费者的心理:现在的年轻人, 特别是35-65岁的中产群体,早就不吃“硬广”那一套了。他们更关心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愿意为“有意义”的消费买单。4ocean索性把社媒变成环保课堂, 每天发海洋生物主要原因是塑料垃圾死亡的新闻,科普微塑料有多可怕,甚至教大家怎么减少日常塑料使用。用户刷久了潜移默化就形成认知:“买4ocean=支持环保”,这种“洗脑”比直接推销产品有效得多。
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那条视频, 记录了4ocean的捞垃圾船在印尼的一次航行,画面里全是缠着渔网的死鱼、被塑料瓶卡住的海龟,配上“你购买的每一件产品,都在改变这一切”的字幕,直接戳中泪点。1484万播放量,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订单——有人评论:“看完视频我立刻下单了这是我今年最值的消费。”
70%是女性:谁在为“环保溢价”买单?
4ocean的用户画像很有意思:70%是女性, 年龄集中在35-65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些环保意识强的国家。这些人不是冲动型消费者, 她们会研究品牌背景,会查垃圾清理数据,甚至会主要原因是一条“今日清理了2000磅垃圾”的社媒动态而下单。她们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我花的钱,确实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比如有个用户在Facebook留言:“我女儿问我,妈妈为什么买这个手链?我说主要原因是每买一个,就能救一只海龟。她听了立刻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个。”这种“价值观传递”,让4ocean的产品成了家庭教育的载体。更有人把买手链当成“环保勋章”, 发朋友圈配文“今天又为海洋清了一磅垃圾”,晒的不是饰品,是自己的环保态度。
争议声中狂奔:“环保韭菜”还是真可持续?
当然质疑声一直没停过。有人说:“回收塑料成本那么低,卖20美元一个,不就是割‘环保韭菜’吗?”还有人质疑:“真清了770万磅垃圾?数据会不会造假?”甚至有环保组织批评:“用垃圾做产品,本质上还是在鼓励消费,根本治标不治本。”
回应质疑:透明是最好的“护城河”
4ocean的应对方式很简单:把所有数据摊开。官网有实时更新的垃圾清理总量,每个基地的清理进度,甚至合作机构的认证报告。创始人Schulze在采访里说:“我们不怕质疑,怕的是大家不了解真相。你要是觉得我们在作假,随时来看我们捞垃圾。”这种“敞亮”,反而让质疑者少了——毕竟谁会花几千万美元、派25艘船去演戏?
至于“鼓励消费”的批评, 4ocean也有自己的逻辑:他们不做快消品,单价20-30美元,买的人会珍惜,不会轻易丢弃。而且产品本身就是用回收材料做的,相当于“变废为宝”,比用全新塑料生产更环保。2022年销售额3000万美金, 他们把这100%利润都投回了海洋清理——这种“自我造血”的公益模式,比靠捐款维持的环保组织可持续得多。
高溢价的底层逻辑: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 是“参与感”
4ocean的成功,其实戳中了一个关键: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购买决策越来越受价值观驱动。他们愿意为“可持续”“环保”“公益”这些概念买单,前提是品牌能给出具体的行动证明,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4ocean的高溢价,从来不是“垃圾值钱”,而是“清理垃圾的行为值钱”。消费者花的20美元,买的是手链,更是“参与环保”的仪式感。就像有人说的:“我不在乎这个手链是不是回收塑料做的, 我在乎的是我买它的时候,真的有一磅垃圾主要原因是我的选择而被清除了。”这种情感连接,才是4ocean能把“垃圾”卖出高溢价的底气。
给其他品牌的启示:别玩虚的, 拿出真行动
4ocean的模式,其实很难复制。它需要创始人真的有环保情怀,愿意长期投入真金白银做公益,还要有强大的供应链和透明化系统支撑。但它背后的逻辑, 值得所有想做“可持续品牌”的企业借鉴:与其在营销上喊“我们很环保”,不如把环保做成产品的一部分,让消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比如 做服装的品牌,可以每卖一件衣服就捐1块钱做植树;做咖啡的品牌,可以推出“可降解包装+咖啡渣回收”的产品。关键是要具体、可追踪,让消费者觉得“我的消费产生了改变”。毕竟现在的消费者不傻,他们分得清哪些品牌是真心做环保,哪些只是借环保之名收割流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